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課堂實錄
一、認識實驗資料,瞭解“平衡”
師:今天自然課我們要做實驗。我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實驗資料。平衡尺,就是掛的這個。老師到街上買了一把尺子,不過我把它改造了一下,給它掛了一些鉤。在尺子的正中間有一條橘紅色的線,線的左邊有1、2、3、4、5五個鉤,線的右邊也有1、2、3、4、5五個鉤,每個鉤的上面都有一個號,1號鉤、2號鉤……左邊的1號鉤和右邊的1號鉤到橘紅色線的距離是一樣的,左邊的5號鉤和右邊的5號鉤到橘紅色線的距離也是……
生(齊):一樣的。
師:這就是平衡尺。第二是鉤碼,它在盒子裡,每個同學拿一個出來。
(同學取鉤碼)
師:找到鉤了嗎?
生(齊):找到了。
師:還有個小秘密,大家翻過來看。還有一個鉤,這樣幾個鉤碼就可以串在一起了。最後是鐵架臺。今天用它來掛平衡尺,以後你們到實驗室會發現鐵架臺還有其他用途。
評:這段教學是“告訴的”,並不要求同學觀察發現,也沒有“先講一通”,諸如“看誰最聽話”、“誰做得最好,給誰一朵小紅花”之類。
師:(一邊演示)假如我在平衡尺的右邊第三個鉤上掛一個鉤碼,猜猜會怎樣?
生:掛鉤碼的那一邊會沉下去。
師:那我放手了。真的沉下去了。你們有什麼想法?假如要讓平衡尺平衡了,你準備怎麼做?
生:再拿一個鉤碼掛在另一邊的3號鉤上。
師:你來試一試。
(同學上臺演示)
師:我先用手扶著平衡尺。猜猜我放手後平衡尺會不會平衡?
(全班大多數同學舉手)
生:會平衡起來。
師:我馬上放手。假如平衡尺平衡了,那大家給她一點掌聲好嗎?
(教師放手,平衡尺平衡。同學鼓掌)
師:我把這種平衡的掛法畫下來。
評:這段活動的內容是讓同學瞭解實驗方法、實驗要求,通常教學中都是由教師講,劉老師選擇“講”以外的方法,不只教了方法,明確了要求,還在教同學遇事動腦筋,並且讓他們高興。
二、同學實驗,收集事實
師: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很多,等會兒你們四人小組找一找平衡尺有多少平衡的方法,每找到一種平衡就在圖上畫下來。開始做吧。
(同學活動,找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活動時間約12分鐘。)
師:我看到同學們找到了許多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想不想把你們找到的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向其他同學展示一下?每組我都會發一張圖,還有一個寶貝,在信封裡,是用粘膠做的鉤碼。你們可以把自身準備向大家展示的方法,不用畫,直接用粘膠貼上去。會嗎?
生:會。
師:現在你們商量一下,準備展示哪種方法?
