1. 首頁
  2. 語文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實錄

我的叔叔于勒課堂實錄

教學目的: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掌握本單元知識的一個重點,即小說主要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表達中心思想的。從而讓學生學會一點鑑賞小說的方法。

學習重點:情節。

教學方法:啟發式。

教學過程:(一課時,45分鐘)

一、運用故事匯入課文

試圖達到兩個效果:

<1>活躍課堂氣氛;<2>引出本課的教學目的和學習重點。

師:這裡說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故事。一天父親看到兒子手裡拿著一張通知書,便一把奪了過來,翻開一看,上面有老師的批語:“該生在課堂上射彈弓,往同學口袋裡裝毛毛蟲……請家長來談談。”父親看罷火冒三丈,抄起棍子要打,(教師頓了一下,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說是打好,還是不打好?(學生小聲議論,’七嘴八舌,多數人認為不打好)對,打了就沒戲啦,故事缺乏變化,不新奇。只聽兒子說:“爸爸,你可別打我,該打的是你,這張通知單是剛從你的箱子裡翻出來的,這上面說的是你的表現。”父親愕然。(同學笑)由此看出小說故事是很講究情節佈局的,請大家看226頁(初中《語文》第五冊)這裡提到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小說主要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認識這個特徵是我們這堂課的教學目的所在,學習重點也在這裡,透過情節看人物,透過情節看主題。

二、分析情節

l.分析情節構成。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然後用簡潔的話把各部分內容概述出來。明確,開端:菲利普一家盼于勒歸來;發展:菲利普夫婦讚美于勒;高潮: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後的表現;結局:菲利普夫婦領著一家人躲開于勒。(教師板書情節構成,板書附後)在學生分析情節各部分內容的同時,教師穿插提問,學生思考回答。

師:在情節的開端與發展之間,作者用插敘交待了菲一家盼于勒回來的原因,原因是什麼?于勒又是怎樣離家的?

生:盼于勒的原因是:于勒來信說他發財了,要賠償菲利普的損失。于勒離家不是自願的,是被趕走的。

師:你怎麼知道是被趕走的?

生:從課文中“把他送上從哈佛爾到紐約的商船,打發他到美洲去”一句可知,特別是“送上”“打發”兩詞。

師:情節發展部分也寫了盼于勒,這部分盼于勒與情節開端部分寫盼于勒有何不同?大家看課文比較一下。

生:發展部分增加了一些內容。

師:增加了什麼內容?

生:母親常常讚美于勒,他們一家人好像看見於勒。

師:于勒明明遠在天邊,然而此時菲利普一家人卻覺得他近在眼前,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幻覺般地出現這樣一種情景:“那時候大家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看手帕喊著:喂!菲利普”天涯如咫尺,說明了什麼?

生:十年過去,這家人盼于勒更加熱切了,他們由希望變成渴望。

師:由此可知發展部分與開端部分有程度不同,作者為什麼這麼寫?這和下文有什麼聯絡?

生:這樣寫與下文形成了對比。

師:對,由希望變渴望,由盼望到熱切盼望,作者不斷升溫的目的在於為下文的降溫作準備,使之形成反差,由希望的天堂墜入失望頹喪的深淵。反差巨大,對比強烈,讀者感受也就更深了。

師:見到于勒以後,菲利普夫婦有何表現?

生:開始恐慌,繼而菲利普太大破口大罵,與先前的讚美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後領著一家人避開于勒。

師:結局“一片紫色的陰影”這一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什麼心理?

生:烘托了這一家人陰鬱頹喪的心理。生:這恰與剛出遊時的人物心情形成對照。剛出遊時,“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人們的心情是快活而驕傲的。

2.透過情節看主題。

教師用一副對聯概括課文前後兩大部分內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教師將對聯板書)

師:當初盼于勒時,明明遠在天邊,卻如近在眼前;見到于勒時,明明近在眼前,卻如遠在天邊。‘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認,這都是因為什麼?這反映了一個什麼問題?請同學給上面對聯擬一個橫批。

生: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純粹的金錢關係。橫批“金錢世界”。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篇小說的主題。(學生沉默思考,教師啟發)小說主題是深刻的還是膚淺的?

生:深刻的。

師:何以見得?(學生沉思,教師再次啟發)小說是不是就家庭寫家庭?

