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簡約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樸素、簡約之美

20世紀90年代,簡約主義在北歐的瑞典興起,它憑藉簡單而實用的形式、天然綠色的材料,成為瑞典先鋒設計的主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它近乎清心寡慾、樸素自然的風格,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準和規範,不但融入了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以一種從容不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蔓延,深刻地影響了無數設計師、消費者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簡約主義理念,其本質意義是一種思想方法,即尋找事物的本質,就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而言則是尋找和研究物件、材料、形式及空間的真正價值和本質。強調自由,讓空間和形式擺脫那些阻礙人們真正欣賞它們的干擾來表現出它們的本來面貌;主張“少即是多”,珍視簡樸這種道德和美學的法則,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平和與卓越。

然而簡潔明晰、純淨精緻、實用而樸素無華的簡約主義設計理念與中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所提倡的反對過多的雕飾和紋飾的簡潔、純樸的審美思想不謀而合。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看似簡單隨意的形式,卻包容了飽滿而豐富的內涵。北歐人臻於化境的沉默含蓄,與古老東方拈花不語的玄理禪境不謀而合,從簡約主義藝術中,中國人突然發現了遙遠卻曾經熟悉的自己,它的簡約凝練,至少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清新純樸的氣息。中國人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崇尚淡泊寧靜、閒雅恬靜的審美情趣。有著“尚清”“尚和”的審美追求,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這與簡約主義設計風格所蘊含的沉靜、質樸的意境不謀而合。

一、儒家“文質彬彬”“繪事後素”的簡約之美

中國的藝術和工藝設計以樸素為美的審美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論語·八佾》中記載相關的“繪事後素”,意為繪畫先以素粉地為質,後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據《考工記》記載:“凡畫繪之事,後素功。”可知“素”(即著以素色,古代所謂“素色”就是純淨單一的顏色,“白則正白,黑則正黑”)是“功”(即完成作品)前的最後一道工序。著素之後,全部工藝也至此完成。既然任何精美絢麗的圖案都要經過“素”的修整才能完成,可見“素”的重要和關鍵。原詩中還提到“素以為絢”就是以“素”為“絢”,它包含著用“素”代替“絢”,“素”勝於“絢”的思想。即在美學層次上重樸素而不重浮豔、重本質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灌飾。對現代的設計藝術和設計理念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另外,《論語·雍也》中還記有孔子的一段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也是孔子關於美學原則一個著名的論斷,他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其中“文”是指紋飾、裝飾,“質”指本質、實用。他揚棄了“質勝文”和“文勝質”兩種片面的傾向,認為“質勝文”會導致設計入“野”,粗陋醜惡,缺少文采和審美意境;而“文勝質”則會將設計帶入“史”,華而不實、矯飾做作和繁冗奢靡。好的設計應當不偏不倚,“文”與“質”要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在中國審美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的設計美學傳統中強調實用,以用為本,這是以質樸為尊,以無裝飾為貴,以質樸為雅,以華麗為俗的我國古代的審美思想。同時又注重本質,注重人性,尊重情感的精髓,同簡約設計理念非常接近和相似。

二、道家“寂寞無為”“疏簡素淡”的簡約之美

道家哲學是中國人文藝術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之一。中國的視覺藝術與設計藝術的基本形態特徵大致為:佈局上求“疏簡”、色彩上求“素淡”、技法上求“生拙”、表現上求“含蓄”、趣味上求“天然”等等,幾乎都能從道家哲學中找到淵源。中國藝術的幾個重要範疇:天真、自然、平淡、質樸等,也都是簡約之美的具體表現。

中國藝術以“天真、自然”為美,主要是受到道家“貴真”的思想的影響。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認為未經雕飾的樸素的語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實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成為中國藝術的最理想的目標了。這也是簡約主義設計風格的追求和目標。

同時道家學說主張“天人合一”。“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應順天而行,從而“清靜無為”“返璞歸真”。人和自然的關係不是對立的,而是親密無間互通互融的。在中國的設計觀中,好的設計應像自然一樣生息自由、靈動變化而又樸素無華。設計和設計實踐都應該“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即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道家認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諧、最完善、最美的,人們只能去順應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故拙也”。