評:這項活動有兩種作用,一是同學做實驗時都是忙著做出更多的平衡,現在讓同學“商量”,是讓他們瞭解自身做了哪些平衡。二是挑選出一種平衡參與交流。以往這樣說:“選一種你們覺得最有意思的平衡”,結果同學都選不對稱平衡,這次換成這樣說。
(同學活動,挑選一種讓平衡尺平衡方法,並用粘膠貼在圖上。教師將同學選好讓平衡尺平衡方法的圖例展示出來)
三、整理和研究事實資料
師: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出來了。這些都比開始掛的那樣的方法(如圖1)要複雜得多。請大家觀察一下,在這些平衡的方法中有沒有完全一樣的掛法。
生:(上臺指出圖2、圖3、圖5、圖6、圖13)這些掛法一樣。
生:(上臺指出圖11、圖8)一樣。它們一種(鉤碼)是橫的,一種(鉤碼)是豎的。
師:我明白你說的意思了。
生:(圖11、圖8)有點相像。
師:我把相像的放在一起。
(教師將圖2、圖3、圖5、圖6、圖8、圖11、圖13放在一起)
師:(教師指圖2、圖3、圖5、圖6、圖13)這幾個差不多,(指圖8、圖11)這2個差不多。我這裡還有幾個圖,有些同學也用了這幾種方法,現在我把它們也貼上去。
師:在另一堆裡,還能不能找到與這九個差不多的掛法。
生:有一個。
評:同學發現對稱平衡的順序依次是2、3、5、6、13、11、8,經老師提示才發現10,標明同學對對稱平衡的認識又發展了一步。這就是二年級同學認識平衡的心理特點。
師:那我把這個圖也挪過來。劉老師有一個小問題,請大家動腦筋想想。這一堆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與這邊一堆讓平衡尺平衡的方法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評:這句話給同學留下了很大的考慮餘地。
(一段時間的緘默)
生:那邊都是對稱的,這邊是不對稱的。
師:我有點糊塗,對稱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這邊有三個(鉤碼),那邊也有三個(鉤碼)。
師:你上來說。(對其他同學說)我不知道你們明白沒有,我還不明白。
生:(指著圖14)對稱的意思就是這邊有2個(鉤碼),那邊也有2個(鉤碼);這邊有1個(鉤碼),那邊也有1個(鉤碼)。
師:我有點明白了。
生:對稱的意思就是兩邊一樣多。
師:什麼一樣多?
生:重量一樣。比方說(指圖5)左邊是三個(鉤碼),右邊也是三個(鉤碼)。
師:平衡尺這樣就會平衡,是嗎?假如左邊掛一個(鉤碼),右邊也掛一個(鉤碼),平衡尺會不會平衡呢?我們試一下。
(演示:在平衡尺的左邊5號鉤掛1個鉤碼,左邊3號鉤掛1個鉤碼)
師:這樣會平衡嗎?
(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評:從緘默到活躍,從說不清楚到說清楚,教師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我有點糊塗”、“我有點明白了”。正是教師“糊塗”同學才明白了,氣氛活躍起來。再次說明要尋找除講以外的指導方法。有時明知道舊的教學習慣不好,硬是憋不住要講,過得這邊一關,就會柳暗花明進入佳境。
生:不會。那個鉤碼應該換個位置。(同學上臺演示:將3號鉤上的鉤碼取下並掛到5號鉤上)要把鉤碼放在兩邊一樣的位置。
師:那麼,兩邊的鉤碼除了掛的.一樣多外,還要……
生:還要把鉤碼放在同樣的地方。
師:我明白了,兩邊的鉤碼掛的一樣多外,鉤碼掛的位置還要……
生:一樣。
師:隨便說一個。(圖8)左邊1、2、3有三個鉤碼,右邊也是三個;左邊是掛在1號鉤、3號鉤、5號鉤,右邊呢?
生:1號鉤、3號鉤、5號鉤。
評:這段教學也是很講究方式的。
師:這下我明白了。剛才是誰說的對稱呀?(對著那個同學說)我明白了,你說的對稱就是左右兩邊的鉤碼掛的一樣多,位置還要相同。
(以下研究不對稱平衡)
師:(指圖4、7、9、12)這邊好像與那邊不一樣,兩邊掛的不一樣多,掛的位置也不一樣。你們試過沒有,這樣掛是不是平衡?
眾生自由地說:試過了,是平衡的。
師:想不想說說這樣的平衡?(見同學不語)有點難是不是?
生:(指圖4)這邊只有一個(鉤碼),那邊有兩個(鉤碼);這邊(鉤碼)是放在“5”的位置,那邊不是“5”的位置,這些不一樣。
師:平衡嗎?
