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道教與中華傳統文化

道教與中華傳統文化

雖然道德經四十七章中有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但是對於我們這些還未達到神而通之的境界的人來說,能有這次難得的機會來到古樓觀說經臺和重陽宮全真祖庭思慕先聖的智慧與堅韌,來到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曾經駐蹕的八仙宮親身感受道教生活、深入問道,實在是萬分榮幸。在此感謝北京市道協、龍王廟、八仙宮、道教之音等為這次活動付出的辛勤工作!

中國道文化的源頭在黃帝,而黃帝同時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奠基人。老子恰恰就是道文化的繼承者、總結者和最大發揚者。故而道家思想又被稱之為黃老之學,其作為代表中華文化的大樹,先秦的諸子百家思想則是這棵大樹上結出的累累碩果。中華民族的智慧在先秦時期經歷過大繁榮的時期,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始皇帝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影響下,除去儒、法兩家的很多其它珍貴思想都不被公開提倡與傳承,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但道教的先行者們在此時走了出來,傳承了道家、陰陽家、醫家、仙家、方士等等思想。這一批人默默地用道的思想根基吸收統一了各家的思想,並保留到了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

除了在思想上,在文化上尤其是服飾文化,由於道教作為宗教在教規和傳承方面的約束,所以受到歷史上數次社會變遷的衝擊較小,其服飾——頭巾、束髮右衽和寬袍大袖的長袍——保留下來了中華傳統的特色。道長們都頗具古風,可以說是中華服飾文化的活化石。

在民俗文化上,從八仙宮所代表的八仙文化、各地宮觀的土地山神文化、城隍文化、北京東嶽廟特色的地府文化、月老文化等等,這些廣大民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信仰可以看出道教與民俗很好地結合,相輔相成,互相吸收發展,是傳統中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一步說明道教的“接地氣”,與廣大民眾距離感小,一直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元素。

因此在今天這個道教與民眾距離感拉大的時代,問道之旅活動就是難得的好活動,讓我感受到了道長們的友善,與道長們同吃同住,直接交流了諸多問題,拉近了距離。

所以不僅僅問道之旅活動應該繼續辦下去,也應該多從民俗角度入手,與廣大民眾拉近距離,走回普通人的生活。以北京的宮觀舉例,位於菸袋斜街的廣福觀,雖然正在做關於民俗的展覽,但是沒有道教神職人員主持工作,永遠也不可能再現京城什剎海地區原汁原味的民俗風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歷史上,鬧市中分佈著許許多多的宮觀,如北京的都城隍廟、磚塔衚衕的關帝廟、北頂娘娘廟等等,希望在將來其中的一些宮觀能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恢復成為民俗和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不只對道教工作,對逐漸消失的民俗文化傳承也有巨大的好處。就像很多博物館民俗部分展覽中經常陳列的舊時小玩具,將它們陳列在展櫃裡永遠也無法體現給世人其本來面貌,只有拿出展櫃,讓前來參觀的觀眾親自動手玩一玩才能瞭解全面的民俗。民俗要做活,從道教的角度就是要逐步走回民眾中去,走回宮觀。

因而在思想、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道教在歷史上以及當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由於道家本身主張清靜無為,所以這一點很少被提及。在中國傳統文化急需傳承人的今天,道教理依舊有使命繼續肩負起這一無名而艱鉅的責任。

道教的活動場所多在宮觀,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宮觀,各有各的建築特色,下面舉兩個例子。位於北京故宮以北有一處明清皇家古建道廟大高玄殿,建築富麗堂皇,中軸線建築黃瓦鋪面,配殿綠瓦居於兩側,整體構造嚴謹,代表了傳統的帝王文化與道教文化的融合。而在北京內城外,作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白雲觀則給人另一種氣息。也是統一的明清建築,青瓦鋪面,不事鋪張,平時遊人不多的日子,居於殿宇之中會給人一種內心平和的感覺。長時間居於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對於這種難得的清淨必會倍加珍惜。

這兩組建築都能給予來訪者一種油然而生的美的享受,一種平日裡在高樓大廈間體會不到的震撼。因為從傳統建築上所傳遞的中華文化充滿著哲理、生命力與美的享受。所有的建築以中軸線左右鋪開,風格統一和諧,錯落有致,並且在建築形制上客觀區分來區別殿宇的級別。

同時,古建築帶給來訪者濃濃的歷史感。在百年以前,我們的先人也是站在同一個地方,虔誠地祈禱,抑或僅僅是來緬懷他們的先人。歷史不斷地相似上演同時又不斷髮展,以後可能會有很多新式宮觀的大發展,但對古蹟宮觀來說,在傳統建築越來越稀少的今天,做好文化的`傳承也是歷史給予的責任。古蹟宮觀無疑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人無窮的財富。

在文物古蹟保護這個問題上學界歷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筆者個人認為復建重修古建築完全沒有問題。因為中國古建大多數都是木結構基礎,在漫長的歷史中由於戰爭或者僅僅無意失火是常有的事情,復建也是每個時代都在重複的工作,故宮的太和殿就曾經在歷史上四度失火四度重建。但復建儘量做到“原址、原樣、原料”是前提,因為古建築不僅可以傳承歷史文化,還有標定歷史位置的作用。

具體來說,復建保持整體建築群的風格和諧與歷史風貌也是利大於弊的。以陝西行問道的三座宮觀為例,八仙宮中軸線上現存有明清遺構的靈官殿、八仙殿和鬥姥殿,均是硬山頂、青瓦鋪面、單跳單昂斗拱,並且具有西北建築特色,兩側立牆頗厚,開間是明三間、暗兩間,三座大殿具有統一的建築風格與樣式。而後建的山門和聚仙閣則明顯不同,斗拱樣式與彩繪風格迥異,重簷歇山頂的聚仙閣從建制上超越了前面的主神殿,在整體建築風格上比較不協調(胡誠林會長在活動中提到八仙宮重建建築今後要進行重新的整體規劃與改建,此乃八仙宮的幸事)。重陽宮也有同樣的問題,祖師殿作為黃瓦鋪面的歇山頂二層樓閣與清代保留下來的靈官、七真二殿並不協調,而如果通明閣按照現有計劃復建之後,後人再來參觀將很難把建制不同並且向北平移的新通明閣與歷史上那個重陽宮的標誌建築聯絡起來了。在這方面,樓觀臺就好很多,除了新刷的牆面略有斑駁,在建築風格上比較統一,體現了和諧的美感。

在當今這一傳統建築文化已斷代之際,我們更應肩負起傳承人的職責,重視對宮觀歷史與文物古蹟的考察保護。宗教工作與文物保護工作都十分不容易,聽到重陽宮陳法永道長講他苦心維持的經歷十分感動,希望能將宮觀的修建與文物保護、歷史傳承更好地結合,多考證,並慎重重建。矗立起高大的、引人注目的建築未必就是目的,協調的、能給予人平和心境的宮觀更適合當今社會需要。

道教在歷史上自先秦開始就很好地儲存了中華傳統文化,而在今日,依舊有著為儲存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的無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