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滲透

關於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滲透

摘要: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教師應靈活選用多種方式,以及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更多地匯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這樣才能使他們弄懂學會地道漢語,真正意義上提高漢語水平。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國傳統文化;實施方式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設漢語課,學習漢語,重視和研究中國文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個勢不可擋的事實。林寶卿曾說:“漢語與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於對外漢語教學,它是對外漢語教學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語言的教學應與文化學習緊密結合,對外漢語教師在加強語言訓練的同時應該滲透文化的教學,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漢語交際能力,這點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已經得到廣泛共識。

一、文化的滲透方法

(一)課堂滲透法

課堂講解過程中以及下一節課的複習匯入階段,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善於利用教學情境,發現並捕捉其中隱含的教育資源,並主動調整教學。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分別從語言的語音、漢字、詞彙、語法方面隨機導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在複習和匯入新課階段,最大限度復現所教授的知識,讓學生在操練過程中真正掌握語言,即會在相應的場合說適宜的話。

1.語音。在講授楊寄洲《漢語教程》第二冊中一篇課文《為什麼把“福”字倒貼在門上》時,福倒了中的“倒”發音同“到”,寓意福氣到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大量新增一些中國文化特有的吉利話和禁忌語的內容。如:在過春節的年夜飯中一定要有一道菜一魚,因為“魚”的發音與“餘”同,象徵著連年有餘;去醫院探望病人,帶去的水果一定不要有梨子,因為“梨”和“離”的發音是一樣的,寓意離開,不吉利;在婚房的被褥下面要撒些大棗,花生,桂圓,栗子,取其發音“早生貴子”。這樣一來,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待學語音的態度,原本覺得枯燥的知識在他們看來生動有趣,樂於操練。

2.漢字。漢字是外國人學漢語最困難的地方,趙金銘就指出:“對西方人來說,漢語才是真正的外語。其中最困難的是漢字。漢字教學是漢語作為外語教學與漢語作為母語教學的最大區別之一。漢字是西方人繼續學習漢語的瓶頸。漢字教學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不同於漢語作為母語教學或其他拼音文字語言教學的最大區別之一。”可見,對外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獨特地位。所以,對外漢字教學應時時注意進行文化滲透,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授貫穿於對外漢字教學的始終。這樣的漢字教學不但是有趣的,而且是有效的。漢字的造字方式有象形、指事、形聲和會意四種。例如,“家”表示屋內有豬。在講解這個字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聯絡文化。勾欄建築是古代民族的一種居住方式,其特點是上層住人,屋下養豬,即人畜雜居。而有室有豕,是一個家庭的基本象徵。我們再用漢語中的“女”字為例,看上去很像一個人雙膝跪地的樣子,兩手交叉垂下,低眉順眼、卑恭屈服,與頂立於天地間的“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男尊女卑”的階級觀念。可見,在對外漢字教學中,加強社會背景文化的介紹,漢字教學活動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生動活潑的聽講故事。

3.詞彙。在詞彙教學中,應注意的是“非完全對應詞語“這一概念。它是指語言對應而文化內涵不對應或不完全對應的詞語,例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龍”,然而,象徵意義卻截然相反。龍是中華民族尊貴、吉祥、昌盛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人賦予了龍許多美好的意蘊,諸如“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等,而在西方人看來,“龍”卻是可怕的、兇惡的象徵。“狗”在中國人和英國人的文化中也是大有不同的。在漢語中從“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詞語中可反映出中國人對狗的貶斥;而英語中,從“a lucky dog.”(幸運兒),到“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中可見西方人對狗的喜愛之情。只有瞭解漢文化中對某些事物特定引申意義,才能真正明白這些詞的文化內涵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

4.語法。“唱的不好,見笑了”;“沒準備什麼菜,怠慢了”等客套話,也只是符合中國傳統的禮儀習慣,而並非本意,表達了中國人古老文化造就的謙卑和內斂的性格特徵。一些留學生會詢問年長的老師“你今年幾歲了?”對於中國朋友的一句客套話“改天我請你吃飯”而追問“改天是哪天?”等等,這些語句和語法上都沒有問題的句子,卻體現出了語用是否恰當的問題,體現了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重要性。這樣的隨機滲透匯入,既能充分調動留學生們學習漢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鮮活靈動起來,又能增加教學資訊量,並最終實現語言教學和文化知識教學間的良性互動。

(二)課外實踐法

漢語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主,但課堂教學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學生們的課外時間,儘可能地創造條件,為留學生提供跨文化的語言實踐機會,將課堂教學自然延伸至課外,以幫助留學生消化、鞏固和拓展課堂教學所學內容。可多介紹一些像去商店買東西、打電話、就餐、去圖書館借書等交際性的文化背景,開設一些專題講座來介紹中國人的習俗文化、飲食文化等。讓留學生深入瞭解中國的日常生活模式;再如可以鼓勵留學生多交中國朋友,更深入地走人中國人的生活,等等。較之單純的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法將課堂上的自覺學習和課下自然習得結合起來,既為留學生提供了更為鮮活純正的漢語語言環境,又鍛鍊和提高了他們的漢語實際交際和運用能力,拓展了他們的學習空間。

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文化滲透原則

對待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文化背景不同,在漢語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也不同。對於非漢字文化圈的歐美留學生,由於受到母語的影響,已經有一套自己的母語思維及表達方式,這些留學生們習慣於聽說,不注重

讀寫,因此會導致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受限制。針對此類學生特點,在教學中不能急於將漢字體系灌輸給學生,以免使他們產生對中國文化的牴觸心理,要發揮學生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等優勢,由簡到難,透過模擬對話的方式在實際教學語境之中讓學生理解中國的文化,增加他們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理解中國文化。

漢字文化圈的日韓留學生對漢字有著強烈的字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曾對眾多國家特別是東亞地區的許多國家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些國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大量地吸收了中國文化營養,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他們能夠透過自我啟用的方式充分利用母語中所學到的漢字來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三、結論

文化滲透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差異,如果不認真對待,就會造成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的偏誤,甚至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加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使教學成為具有漢民族特色的文化語言教學,從而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