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比較水的多少》課堂實錄示例

《比較水的多少》課堂實錄示例

一、匯入

師:(出示一個乒乓球)這是什麼?

生:這是一個乒乓球。

師:(出示一個大皮球)這又是什麼?

生:這是個皮球。

師:(將兩個球放在一起)你們有什麼發現?

生:一個大,一個小。

生:皮球大些,乒乓球小些;大球重,小球輕。

生:浮在水面上就輕。

生:光看大小不行。

生:兩個球都能浮在水上。

師:用手掂一掂,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同學試了以後,有的說皮球比乒乓球重,有的說一樣重。看來同學缺乏掂重量的經驗,老師就轉換話題。)

師:假如讓你比較水,你比較什麼?

生:比較水多水少。

(板書:比較水的多少)。

(評:這項活動,老師的意向是從固體的比較引入,轉向無固定形狀的液體的比較,然後引導同學想方法根據水的特點來比較水的多少)。

二、哪瓶水多,哪瓶水少?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三瓶水,這些水是不能喝的,你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但是不要把水倒出來了,仔細想一想:觀察完這三瓶水,你發現了什麼?

師:剛才老師看了一下,每個同學都有自身的發現。現在請你告訴我: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透過這個瓶子看東西,東西就變大了。

生:假如水多一些,壓力就會大一些,水裡面還有一些小泡泡,塑膠瓶子裡的泡泡多一些。

生:三個瓶子裡的水不一樣多。

生:水是透明的液體。

生:水是沒有氣味的。

生:水是無色的。

(評:這段活動,首先是老師偏離了原來的意向,讓同學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然後說說發現了什麼,把同學引向觀察水的一般性質。實際上,老師提供了三個大小、粗細、長短不同的瓶子,從瓶子的形狀,大小說起,就很切合主題了。)

師:同學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問題,你們最感興趣、最想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呢?

生:這三瓶水,哪瓶水最多?

師:那就請大家說一說,你認為哪一瓶的水最多?

生:第二瓶最多,二號瓶裡的水最高。

生:是第三瓶最多,三號瓶粗,假如把3號瓶裡的水分成兩半再豎上去,就比2號瓶裡的水高。

師:大家是怎麼想的呢?

生:第三個瓶子裡面的水多。它比一號瓶高,比2號瓶重。所以它裡面的水應該是最多。

生:反對,瓶子重不等於水多。

生:第二個瓶子它不只比較粗,而且水也很高,應該是第二個瓶子的水最多。

師:那麼認為第三瓶最多的舉手?認為第二瓶最多的舉手?

(持兩種意見的同學各有一區域性)

(評:瓶子的大小、形狀不同,裝水的.多少也不同,從而引發了同學的爭論。)

師:同學們都覺得是自身對,那麼你怎麼證明自身是對的呢?

生:再拿一個跟其中的一個一樣的瓶子,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把水倒到一個杯子裡一比就可以了。

師:先分組討論實驗怎麼做,要什麼東西可以到老師這裡來領。

(評:老師準備的資料箱裡有同學可能想到的各種資料,還有同學沒想到的資料。同學紛紛依照自身的想法找老師要器材,有的組的同學小心翼翼地用漏斗將不同瓶子中的水分別倒入幾個相同的瓶子中比較,有的組的同學將瓶中的水倒入一次性杯子中比較,教師巡視,並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

師:現在再來說一說,那一瓶裡的水最多,你是怎麼證明的?

生:第二瓶的水最多,剛才我們把水都倒進一個相同的瓶子裡,發現第二瓶水最高,所以第二瓶水最多。

生:第二瓶最多,我們把水倒到一次性杯子裡,發現第三瓶有一杯半,第二瓶有兩杯,第一瓶只有一杯,所以第二瓶最多。

(評:教師將同學彙報的結果板書於黑板上,同學們透過假設,設計實驗來驗證自身的假設,動手完成實驗,其實在無形中就是利用了水的流動性)

三、多多少?

師:大家現在知道了哪個瓶子的水最多了,現在我還想給大家出個難題,二號瓶比三號瓶多多少呢?

生:可以用小一些的杯子試試。

生:可以用尺量高了幾釐米。

師:現在根據你們自身的設計做一做,需要什麼資料可以到老師這裡來拿。

(同學拿了小杯子、尺、量筒,進行細緻的觀測,一邊自言自語看來是在考慮多和少的單位。教師巡視。)

師:到底多多少?你使用什麼方法研究的?