生:不是,小說寫的是一個家庭,但反映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問題。

師:對,從一個細胞反映了整個機體的情況。以小見大,可見其深刻性。小說還有一個細節,嫁不出去的二姑娘終於嫁出去了,也是因為錢,這一細節增加了小說主題的典型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係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樣的關係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馬、恩的這一思想觀點在小說中也得以反映。

3.透過情節看人物。

首先明確小說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師:透過情節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什麼樣的性格特徵?聯絡情節來說。

生:盼于勒是因為菲夫婦要用他的錢為自己謀利,趕他走,是因為怕他連累自已,說明菲利普夫婦非常自私。盼于勒、贊于勒是圖于勒有錢,趕他走、罵他、躲避他是因為他分文不值,由此可見菲利普夫婦非常貪。當日思夜盼的富翁于勒變成窮水手于勒時,菲利普夫婦卻恨之入骨,避之唯恐不及,翻臉不認人,可見他倆非常冷酷。

三、分析小說運用其它手段刻畫人物

師:小說透過神情、動作、言談、心理描寫刻畫人物也很成功。先看牡蠣一例。作者寫太太們吃牡蠣的動作過程是為了烘托表現誰的心理?生:為了表現烘托菲利普的心理。

師:“託、伸、動、吸、扔、”一連串的動作描寫非常細緻,活靈活現地再現了太太們吃牡蠣的過程,這個過程打動了菲利普;在他看來非常文雅、高貴、令他砰然心動,於是這位窮酸的父親也很想“高貴”一回,(學生笑)接下來人物對話側重表現誰?

生:側重表現菲利普太太。

師:菲利普太太的一番話非常“精彩”,誰能分析一下這番話在她來講起到什麼作用?(學生沉默、思考、教師啟發)我們改一下她的話,讓她這樣說“吃,我們都去吃,吃他個痛快:”這樣好不好?

生:這樣不好,菲利普太太捨不得花錢。

師:我們再這樣改一下:吃什麼吃,你有幾個錢好吃,別打腫臉充胖子!”這樣好嗎?

生:不好,這樣丟面子,而且女婿在跟前

師:同學們再比較一下課文是怎麼說的,她這番話作用何在?

生:既維護了小資產階級的.面子,又省下了兩個人的錢。

師:說得好,菲利普一時昏了頭,而菲利普太太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她此時處於矛盾的心理狀態,要說不吃,明顯丟面子;要說吃,又怕花錢,很快想出了一石雙鳥的辦法。整個吃牡蠣的細節可以看出人物什麼性格特徵?

生:愛慕虛榮、庸俗。

師:作者刻畫了兩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事實上菲夫婦二人同中有異,還有各自不同的個性,這一點提請同學們課後思考。小說對若瑟夫雖著墨不多,但也個性鮮明。

(請一同學讀課文84頁第42自然段)若瑟夫細緻觀察于勒,目光飽含憐憫之意,內心充滿叔侄親情,給小費則直接表現出對叔叔的同情,若瑟夫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他,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有何作用?

生:若瑟夫是一個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善良可愛的孩子。若瑟夫恰與菲利普夫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師:對,孩子是純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誠實的,大人是虛偽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勢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在若瑟夫身上寄予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四、解題

師:小說為何以于勒為題

生:于勒是線索人物,是情節發展不可缺少的人物;正是對待于勒的前後不同態度,充分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

師:標題在“于勒”之前加上“我的叔叔”,這又是為什麼?

生:反映了“我”——若瑟夫對待于勒的態度,“我”仍把于勒看成自己的親叔叔,道出了孩子的心聲,由此看出作者的希望所在。

五、評價小說情節。

師:課文前面已有評價,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曲折體現在哪裡?

生:由盼而趕,由贊而罵,最後避開。

師:故事不長卻也跌宕起落。小說情節惟波瀾起伏,曲折多變,才能曲徑通幽,引人入勝,使人產生目不暇接的美感。構思巧妙主要體現在何處?

