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詩詞的教案

語文詩詞五首的教案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整體感悟作品的能力。

2.瞭解五首詩詞所表現出的詩人情懷,學習詩詞中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領會這些詩詞所具有的深厚的藝術感染力。

3.瞭解與這些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2.語感的培養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品的寫作背景缺乏一定的瞭解,給作品的整體感悟帶來某種困難。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讀背——質疑——研討—感悟。

(解說:詩詞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2.教師範讀或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質疑釋疑——感悟。

3.教師範讀—一掃清文字障礙——聽錄音——學生背讀——教師講析詩句——學生質疑——教師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以上三種教法大致適用於三種不同的班級:第一種適用於整體較好的班級,第二種適用於整體尚好的班級,第三種適用於整體一般甚至較差的班級。)

媒體設計

1.多媒體:選取以下材料製作成課件:A.劉旦宅先生於1961年7月據陶潛《飲酒》(其五)詩意作的畫。(見王易鵬選注《古代詩歌選》第一冊第104頁的插圖,少年兒童出版社,1961年10月第1版。)B.陳老蓮《採菊東籬下》詩意畫。(見於圖文字《古詩三百首》第16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l版。)巴圖文字《唐詩三自首》中《行路難》配圖。(見該書11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D.圖文字《唐詩三百首》第155頁《臨洞庭上張丞相》的配圖。E.圖文字《唐宋詞三百首》第62頁上《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的配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錄音機:有關五首詩詞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意的卡片各1張,共五張。

教學時數:2課日寸

[教學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這一課時初步接觸五首詩詞,並進行生字教學,重點教學《飲酒》。

一、導語設計

說起我國的詩歌,總有一種自豪感。的確,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就以《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

“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人鄉村,透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解說:這一段導語設計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二是簡介了“田園詩派”及其代表人物。)

二、解題

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入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據說,

《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而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裡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透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著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解說:這是為了正音、明節拍以及學生自己初步瞭解課文等。)

(2)給加點的詞語注音,並補充《飲酒》的註釋。

喧(xuān)金樽(zūn)珍饈(xiū)刈(yī)麥簞(dān)食餉(xiǎng)田

秉(bǐng)穗嶂(zhàng)人不寐(mèi)燕(yān)然

補充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A或B,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裡,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糾,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裡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

“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

“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

“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成為寫景名句。王士禛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體會、咀嚼。(參見駱玉明對《飲酒》詩的鑑賞之說)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明意並小結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裡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汙濁的官場,心裡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四、佈置作業

1.默寫《飲酒》。

2.預習並熟讀課文中其餘四首詩詞,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3.課外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其三)。

[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

第二課時

這一課時重點教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漁家傲》,另兩首唐詩以課外自讀為主。

一、導語設計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飲酒》詩,好比我們這個旅遊團觀賞了陶淵明經營管理的一處田園風光,領略了它特有的風味。今天我們繼續旅行來到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唐詩和宋詞。這兩座高峰鬱鬱蔥蔥,蔚然深秀,美麗的景色令遊賞者目不暇接。由於時間緊,我們在這兩處景觀中,重點欣賞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馬觀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學們,同意嗎?

(解說:這個導語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交代了這一課的教學安排,同時引發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遊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於無人引薦,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於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

“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范仲淹所處的北宋時期,其主要邊患是遼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等職,抵抗西夏侵擾。其間他作了《漁家傲》詞數首,寫邊鎮勞苦,今只存這一首。詞中著力渲染了邊塞的悲壯氣氛,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情緒和抗擊侵擾、鞏固邊防的意志。此詞首開邊塞詞之作,其格調蒼涼悲壯,感情沉摯抑鬱,一掃花間詞派柔靡無骨、嘲風弄月的詞風,成為後來蘇軾、辛棄疾豪放派的先聲。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將三首唐詩和一首宋詞的錄音聽一遍,之後再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的錄音各聽一遍。然後給6分鐘時間讓學生讀背這兩首詩詞,看誰背得既快又準確。

(解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快速讀背的興趣,並在熟讀的基礎上背,學生一般能較快背出。)

(2)教師範背這兩首詩詞(學生注意教師是否有背錯的地方),然後與學生共背一遍。

(解說:教師作出讀背的表率,既激發大家學習的興趣,又營造一種讀背詩詞的氛圍,師生共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注意教師是否背錯,是為了使學生聽得更認真。)

(3)補充註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閒居不仕。

恥:有愧於。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讓學生再結合這兩首詞的有關注釋進行誦讀、理解,形成自己的認識。

(5)打出課件D、E,讓學生的理解與認識跟課件展示的畫面相對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麼新的認識。

2.課文研討

(1)孟詩的三、四兩句是寫什麼?

