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書籍

淺談書籍設計的論文

淺談書籍設計的論文

當代書籍設計的理念在數字技術衝擊下產生了多種可能性,它需要設計與文字內容的高度契合,並且要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價值以及獨創性。當下中國本土文化審美意識的迴歸使得設計者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引起對“泛西方化”現象的反思。在電子閱讀的風潮衝擊下,讀者可以方便地下載數字化的圖書,儲存大量數字資訊。電子書籍的出現使傳統書籍的閱讀習慣、排版、功能設計等發生了改變,其資訊量大,生動、直接地閱讀等特點,導致其文字、圖片、資訊的編排都是書籍設計需要重新面對的。而設計類軟體的不斷更新與開發,設計資訊易以多媒體方式快速地獲得,使過去透過手工無法實現的技術成為可能,這推動了書籍設計的發展和理念的拓寬。當代書籍設計的多元發展為閱讀過程帶來無限拓展的可能性,書籍設計演變為平面、互動設計等多領域,從而形成書籍的“視、觸、聽、味、嗅”五感,使讀者享受到愉快的閱讀體驗。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傳統書籍,這一由紙張、電子媒體的設計到文字與閱讀所構成的文化有機體,它的傳承最終還是要依靠設計者對書籍設計理念的理解和實踐。因為它是整體、系統、立體和動態的,面對當代書本閱讀呈現被“電子化”和“碎片化”蠶食的趨勢,幾千年來隱居幕後的“文化信使”——書籍設計者,正在被推上舞臺。他們在書籍文字和讀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並且,當代書籍設計者需要思考如何體現自身民族的文化審美價值,也即“書卷氣”,它能顯現書籍美的文化本質。

一、書籍設計中書卷氣的起源

“書卷氣”是衡量中國畫雅俗的一個重要標準,中國繪畫理論中蘊蓄濃厚的“書卷”之“氣”,也稱“士氣”,最早由宋蘇軾提出的“文人畫”需要傳達的“意氣”之境中,至元代逐漸成熟,由錢選提出。在董其昌的《容臺集》中記錄這樣一段對話:趙文敏問畫道於錢舜舉,何以稱士氣?錢曰:“隸體耳。畫史能辯之,即可無翼而飛,不爾便落邪道,愈工愈遠;然又有關捩,要得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士氣”是中國畫中體現出的生動“氣韻”,以士氣、書卷氣、精神品格的形式表現文人士大夫人格的高尚品質。主張繪畫要有“士氣”,要有“關捩”,無求於世。文人特有的志氣、骨氣、士氣表現在繪畫上為靜謐、空曠、蕭索、荒寒的高古意境。“書卷氣”指書籍設計中的文化性,即體現傳統的審美性。當下書籍設計融合現代、西方的一些觀念是常態,但是如何保留中國繪畫的風格、民族的文化性是難點。有些設計者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國學、繪畫方面深層次的境界探索不深,流於設計形式,作品不耐人尋味,即畫論中言“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過於追求跟風和形式上的張揚,缺乏內在文化意韻的展現。圖書是文化的載體,書籍設計必須紮根於這種文化之中。對書籍設計師來說,不但要讓中國傳統書籍設計理念和技藝的薪火相傳,更要透過書籍設計本身使文化、文明與記憶以藝術品的形式永久留存,成為值得珍藏的文化實體,就像一幅名畫一樣儲存久遠。

二、書籍設計中書卷氣的再現

電子載體的盛行、吸引眼球的轟炸式設計帶來了速度、效率感,卻也使傳統的審美性在現代中國漸漸失落,書籍設計師們已意識到這點。在著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先生看來,書籍設計者的第一使命,“就在於吸引讀者閱讀,讓他們投入文字,形成舒適的閱讀體驗,進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從書本到閱讀,成為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書籍的未來會分化,電子書與紙質書將會並存,紙質書逐漸會成為可供收藏的“藝術品”。紙質書的文字、質感、翻動的觸感、眉批所承載的記憶,筆跡留存的溫度感令人懷舊,它具有的歷史感,是電子書無法取代的。而要成為藝術品,如何體現書的文化氣息和返璞歸真的書卷氣,也即“古意”,是必須考慮的,同時又要把握時代精神,強調中國本土風格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簡單的復古不能滿足讀者。如“世界最美的書”的標準其中一點就是每個國家都有本土文化,必須體現自身民族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獲“世界最美的書”金獎的《學而不厭》一書使用宣紙材質來印刷中國畫與書法,最大程度地模擬了中國畫的手感與質感。部分畫頁左右、上下可翻折,如同中國繪畫的.冊頁形式,形成流動感,如中國畫手卷般可供把玩。封面用裱畫的形式製作,裸背裝訂方式便於翻閱,紙質柔軟如同品讀古籍善本。護封以中國畫材料毛氈包裹,氈子下方印了印章。其東方韻味、中國傳統的書卷氣息在設計中貫通整體,文人特有的志氣、士氣在書籍設計上轉化為靜謐、蕭索的高古意境。全書採用中式編排形式,從左往右翻閱的中文習慣,產生優美的韻律節奏感,用讀者熟悉、親切的充滿書卷氣息與新意的文字反映出中國傳統的治學風貌。圖1曲閔民、蔣茜《學而不厭》。

