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自學考試製度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最能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和學習型社會特點的開放式高等教育制度,它以國家考試為主導,以個人自主學習為基礎,有廣泛的社會教育資源參與助學活動,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沒有圍牆的大學”,是自學成才的搖籃。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1

1.直接改變企業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實力為目的的專案活動稱之為“制定戰略”

2.戰略制定通常包括戰略分析,戰略設計,以及戰略部署和展開等環節。

3.制定戰略的核心是要正確地提出和回答問題。

4.外部環境分析包括一般環境分析和產業環境分析。一般外部環境或宏觀環境,是指給企業造成市場機會或威脅的主要社會因素,對所有企業都會產生影響。一般環境分析又簡稱為PEST分析,即政治與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技術因素。產業環境是對企業經營活動有直接影響的外部環境。主要的分析內容和方法有產業組織分析,市場細分和競爭對手分析。

5.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競爭對手無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核心能力表現在:

①具有建立電子商務網路和系統的技能

②迅速把新產品投入市場的能力

③更好的售後服務能力

④生產製造高質量產品的技能力

⑤開發產品特性方面的創新能力

⑥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

⑦準確迅速滿足顧客定單的系統⑧整體各種技術創造新產品的技能等。

6.戰略分析就是要理清企業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內部的優勢和劣勢,迴避威脅克服劣勢,利用機會發揮優勢,為制定戰略打下良好的基礎。

7.戰略設計與展開:

①使命:是社會對該組織的基本要求,各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都應當由一個使命。使命表明組織是幹什麼的,應該幹什麼

②目標

③戰略:是為了回答使命和目標而對發展方向、行動方針以及資源配置等提出的總體規劃

④政策:是組織在決策或處理問題時用來指導和溝通思想與行動的方針和明文規定

⑤專案

⑥預算:作為一種計劃,是以數字表示預期結果的一種報告書,它也可以稱之為“數字化”的計劃

⑦程式:規定了如何處理那些重複發生的例行問題的標準方法

⑧規則:是針對具體場合和具體情況允許或不允許採取特定行動的規定。

8.波特提出三種競爭戰略:

①總成本領先戰略,是以低成本取得行業中的領先地位(麥當勞)

②差異化戰略(方式:樹立名牌形象、設計產品技術特點、效能特點和在顧客服務上別具一格等)

③集中化戰略:(是主攻某個特殊的細分市場或某一種特殊的產品。這一戰略的前提是:企業業務的專一化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為某一狹窄的戰略物件服務,從而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點上超過那些有較寬業務範圍的競爭對手。)

9.識別和確定企業使命是高層管理者的首要職責

10.管理程式化水平是管理水平的重要標誌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2

1.管理學具有以下特點:

①一般性

②多科性

③歷史性

④實踐性。

2.管理學原理和方法適用於各種型別的組織,說明管理學具有一般性。

3.管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

4.管理學研究內容與範圍:

⑴根據管理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其研究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①生產力方面

②生產關係方面

③上層建築

⑵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論的形成於演變過程。

⑶從管理者的基本職能或工作吃法來系統來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

5.為什麼要學習、研究管理學

①管理的重要性決定了學習、研究管理學的必要性。

②學習、研究管理學是培養管理人員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學習、研究管理學是未來的需要。

6.學習和研究管理學的方法:

①唯物辯證法

②系統方法

③理論聯絡實際的方法。

7.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學習與研究管理學的總的方法論指導。

8.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法的認識論之一的基本的觀點。

9.所謂系統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本身又是它從屬的一個更大的系統的組成部分。

10.系統的特性:

①整體性

②目的性

③開放性

④交換性

⑤相互依賴性

⑥控制性。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3

1.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很多從不同流派研究管理問題的流派,美國管理學家孔茨把管理理論的各個流派稱之為“管理理論叢林”

2.管理理論叢林包括的主要學派有:

⑴管理過程學派:基本觀點:

①管理是一個過程

②管理過程的職能有5個,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③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

④管理應具有靈活性,法約爾被認為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

⑵社會合作學派:最早從社會學角度系統研究管理問題的代表人物是曾任美國新澤西州貝爾電話公司總經理的切斯特巴納德。懷特貝克從社會學角度提出“組織法合力”貝克指出,企業中的組織結合力包括:

①職能規範系統

②職位系統

③溝通系統

④獎懲制度

⑤組織規程

⑶經驗或案例學派

⑷人際關係行為學派:例如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赫獲伯格的“動機保健理論”(又稱“雙因素理論”)布萊克和穆頓的“管理方格理論”等

⑸群體行為學派:這個學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是梅奧和霍桑試驗

⑹社會技術系統學派: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確保社會合作系統與技術系統的相互協調

⑺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

⑻溝通(資訊)中心學派:代表人物:李維特,紐曼,夏農,韋弗

⑼數學(“管理科學”)學派⑽變理論學派:它認為在管理中藥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通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指變化、顧客、競爭

4.戰略管理中企業外部環境的主要特徵包括:

⑴變化是企業外部環境的主要特徵之一

⑵顧客方與生產經銷方力量對比的逆轉是企業外部環境的二個主要特徵

⑶無所不在的競爭是企業外部環境的第三個主要特徵

5.戰略管理:組織制定和實施戰略的活動過程;其核心問題是確保組織的自身條件與外部環境相適應求得組織長期穩定的發展

6.戰略管理的特點:

①系統性

②長遠預見性

③對外抗爭性

④靈活應變性

7.最早提出全面質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國通用公司的質量總經理菲根堡姆考試用書

8.全面質量管理: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於透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

9.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

①以顧客為關注點

②領導作用

③全員參與

④過程方法

⑤管理的系統方法

⑥持續改進

⑦基於事實的決策

⑧與供方互利的關係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4

1.管理理論的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泰羅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現作為標誌

2.管理學形式與發展大致可以分為6個階段:

①古典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初——1930)標準化,制度化

②人際關係學說和行為科學理論(1930——1950)重視人的因素

③管理理論叢林(1950——1960)全面、系統、精確

④戰略管理(20世紀60年代以後)長遠

⑤全面質量管理(20世紀70年代以後)持續改進,參與

⑥學習型組織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後)突破是改進,創新

3.第一個明確地把管理作為生產的第四個要素而同土地,勞力,資本相併列的是薩伊

4.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代表性理論是科學管理理論

5.系統的觀點:

①整體觀點,它的功效應大於各個個體的功效之和 “1+1>2”

② “開放性”與“封閉性”

③封閉則消亡的觀點

④模糊分界的觀點

⑤保持“體內動態平衡”的觀點

⑥資訊反饋觀點

⑦分級觀點

⑧不斷分化和完善的觀點

⑨等級觀點

6.泰羅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著作《計件工資制》、《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

7.科學管理理論要點:

①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配備“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並使作業壞境標準化

④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

⑤工人和僱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心裡革命”

⑥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

⑦實行職能工長制

⑧在管理控制上實行裡外原則

8.20世紀初,甘特提出圖系統法

9.吉爾佈雷斯夫婦被人們稱之為“動作專家”

10.哈林頓.埃莫森提出提高效率的12條原則:

①明確目的

②注意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

③虛心請教

④嚴守規章

⑤公平

⑥準確,及時,永久性的記錄

⑦合理調配人,財,物

⑧定額和工作進度

⑨條件標準化

⑩工作方法標準化、手續標準化、獎勵效率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5

1.目標是根據組織的使命而提出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預期成果

2.目標的性質:

SMART特性,即目標一定要具體明確(specific)可以度量或測量(measurable)可以實現(achievable)目標之間相互關聯(relevant)時間限定(timebond)

①目標可以分為突破性目標和控制性目標

②目標的縱向性(即目標是分層次的)

③目標的網路化

④目標的多樣化

⑤目標的時間性

⑥目標的可考核性

3.簡述組織目標的三個基本層次:

①環境層—社會加於組織的目標

②組織層—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和一個系統的整體目標

③個人層—組織成員的目標

4.巴納得提出“效果”和“效率”兩分法

5.對工商企業來說,通常要在八個主要方面設立目標:

①市場地位

②創新和技術進步

③生產率

④物質和財力資源

⑤利潤率

⑥管理人員的績效和發展

⑦員工的工作質量和勞動態度⑧社會責任

6.使目標具有可考核性的最方便的方法是使之定量化

7.目標的作用:

①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②激勵作用

③凝聚作用

④目標是考核管理人員和員工績效的客觀標準

8.簡述組織目標的激勵作用:

⑴目標是一種激勵組織成員的力量源泉,從組織成員個人人角度來看,目標的激勵作用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個人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調動起潛在能力,盡力而為,創造出最佳成績。

②個人只有在達到了目標之後,才會產生成就感和滿意感

⑵要使目標對組織成員產生激勵作用,一方面要符合他們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挑戰性。目標要富於挑戰性,應當作為制定目標的另一原則。

9.目標管理是讓組織的管理人員和員工親自參加目標的制定,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並努力完成目標的一種管理制度或方法。

10.目標管理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在美國。它是泰羅的科學管理和行為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1954年,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首先提出例如“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

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複習資料 篇6

1.計劃工作的前提條件是指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預期的內外部環境。它包括經濟的、技術的、社會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環境因素,企業的現有生產技術等內部因素

2.計劃工作的前體條件是搞好計劃工作的重要依據。

3.預測是指對未來環境所做出的估計,它以過去為基礎推測未來,以昨天為依據估算今後,以已知預計未知。

4.預測的作用:

①幫助我們認識和控制未來的不肯定性,使對未來的無知降到最低程度

②是計劃的預期目標同可能變化的周圍環境與經濟條件保持一致

③事先了解計劃實施後可能產生的結果。

5.預測的步驟:

①提出課題和任務

②調查、手機和整理資料

③建立預測模型

④確定預測方法

⑤評價預測結果

⑥將預測結果交付決策。

6.狹義地說,進行決策是在幾種方案中做出選擇。

7.決策是為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換言之,決策是決策者經過各種考慮和比較之後,對應當做什麼和應當考慮怎麼做所作出的決定。

8.決策的地位和作用:

①決策是管理的基礎

②決策是各級、各類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9.決策是計劃工作的核心。

10.正確決策的特徵:

①有明確而具體的決策目標

②以瞭解和掌握資訊為基礎

③有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

④對控制的方案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

⑤追求的是最可能的最佳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