生:(拿起量筒)用這個東西量的,二號比三號多八十。

師:(指著量筒)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嗎?

生:不知道。

生:我們這一組的二號比三號,多十五。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拿起量筒)用這個東西?

師: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

生:我只知道它可以用來做實驗,量水的毫升的。

生:我們這一組第二瓶是180,比第三號瓶多40。

師:你們說80、180、40、是什麼?

生:是毫升。

師:你是用什麼知道的?

生:用量杯和漏斗。

(評“這段活動進行得很生動,證明教師設計的教學資料是富有啟發性的:

●開始老師問同學要不要漏斗,同學不要,後來在實驗中,同學自身去找漏斗用,他們希望比出的結果更精確。

●有一組同學先用裝果凍的小杯子量,量的時候,把頭橫過來,平著杯口觀察三小杯水是不是裝得一樣多,另一個同學用滴管,一滴一滴地往水少的小杯里加水。以後他們發現了量筒,看見量筒上有小格子,又改用量筒。因為有一組倒水時漏了幾滴,他們又從這件事中受到啟發,找來漏斗,並且小心地把小杯子中的水一點不剩地倒進量筒裡。

●關於量筒,從老師提供量筒的方式,到同學使用量筒,給我們許多啟發。當老師問同學“這個東西叫什麼”同學說“不知道”時,聽課的老師都笑了。教材培訓時正值暑假,臨時找來的二下的同學,多數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知道上面的小格子是什麼意思,他們根據自身的需要,正確使用了它,這比教師教他們用有意義得多。

從這段活動中,可以看到同學能動地“做”科學,看到他們認真細緻的態度。)

師:其實,大家丈量使用的儀器叫量筒,上面每一小格表示一毫升,這裡有一幅圖,大家看一看,就知道怎麼認了。(出示量筒的示意圖)

師:我們把水倒進去後,會發現量筒的兩邊水很高,中間的水低一點,凹下去了,你們看是不是?

(同學觀察量筒)

師:所以我們讀的時候一定要以凹下去的地方為準線,再測一下幾個瓶子裡的水試試看!(同學觀測)

師:家裡都有自來水,我想知道家裡的用水情況怎麼辦?用量筒行嗎?

生:不行,要用水錶。

師:水錶的單位是什麼呢?

生:是噸!

師:一米長,一米寬,一米高的盒子裡裝了滿滿的水,那麼這水就是一噸,也叫一立方米。

師:家裡的水可以用噸來計算,那江河湖海里的水呢?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回家查一查資料!

(老師想作一點拓展,很少的水可以用量筒量,以毫升作單位,水多了,就要換用更大的單位。)

四、總結

師:今天這節課大家知道了什麼內容?

生:怎麼知道水的多少。

師:我們是用什麼原理研究的呢?

生:我們用了水是沒有形狀的這個原理。

(最後的總結將水的比較歸結於其基本性質──流動性)

綜合評議:這是為教材培訓臨時召集同學,準備並不很充沛的課,這是武漢市武昌區的老師首次嘗試用《科學》課程規範指導教學的課。從前面列舉的同學進行科學學習情況看,這一節課很生動,也有需耍進一步完善的地方。能教出這樣的課,所有參與教材培訓的老師都感到很有收穫,提高了大家教好科學課的信心。

這節課的教學把著力點放在“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上,我們看到了同學有興趣地、能動地進行科學學習,自身想方法同時又從他人的經驗中學習,非常認真細緻地進行活動;下課時,同學為這節課時間過得太快感到遺憾。上課時有六十多位老師看十五個同學的學習,同學只分了三個小組,但每組的實驗都有他們自身的發明。聽課以後,經過討論,大家認為進一步使這一課教學貼近課程總目標,使之成為一節高水平的課,距離並不太遠,關鍵是提高我們對科學探究的認識。新的課程規範把認識科學探究、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這節課中,三個小組的同學都有各自比較水多少的方法,讓同學交流各組的做法,最後再請他們說一說:開始有同學說用尺子量,後來是不是量了,怎樣量的?為什麼大家想到的方法都是用同樣的容器來比較?不認識量筒為什麼用量筒量?經過這樣的交流,同學會把自身比較的方法同水是液體、沒有固定形狀的特性聯絡起來,這節課指導同學學習科學的意義就更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