生:主要體現在高潮、結局上。

師:何以見得?(學生沉默’、思考,教師啟發)這裡假設兩種情況,同學們和原作比較一下。第一種:順勢正向發展。菲一家在船上正好碰上衣錦還鄉的于勒,菲趕緊上前,緊緊擁抱于勒,眼淚縱橫,菲利普太大在一旁大唱讚歌:“好心的于勒,你可真算得上一個有辦法的人”。

生:這樣安排不好,原因是:〈1〉情節缺乏變化;〈2〉不能形成對比,削弱了人物性格,人物的本質不能充分暴露;〈3〉從而消弱了主題。

師:第二種安排,于勒此時已成為海盜,看到兄嫂在船上。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手起刀落,結果了他們兩人……(學生笑)

生:這樣安排也不好,雖在意料之外,但不在情理之中。而且主題也亂了。

師:而原作構思巧妙,妙就妙在:情節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當時法國小資產階級日趨貧困,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富於勒變成窮於勒有必然性。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歸納一下,判斷小說情節安排如何,應從那些方面考慮?

生:〈1〉生動性,要曲折多變,才能扣人心絃;〈2〉合理性,要合乎生活邏輯,真實可信;〈3〉有利於表現人物、表現主題。

六、鞏固成果,開拓想象

提供一個類似本文情節安排的小說故事,省去高潮和結局,要求學生補出,進一步體會情節要求。

師:下面說一個父親和女兒的故事;一個愛花的父親託人花兩三百元錢買了兩個名貴的花種,當他正把晶瑩的種子下到兩隻精緻的花盆裡的時候,五歲的女兒沁沁跑了過來。嚷著也要種花,父親想:這樣名貴的花種怎麼能讓小孩糟塌?女兒一看父親不肯,便撅起小嘴,掉下了眼淚。父親靈機一動,叫女兒去拿一隻空盆來,自己找了兩個酷似花種的石子,極認真地放在盆裡,女兒高興地親著父親的脖子,拿著小鏟,小心地培上土,澆了水,土裡埋進了一個小小的欺騙。沁沁有了一盆自己的花:;儘管還沒出芽,沒長葉,沒開花,但她相信一切都會有的,她覺得很了不起,逢人便講。每天學著父親的樣,給花澆水,把花盆搬到太陽底下,埋上幾粒化肥。夜裡,所有的夢都是花,紅的,黃的,藍的,好香,好香。這時候父親覺得辦了一件蠢事。一段時間以後,女兒問父親;“爸爸,你那盆早就出芽了,我的怎麼還不出芽呢?”父親說:“這盆不要了,我們換一盆。”沁沁不幹,依然學著大人的樣子做著一切。

故事講到這裡,高潮和結局請同學們給補出。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學生思索,教師提示)石頭本來不能開花,意料之外,花得開,問題是怎麼開法。

生:父親買了花種,重新種在女兒的花盆裡。

師:這是揹著女兒做的,還是當著女兒面做的?

生:揹著女兒做的。

師:父親本來就是因為欺騙了女兒而感到懊悔,現在難道會用欺騙的手段討得女兒的歡心嗎?

生:父親當初拿的兩個酷似花種的石頭,本來就是花種。

師:這位同學心地頗為善良,但是可以肯定,那不是種子,而的確是石頭。

生:父親把真相告訴了女兒,重新買了花種種上。

另一學生:不好,不新穎,而且父親肯定會想到,如果說出真相,女兒心理會受到傷害。

師:同學們都是從人為的角度來設想考慮,總有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現在能不能換一換思維的方向,撇開人為的角度。

生:是鳥兒叼來的種子。

師:很有可能。

另一學生:是風兒吹來的種子。

師:什麼樣的花種隨風飄散,能很快長出芽來?

生:蒲公英。

師:很好。請聽小說原作的高潮和結局。(教師充滿深情地讀到)忽然,一個春雨過後的早晨,沁沁高興地向全家宣佈:花出芽了!我種的花出芽了;父親不信,到陽臺上一看,果然,一粒小小的嫩芽頂著雨珠,羞澀地低著頭,身子又細又白。父親研究了許久,好幾天以後才發現那是一株蒲公英。象是為了報答沁沁的真誠和勞動,蒲公英長得好快,風兒吹過,雨兒灑過,霞光染過,終於抽出了一朵小花,淡黃的泛著柔嫩的微光,招來一隻蜂兒,嗡嗡地歌唱,純真快活的沁沁綻開了如花的笑臉(學生沉浸在小說那如詩一般的境界之中)。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