明確: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雲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波撼”襯托湖的澎湃動盪,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

(2)如何理解最後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後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大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閒居不仕是有愧於當今的聖明天子的。最後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獲魚的`心願。最後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3)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後,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4)范仲淹的《漁家傲》中的燕然未勒歸無計”如伺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這句是說:在燕然山上還未刻石記功,歸家問題還無計可施。其實,這裡的“計”應是“打算”

“做計劃”的意思。是說:還不曾破敵為國立功,回家的問題還未考慮。這“歸無計”應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5)“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如何理解?

明確:

“人不寐”指“守邊的將士睡不著”。

“將軍白髮征夫淚”,此句中的“將軍白髮”與“征夫淚”可理解為是互文的修辭手法。由於長期守邊,邊疆生活又極其艱苦,敵人未破,軍功未立,思鄉思親之情當然不能免去,將士們不免早生華髮,也經常會流下思親的熱淚。但與前面那句“燕然未勒歸無計”聯絡起來看,這並非是消沉之意、怨慨之淚,而是一種“忠孝不能兩全”的悲壯之隋。

3.欣賞品味

品味名句:

(1)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2)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對上述名句的欣賞品味見前面的“課文研討”相關部分。

(4)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這一句寫得精練而有氣勢。讀著此句,眼前出現一幅邊塞畫:在人煙稀少的邊塞,有一座孤城,兩邊光禿禿的重巒疊嶂,上空飄浮著縷縷青煙,悲壯的號角聲和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城門緊閉,一片荒涼。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兩句是李白在《行路難》(其一)中的名句,化用“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之句。它給遇到挫折遭遇,困難,受到打擊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們以一種信心,一種勇氣,一股力量。相信困難終將過去,陰雲當能消除,那種讓你大顯身手、施展才華的機遇在等著你。讀了令人蕩氣迴腸,精神振奮。

4.課堂訓練

(1)默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漁家傲》。

(2)初步背誦《行路難》和《觀刈麥》。

5.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分別介紹李白及其《行路難》和白居易及其《觀刈麥》。

這堂課我們學習了《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漁家傲》。另外,因課時關係將李白和白居易的兩首詩作了走馬觀花式的瀏覽。儘管如此,我們已初步感悟到了唐詩的魅力和宋詞的風采,我們若真的是個旅遊團,可真應驗了“不虛此行”這句話了。不過,我們的觀賞絕不是到此為止,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還要作更廣泛更深入的欣賞品味。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這五首詩詞。

2.課外再找這五位詩人的一些詩詞來讀讀背背。

[板書設計]

方案二

一、簡要介紹詩詞的有關知識及文學常識。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以正音、明節拍。

三、掃清文字障礙。

四、反覆誦讀,力求會背或基本會背。

五、整體把握詩意,感悟詩詞之妙。

六、質疑、釋疑和交流感悟。

七、佈置作業。

方案三

一、佈置預習,提出預習要求。

二、新舊知識相聯絡,複習

已學過的相關詩詞方面的知識及

文學常識(關於作家作品),並補

充與這篇課文有關的而又未作介

紹的詩詞知識、作家作品等內

容。

三、教師範讀課文兩遍,以起正音和烘托氣氛的作用。

四、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試著背誦默寫。

五、鼓勵學生質疑,並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六、再讓學生背讀,整體把

握詩意,並整理自己的感悟所

得。

七、佈置作業

[備教資料]

