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學實錄

登泰山記公開課教學實錄

教學實錄是指圍繞本課課堂教學實際展開的主要場景記錄.教案是針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和學法、教學環節所做的總體規劃和設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記公開課教學實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一、匯入新課

作家高爾基說:“語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的確,語言是作者思維的外現,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沒有任何一位作家會忽略自己對語言的推敲與運用,今天,我們就從文章的語言入手,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來仔細地認真地來品味、鑑賞一下《登泰山記》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

二、欣賞登泰山記朗讀動畫

三、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分析賞鑑文章的語言。

大家聽了之後有何感受?學生答:美。教師,是啊,的確很美,當我們坐下來靜靜地品味這篇文章時發現原來這短短的五百字竟能包納了全部的泰山,包納了泰山全部的美麗與氣魄,難怪姚鼐的文章一出便嘉評如潮,許多學者這樣評價:筆墨簡潔,用詞傳神,真切生動,以神韻為宗。這樣評價《登泰山記》的語言有沒有言過其實了呢?我們到課文中來尋找答案。

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穀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學生齊讀。

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開筆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綿亙幾千裡的高峰低谷,不談泰山濃濃重重的縱橫三千年的文化古蹟,而是大刀闊斧,將泰山分為南北兩面,南面一條河,北面一條河,分界處一道長城,長城不遠一座最高峰,寥寥幾筆,泰山清晰的輪廓、全部的風貌便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其文筆之簡潔流暢達到如此不動聲色的地步,同時我們來看,在介紹長城時作者在“長城”前加一“古”字,此字一限,不僅準確的再現了長城真實的舊貌,而且又隱隱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歷史背景,看來評其文“用詞傳神,準確生動,以神韻為宗”的確是言之有據,名符其實,並不為過。

我們可以再接著往下看,文章第二段敘寫自己登泰山的經過。開段言:餘於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作者寫來到泰安的時令與經過,描繪風雪中長途跋涉的情狀。連用“乘”“歷”“穿”“越”四個動詞,畫出了由遠而近、快速行進的雄姿,襯托了作者此時無比喜悅的心情。作者登山是從南麓起步,繞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嶺、復循西谷,經過四五十里,“道皆砌石為蹬,其級七千有餘。”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蹬幾不可登”,便可感到此時登山並非輕而易舉。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首詩中寫道:“堅冰蹬滑乘如脂”“攀空極險才到頂”,可見登山的艱難,同時也反襯出作者登上泰山後的歡快情緒。尤其是“幾”字更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登山時小心翼翼,戰戰兢兢的神態以及路陡冰滑而備感緊張的心理。

這樣看來,“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從簡練說來,姚鼐的文章確不遜色。評價者的“筆墨簡潔,用詞傳神,真切生動,以神韻為宗”並非信筆批點,而實是經過體驗而得出真切感受。那麼如果說一篇好文,我們能感受到它的好,還能品讀出其所以然,那才是賞鑑的最高境界,把這最高境界留給大家行嗎?

學生齊說:好。

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

總結,大家分析得都很精彩,儼然是一位位的文章鑑賞專家了。姚鼐這五百六十字的遊記不動聲色地向我們展示了簡練的全部內涵,那麼到底什麼是簡練?生答:用最少的'文字最恰當的表達技巧展示最充實的內容和作者最豐富的情感。

師:概括得好。內容,情感,表達技巧,這三個方面其實也是我們鑑賞這篇《登泰山記》語言時的切入點,大家回過頭來仔細想一想,我們評價這篇文章語言時是不是沒有離開過這三個方面呢?

生:思索後說“是”

師:鑑賞這篇文章時我們從這三個方面切入的,文理相通,舉一返三,鑑賞其它文章也不外乎這三個點,因為姚鼐這篇《登泰山記》語言以簡練凝練見長,我們就從簡練凝練說開去,大家說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哪種文學體裁對語言的簡練凝練要求最高?

生:詩歌

師:對,是詩歌。詩歌以少見多,以小見大,以意象展示意境,是語言要求的最高形式,所以每次在試卷上看到詩歌鑑賞的題目後,總有點感覺難以下筆,不知從何處著眼完成鑑賞的要求,今天,透過分析評價《登泰山記》的語言,我們能開啟鑑賞的突破口嗎?

學生:能,內容,情感,技巧三個方面。

師:很好,我們來小試鋒芒一下如何?

生:好

遷移訓練:

總結,今天,我們從鑑賞《登泰山記》的語言入手,分析了這篇文章語言精練簡約的特點,並從中找到了鑑賞文章語言的方法,練習了對語言簡練要求最高的文學體裁——詩歌的鑑賞評價。希望透過今天的學習,大家能在語言鑑賞方面有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