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語文教改呼聲越來越高,討論聲越來越熱烈的時代。語文教育界的前輩和有識之士們圍繞“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育的目的”展開了熱烈的大討論。作為一名在教學第一線工作了十幾個年頭的語文教師,我覺得不管強調語文的“工具性”,還是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教師最關心的是如何教學生學語文,關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素質,學生關心的是如何才能學好語文。

家長會時,家長們經常問我學習語文的“捷徑”、學習語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居里夫人曾經說過:“在捷徑道路上得到的東西決不會驚人。當你在經驗和訣竅中碰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這就是說,不論學什麼,都無捷徑可走,都不可心存僥倖,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用最笨的方法學習而成的。那“最笨的方法”是什麼就是專心致志,不怕流汗甚至流血。

學語文沒有輕鬆的“捷徑”可走,但是,萬事皆有法,學習語文當然有方法。我認為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讀”、“多讀”,最好是“朗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讀”、“多讀”的重要性。

小學生學語文更應“多讀”。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最好時期。小學生可塑性很強,記憶力又是最佳,每學一篇課文就是對他們進行的一次心靈的洗禮。透過反覆朗讀,不僅能逐步陶冶他們的美好情操,而且能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能力。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訓練語感的最佳方法便是不斷朗讀,以至背誦。這是因為誦讀是耳治、目治、口治的有機統一,“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的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裡得其味,變成活的語氣”,(朱自清語)“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語)所以,語文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讀”,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敏銳的良好的語感能力。

我在學生時代,對語文老師一講到底和煩瑣分析教材的作法十分反感,從不認真聽講,倒是在語文課堂上偷看了不少課外文學作品。只有一位李懷昌老師的朗讀深深地吸引著我,聽他的朗讀,是一種藝術享受。

“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為什麼我們經常講一些糾正錯別字的方法,而學生還是消滅不了錯別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文讀得太少,學生對字、詞含義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只憑印象寫字,當然會經常出現錯誤。再如學生作文語句不通順、說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確、結構不完整、層次混亂、章法刻板,單靠講語法、修辭以及什麼文章作法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有多讀、讀懂、讀熟乃至背誦如流,使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才能使作文、說話語言流暢,條理清楚,合乎事理。唐代大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破”字,就是讀懂、讀熟乃至能夠背誦的意思。著名作家林放曾說過:“爛熟幾十本好書在肚子裡生了‘根’,就好比打仗時有幾百子弟兵在身邊一樣,終身受用無窮。”

讀書,讀書,書首先要“讀”。“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看生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讀經典美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好的學習語文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