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秋天的教學反思

課文秋天的教學反思

《秋天》,是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我一直在想,前幾篇課文寫的是師生情、兄弟情、朋友情、人與自然和諧之情,編者為什麼要以這篇詩歌作為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景色優美的季節,它象徵著喜慶、美好。就像詩的第一節中敘述的那樣:“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景象,首先背後站立的是辛辛苦苦勞動的人。其次,豐收除了人們的辛勤勞動,還有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沒有和諧,就沒有豐收。天人和一的思想,是否在這首詩中隱現哪。也許過於拔高了這首詩。《秋天》一課,似乎就成了第一單元的總結。

我把《秋天》一課分為三個部分:感受秋天、走進秋天——走進秋天的田野、享受秋天的美好。而且這篇課文的第一幅插圖,是一個孩子帶著小狗拿著樹葉在田野裡愉快的奔跑。可以說,孩子們是在小狗的帶領下感受秋天、走進秋天的。這為這首詩定下了歡快、活潑的基調,學生學起來更會饒有興趣。

我們常說詩有詩眼。這首詩的詩眼在什麼地方?我想,還是在課題。課題秋天具有象徵色彩——豐收、喜慶、舒適、愉快。詩的第一部分中“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為這種色彩定下了基調。紅,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象徵喜慶的意思;同樣,嬌此處的解釋是美麗可愛;甜,是舒適愉快;好,是合宜妥當。四個更字的連用,就如同新年時放的鞭炮,噼裡啪啦響,自然把讀者帶入秋天的美好、喜慶、豐收中,為下文的敘述做了很好的鋪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美好、喜慶?詩人在第二部分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幅秋天田野中的豐收與美景圖。這是由面到點的敘述(第二部分選取秋天中最具有豐收景象的畫面——田野,透過典型意向的疊加,寫出秋天田野的豐收、美好。)。作者選取的是秋天田野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如向日葵、蘋果、葡萄、玉米、高梁。文字敘述,多運用比喻、擬人、通感、排比,把秋天的物象擬人化了。學生讀起來充滿童貞、童趣,充滿無盡的遐想。教師教學時,抓住物象擬人化的動作(彎腰、嚷、樂、笑),引導學生理解文字中蘊含的獨特韻味,體會豐收、美好。這樣 ,學生自然和插圖中的孩子一起,融入秋的美好與豐收中。第二部分最後一節,詩人把秋風比成梳子、比成發亮的汗珠。表面上看是寫秋風,其實是在讚美在田野中辛勤勞作的'人們,是他們讓田野井井有條、蓬蓬勃勃。這是秋天象徵豐收、喜慶的真正原因,也是作者寫作的真正目的。由於學生感受到秋天的喜慶、舒適,體驗到秋天田野的豐收、美好,所以在詩的最後一部分(又回到整體),詩人發出感慨要享受秋天明麗的陽光,珍藏秋天,秋天的笑容、秋的喜慶,會永遠留在孩子們的心裡,伴隨孩子走過一生。

整首詩敘述自然,由走在秋天起興,再寫秋天田野的豐收、美好進行儲興,最後到享受秋天,對秋天喜愛意猶未盡。本詩層次清晰、節奏明快,寓簡單的文字於豐富可感的畫面中。我們常說讀寫一體,從這首詩的表達中,學生第一可以明白為什麼寫——因為喜愛而寫,寫什麼——寫自己經常看到、觀察到物象,怎樣寫——對物象進行逼真的描摹,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此而已。他們會感到自己就是詩人,是天才的詩人。同時這首詩的敘述結構,也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和模仿。開頭總寫秋天給人的感覺——美好喜慶,第二部分選取秋天中最具有豐收景象的畫面——田野,透過典型意向的疊加,寫出秋天田野的豐收、景色的優美。其實這是作者在用詩的主體部分,美好第一部分秋天給人美好、喜慶的感覺,沒有斧鑿的痕跡。最後一部分深化這種情感,讓秋天的美好永遠流在學生心中。課後就可以安排這樣的練比。

教學這首詩,從解題入手,理解秋天的象徵意義,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在進行正確流利的朗讀的基礎,知道詩歌的意思。隨後緊扣詩的關鍵詞:更紅更嬌、更甜更好,讓學生在讀詩中從詞句中去體會。從哪些詞句中去體會,前面的解讀已經講過了,既不在贅述。隨後由景及人,感受人們的辛勤勞動,像詩人一樣把秋天珍藏起來。課後進行練筆,讀寫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