●卡片①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興三年(404)為鎮軍將軍劉裕之參軍,旋又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之參軍。義熙元年(405)任彭澤縣令,在職81天,因不滿現實黑暗,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棄官歸田。詔徵著作郎,稱疾不就。今存詩人辭賦一百二十餘篇,多為歸隱後作。散文以《桃花源記》最為有名,構想一無剝削無壓迫的理想王國。《五柳先生傳》是一篇自傳性的作品。《歸去來兮辭》敘寫歸隱原因及隱居後的舒暢情懷。賦以《感士不遇賦》揭露時弊最深,鞭笞最力。詩以田園詩成就最高,代表作《歸園田居五首》《飲酒詩二十首》等表現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景物的讚美。《雜詩十二首》表現不負盛年、及時勉勵的積極思想。《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懷抱,頗多慷慨悲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時行樂、人生無常之消極思想流露。藝術上兼有剛健豪放與恬靜清淡的特色,而後者最能代表其藝術風格。其詩情感真切,意境淡遠,語言質樸,在玄言詩統治晉代文壇時能獨樹一幟。其人、其文不合時尚,故不為當世所重。劉勰《文心雕龍》對其未作評價,鍾嶸《詩品》僅將其列入中品。蕭統為最早重視陶詩者,始編陶詩八卷,併為其作傳及序,但《文選》所選陶詩不及謝靈運多。自唐始被重視,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視。清沈德潛評陶為“六朝第一流人物”。

(錢仲聯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卡片②

“陶謝”:指東晉詩人陶淵明和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因二人長於描繪自然景物,故世以二人並稱。其創作開山水田園詩派,對後世作家如謝眺、王維、孟浩然、儲光義、韋應物、柳宗元、楊萬里等頗有影響。

(錢仲聯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卡片③

李白(701—762):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開元十二年(724),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足跡遍長江中下游地區。……西入長安,賀知章見之,驚為“謫仙人”。後求仕無成,遂東歸,移居任城,與孔巢父等同隱於徂徠山,時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召徵入京,供奉翰林。三載,因·權貴讒毀,賜金還山。與杜甫、高適同遊梁宋。歸東魯,受道籙於齊州紫極宮。復漫遊吳越、幽燕等地。安史亂起,受永王李璘召入幕府,璘敗,系潯陽獄,長流夜郎。中道遇赦放還,漂泊於江漢、洞庭、江西、宣城、金陵等地。後依族叔李陽冰於當塗。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鎮臨淮,欲以61歲高齡前往從軍,病還,卒於當塗。……人稱李翰林或李謫仙。為唐代偉大詩人。

(錢仲聯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卡片④

白居易(772—846):唐文學家。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長慶二年(822),出為杭州刺史。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寶曆元年(825),復為蘇州刺史。病告歸。……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閒居洛陽,皈依佛教,以詩酒自適。卒,諡曰丈。初與元稹並稱為“元白”,同為中唐新樂府倡導者,後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其論詩重視詩歌諷諭功能,強調揭露社會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要求作品“辭質而徑”、“言直而切”、“事核而實”、“體順而肆”(《新樂府序》),以充分發揮其“補察時政”、“洩導人情”(《與元九書》)之社會功能。故其《新樂府》《秦中吟》中不少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感染力,但因片面強調社會功能,亦有表現直露、議論太切的毛病。

(錢仲聯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卡片⑤

范仲淹(989—1052):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初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仁宗天聖六年(1028)晏殊薦為秘閣較理。後遷吏部員外郎,因忤呂夷簡罷知饒州。慶曆元年(1041)與韓琦併為陝西經略副使,慶曆三年授參知政事針對北宋積弊,與富弼:歐陽修等推行“慶曆新政”。因上十事疏為權貴不容。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皇枯四年卒于徐州,諡文正,追封楚國公,後追封魏國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稱其“人品事業卓絕一時,本不.借文章以傳。其論著非虛飾詞藻者所能比”。其文多直陳時弊,抒寫懷抱,代表作有《岳陽樓記》《上執政書》《上張右丞書》等。詩亦“高妙”,如《廬山瀑布》極具氣勢,《江上漁者》清新可誦。詞亦擅長……《漁家傲》即為備受稱頌之傑作。

(錢仲聯等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