道家貴真也貴淡。莊子說:“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繪畫為例,水墨畫以墨為彩,是透過墨色濃、淡、深、淺、幹、溼的變化來表現豐富的光與色的韻律和畫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樸素、幽遠而含蓄的方式表現一種高雅脫俗的情調。作畫要求筆簡意賅,要以最簡練的.筆墨塑造生動的形象,表現豐富的內容。形象簡括,“空白”就多。在水墨畫中,絕大部分不用色彩,只有純一的墨色,極少用到其他顏色,若用到其他顏色也僅僅是一個點綴。莊子說:“能體純素,謂之真人”,就包含了這個意思。這裡的“純素”決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有至味。我國古代江南民居的外觀造型和色彩也非常簡潔——白牆黑瓦。黑白分明,給人以寧靜淡泊的愜意。簡約高大的白色外牆上面,少有裝飾,就是開窗也很小很小,靈巧而美觀,與那些黑色屋脊門樓上方挑出的飛簷形成對比,顯得沉穩而凝重、簡潔而明朗。

“疏簡”也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審美意境。無論為詩、為畫、為文,尚簡的風尚我國古已有之,最早的淵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則得,多則惑”。這與簡約主義的先驅米斯·凡德羅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代表——莊子,進一步發展了老子“自然無為的思想”,“法貴天真”“虛靜恬然,寂寞無為”,強調對自然的尊重、崇高和效法。力主人們在自然、恬淡無為之中迴歸於自然的境界。道家思想跟簡約主義重視環境、尊重自然,致力於可持續發展,重材質自然之美是有許多相同之處的。

三、墨家、法家“去飾至用”“尚質尚用”的簡約之美

墨子思想是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主張厲行簡約、反對浪費、堅持“非樂”。墨家思想對美和藝術充滿了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色彩,墨家“尚質”“尚用”,要求一切以功利、實用為標準。在文質關係方面,墨家也是以質為先,重質輕文,反對以文害質的。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的角度對當時繁縟華貴的藝術追求極為反感;對王公貴族崇尚絢麗、崇尚華採辭章、崇尚黃鐘大呂的樂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認為這些音樂藝術“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墨子·非樂下》),卻造成了社會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可謂百害而無一利。所以,墨子曰:“樂非也”。墨家主張一切藝術與設計要“尚質”“尚用”,要充分體現事物的本質美,要一切從實用出發,從功能出發,反對為裝飾而裝飾,對多餘而無用的裝飾深惡痛絕。這與阿道夫·盧斯的“裝飾就是罪惡”的簡約主義設計思想如出一轍。

四、文人藝術“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簡約之美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文人是從事藝術活動的特殊主體,他們的藝術實踐活動涉及面很廣,幾乎包括了古代藝術的各個門類,特別是在書法、繪畫、音樂和文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藝術和工藝設計方面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文人都是集文學家、科學家、設計家於一身,像徐霞客、沈括、李漁等人,除在文學方面有很深造詣以外,在設計和自然科學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樹。由於文人特有的文化功能、人格特徵、思想傳統和藝術實踐使得他們的藝術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以樸素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以及簡潔實用的設計觀念。

最高的美,真正的美應“斂其芳姿,止其鋪麗,而葆其樸素平淡之純真”。即簡潔實用是其最高境界。王弼《周易注》雲:“處飾之終,飾終反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揚棄文人藝術中雕飾浮華的一面,漸漸達到了返璞歸真,以質為美。李白所崇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僅是他個人對特定的詩美的追求,更是整個唐代文人所普通追求的美學境界。宋代文人對樸素美思想的深化,正是對文人藝術中“平淡自然”“返璞歸真”的特徵的進一步強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直佔有主導地位,同時也成為傳統審美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與觀念和無形的靈魂與精神。

總而言之,簡約主義的設計理念,同中國傳統的藝術設計觀念,有許許多多相通的地方,這也是簡約主義一經傳入中國就迅速流行,併成為當今設計界的主流思想和風格的重要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