生:平衡的。
師:這樣的平衡是很難,我都沒想到會有這種平衡。剛才同學們掛出來的時候,我嚇了一跳。
生:(指圖4)因為那邊是“5”號,這邊是“4”號和“1”號,一加四等於五。
師:做加法呀,我們什麼時候改上數學課啦?(這句話不如改成向大家介紹用數學研究平衡)(指圖4左邊)一加四等於五,(指圖4右邊)這邊也是“5”,哦,有點道理呢。其他的能做加法嗎?加加試試。
(師生一起算圖7。左邊1+2+3+4=10;右邊兩個5,也是10。)
生甲:(指圖12)這邊2個5是10,再加上3是13;那邊4+3=7,7+5=13。
(同學注意到有誤差,反應強烈)
師:加法有問題?12和13不一樣。是加法算錯了,還是掛得有問題,我們待會兒再說。
生:(指圖12)那邊全是1,有5個;另一邊是一個5。5等於5,所以兩邊是一樣的,平衡的。
師:三個圖我們做加法都做出來了。(指圖12)我們把這個試一試。
(按圖12所示重新將鉤碼掛上。掛完後同學發現不平衡)
生:還差一個。
師:差一個就補一個。我這裡有一個鉤碼,補在什麼地方?(指生甲)看來不是你算錯了,而是掛錯了。你想通了沒有?誰想通了?來補。
(有三位同學上臺來試著掛,不少同學在臺下指揮。終於使平衡尺平衡)
評: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是經常發生的,如何體現教學的教育性,如何結合具體的活動滲透認真細緻、科學態度的教育,值得研究。教育應該是正面積極,不批評把實驗結果記錄錯了的同學是正確的,但是怎樣讓大家從中受到教育呢?教師撫慰了同學甲,但甲的確是算錯了。所以,不如褒揚大家,“大家連記錄不正確都發現了,真不簡單。”
師:這樣的平衡劉老師都覺得蠻難,你們能把它們做出來,而且還知道里面有加法,不簡單。這樣的平衡你在什麼地方見過嗎?
生:沒有見過。
師:別慌,想想再說。到菜場去買過菜嗎?
生:秤!把肉放上去。
生:還有一個鉤。
生:還有秤砣。
師:一個秤砣就能把這麼多的菜、肉給壓住,有點像哪一種平衡?
生:(指圖9)這個。
師:我們一起做個遊戲好嗎?請兩個同學幫幫助。已經有人看出來了,玩蹺蹺板。你們倆坐在什麼地方?
(兩個同學商量後,擺出圖16)
師:我想跟她一起玩。我與她怎麼坐?誰出出主意?
(一同學上臺演板,圖17)如有機會,你們同學間可以玩;你們還可以跟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玩。你想想怎樣用我們今天學的方法玩好。你假如還想做惡作劇把你爸爸弄到天上去,有方法嗎?
生:有。
師:回去試試。下課。
評價:這是在《21世紀科學教育與劉默耕科學教育思想研討會》上所做的課。通常在這樣盛大的場所很難教出充沛發揮自己教學水平的課。儘管如此,仍能看出劉老師教學的特色。他在課堂上似乎很隨和,這種隨和使他和同學貼得很近,所以總能吸引同學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活動,他善於觀察同學在學習中的心理變化,總能找出好的方法讓同學興奮起來。從根本上說這不是教學技能的問題,而是尊重同學,平等對待一切同學的結果,在師生關係方面體現了新的觀念。同一教師用同樣的教法,在不同班級教同一課,教學的發展不會像工業產品那樣都是一模一樣的。劉老師教《平衡》大體上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同學“不屑於”說對稱平衡,認為那太簡單,一下就用乘法計算,說明不對稱平衡的規律。在這種情況下,他用“我不明白”的方法讓這些思維敏捷的同學把思維過程展開,以便使全體同學都明白。第二種情況如本課一樣,同學只說到加法,儘管加法與乘法只有半步之遙,也不強求。第三種情況是兩者兼而有之。在課的程序很順、時間來得和的情況下,兩者都不研究。本課的程序中間有點周折,周折有周折的教育價值,體現了教師掌握教學的能力。
以上兩點,都是逾越具體的教學,結合教學談教師,研究教師需要具體有什麼樣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