三、書籍設計中書卷氣的傳達

(一)易讀性

書籍設計中書卷氣的傳達方式之一是體現易讀性,在對書的內容深入理解後,進行概括和提煉,用相應的中國畫筆墨語言作為視覺元素。中國畫筆墨語言應用到書籍設計中,主要表現為運用主賓、虛實、繁簡、疏密、開合、奇正、縱橫等章法形式來表現書籍設計中的編排,兩者在形式美感上有相通之處,並透過中國畫圖形、結構、理法、文字、色彩、材料等各種視覺元素的融合來傳達充滿人文氣質的、書卷氣息的設計理念。“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疏密構圖法則同樣適用於書籍設計,大膽的留白與緊密的文字相間,疏朗的圖文排版和強烈的節奏感豐富了閱讀體驗。易讀性讓書籍之美的“五感”從視覺擴充套件到觸覺,多種材質、多種適合人們手感的開本,更加符合人們對當下電子時代紙質書的閱讀需求。如呂敬人先生設計的作品《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這本書回顧了中國五千年文化,將中國傳統文化透過圖書的形式展示,讓更多中國人和海外人士關注、瞭解中國文化。資訊容量很大,其中的中國元素符合當代語境。柔軟紙材極具個性,中國符號的巧妙運用改變了傳統圖錄的習慣特徵。傳統紙張載體自身的魅力逐步地呈現出來,使此書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書名字型選擇雄渾、遒勁、敦厚的書法“中國記憶”進行重構,書畫元素的充分應用反映了書籍設計者深厚的傳統修養與在當下語境中的思考。雖用西方的語言形式,卻創造出中國畫空靈的意境。充滿空靈的意境,恰當地表現了中國文化的書卷氣息。在電子時代書籍的設計注重觸覺、翻閱的方便、紙張質感以及裝訂形式,追求書籍和電子載體之間的距離感。紙質書所創造的舒適、溫暖的閱讀體驗,電子書無法企及。電子時代到來,給了書卷藝術一個機會:讓紙質書更貼近讀者,讓更多人捨棄電子閱讀器來閱讀,書籍設計成為紙質書突出重圍的一個方面。對於易讀性的重視,與當下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有關係,現在,除了講求愉悅眼睛,書籍也要有手感上的愉悅,笨重、花了大成本製作的“大部頭”書籍並不適合讀者的觸感。讀書不再是嚴肅的事,可以一掌在握的書更受歡迎,也更符合閱讀的需求及時代趨勢。

(二)獨創性

書籍設計中書卷氣的傳達方式之二是體現獨創性,這意味著不同的書必須有自身的個性,設計上不雷同,不抄襲,採取原創性元素。獨創性凸顯出中國書籍設計的內斂、淡雅的東方風格以及設計師的理念。因為讀者對書有一種特有的心理——好奇心,獨特性與這種心理不謀而合。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設計往往能夠喚起閱讀的愉悅性。獨創性內容包括對編輯、編排結構的設計,在設計中經常運用的箱、匣、函、帙等多種形式,體現出書卷氣之美以及書籍整體的審美。當代中國的出版社出版的古籍、傳統繪畫類圖書堅持中國古典文化精神,推出一批重大影響力的經典圖書和線裝圖書當代新善本,完美展現我國當代傳統線裝圖書的風采神韻。在設計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和文化情感,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的設計語言,使讀者在電子時代能透過“一花一世界”的書籍設計,領略深厚的本土文化。由張志偉、申少君、高紹紅設計的《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用現代的設計手段來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形式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古籍的版面設計,古雅大方,書卷氣十足。這種令人回味的線裝古籍形態承載了中國讀者對往昔的溫存、懷舊感,餘音繞樑。全書古簡典雅,函盒用玄色絲織材料上壓印戲曲人物,印章體現了中國元素,函背為中國紅,封面為米色略帶光澤的紙,紙質溫潤,雅淡簡逸。版式採用傳統中國典籍形式,圖文外繞文武框。設計與工藝相融合,體現了書籍設計的整體性。20xx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獲“中國最美的書”的《中國美術學院20xx畢業展優秀作品集》視覺表現上既有當代年輕書籍設計者的朝氣蓬勃,又以西為用,同時加入了豐富的中國原創元素。全書採用經摺裝形式,彷彿舞臺序幕一般有節奏地表達了優秀作品的展示方式。內容分割新穎,富有時代感。圖形與內容合宜、富韻律感,具備音符的節奏,展示了年輕畢業生的探索,讓讀者閱讀時感受到靈氣與青春氣息。

四、結語

在電子閱讀的風潮衝擊著世界各地紙質書籍的生命力,怎樣把新的設計觀念和思維透過具體物質呈現,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合理傳承,重塑書籍的生命,值得深思。紙質書有其自身的魅力,與電子載體互補,當今紙面閱讀率的下降,對書籍設計者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他們透過傳遞資訊,把文字透過視覺的方式表達得更深入、準確,從紙張、視覺到感受呈現多元化、整體的設計,挖掘出真正值得人們去閱讀、儲存、珍視的資訊,力求有書卷氣息,亦有時代氣息。“合而不同”,是東方儒學力倡的,也是當下世界創新的潮流。中國元素的運用,只有符合當代語境才算是錦上添花,民族文化傳統、民族審美意識的承繼與延伸使書籍設計者在尋找本土文化迴歸的過程中,挖掘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元素。中國的書籍設計者已意識到傳統是書籍設計藝術之本,它將使我國整個書籍設計者創造書卷之美時更具信心。讓亞洲書卷精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同行和讀者翻閱,中國漢字文化立足於世界書籍藝術之林,這是當下的“文化信使”——書籍設計者孜孜以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