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年的傳說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春節年的傳說,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春節年的傳說
相傳,年是一隻很大很兇猛的怪獸,樣子很像牛,食量很大,而且最喜歡吃人,天神將它抓到天上嚴加看管。不過每年最後一天允許它到人間來一次,吃多少人都可以,子時一過要立即回到天上。怪獸年到這天一早就來到人間伺機想多吃些人,白天有些害怕,特別天黑以後就是最好的時機了。當時的人想不出好辦法來對付年獸,害怕自己親人被年獸吞噬,早早就吃了團圓飯,沒人敢出門,一家人就圍著火塘烤火,希望能躲過年的殘害。年其實很怕紅色的東西,尤其是火光,火燒大一點它就不敢進屋了。
有一年,有一家人因忙農活沒有準備足夠的柴火,快到半夜的時候沒柴燒,只有幾捆做菜架的幹竹子,沒辦法只好拿來當柴火燒了。年看準這家人,正準備進屋去吃他們時,燃燒的竹子發出“噼啪噼啪”的響聲,那年獸嚇壞了,趕緊逃走了,原來,兇猛的年獸最怕突然的巨大聲音,這家人僥倖躲過了年獸的殘害。新年的第一天人們早早就起來了,相互串串門,見大家都好好的活著,老遠就抱拳說 道;“恭喜恭喜”。
後來,聰明的人類就發明了“爆竹”,門兩邊貼上紅紙用來驅趕年獸。放爆竹、貼對聯、穿紅色的衣服慶賀新年。新年的慶賀也就越來越豐富多彩了,逐漸形成獨一無二的中國年文化了。
春節的習俗
【正月初一】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佔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孃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孃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孃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初三】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關鍵詞:迎接灶王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關鍵詞:穀日/順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關鍵詞:石不動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孃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曆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春節年獸的傳說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恐怖,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向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先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回到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齊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齊閒聊壯膽。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裡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回到。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
,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開啟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裡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明白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裡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但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之後傳到天上的紫微星君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感謝紫微星君下界帶來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