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故事傳說

春節故事傳說(精選25篇)

每一個地方過春節都有獨特的傳說流傳。那麼您的家鄉都有春節故事傳說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春節故事傳說,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春節故事傳說 篇1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於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曆,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颳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裡有戶財主,家裡僱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閒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於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後,這差事我幹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眯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於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願,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裡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髒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裡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願迴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迴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麵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裡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於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打那以後,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裡,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春節故事傳說 篇2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為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節故事傳說 篇3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故事傳說 篇4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故事傳說 篇5

春節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來自農業,古人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解字·禾部》稱:“年,谷熟也。”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週期為月,每月不見月亮那天為朔,正月朔日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西漢正式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關於“年”的傳說:上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獸,形貌猙獰,兇猛異常,喜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種口味,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發現“年”每隔365天到人群聚居地嘗次口鮮,且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且“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春節故事傳說 篇6

吃喝飲食類是年貨中的重頭戲,要把主食、副食、乾的、鮮的、生的、熟的都備齊。

備年貨一進臘月門兒就開始了,先是準備熬“臘八粥”用的臘八米及泡“臘八蒜”用的米醋及大蒜,臘月廿三要買“祭灶”用品,接著開始備豬肉、羊肉、雞鴨等。此外,年糕、糖果、蜜餞以及走親戚要帶的點心匣子,也要在節前備好。

穿戴方面,過年都講究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小孩子,過年都喜歡穿上新衣服。

春節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如炮仗、燈籠、“走馬燈”、年畫等。此外,寫春聯用的大紅對子紙,以及祭神、祭祖先的神像、灶王像、香蠟紙馬,也要在備的年貨之中。

春節故事傳說 篇7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戶上,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有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春節故事傳說 篇8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除夕到來前,家家戶戶要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過去,祭祖儀式一般於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儀式隆重。而現在,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春節故事傳說 篇9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傳統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色彩鮮明,畫面熱鬧,線條單純。題材主要有五穀豐登、春牛、風景、花鳥等。當代的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從工藝到題材都豐富多彩,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創造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春節故事傳說 篇10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

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後來,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

春節故事傳說 篇11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聽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以驅除“年”獸;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

春節故事傳說 篇12

過年家裡都喜歡在門上貼上秦瓊與尉遲敬德兩位將軍的畫像,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古時候,涇河龍王與一個算卦先生打賭,犯下天條,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涇河龍王託夢唐太宗李世民,讓唐太宗赦免他,太宗應允。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諫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著,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涇河龍王的冤魂責怪太宗不講信用,常來索命。太宗一病不起,遊了陰間,被十閻王諒解,重返陽。這就是《西遊記》的起因。怕涇河龍王來索魂,就讓秦瓊和尉遲敬德守門,平安無事。太宗又覺得過意不去,就把二位將軍像貼在門上,也平安無事。傳到民間,於是,民間也貼兩位將軍像。

春節故事傳說 篇13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春節故事傳說 篇14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裡,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一個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門口貼著紅紙,身體抖了起來。年獸氣得怪叫一聲,朝院子裡衝進去。正在這時候,院子裡響起了“砰砰啪啪”的聲音,還有火光。年獸抖得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年獸剛進院子,屋子的門打開了。白鬍子爺爺穿著紅衣服從屋子裡出來,朝著年獸哈哈大笑。年獸一看,嚇得轉身就逃。白鬍子爺爺去追年獸,一直追到大海邊。年獸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來了。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春節故事傳說 篇15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 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春節故事傳說 篇16

有一隻福氣貓,過年的時候,他會出去送紅包。走了一家,又一家,紅包送了一個又一個。天快亮了,福氣貓走到了年糕師傅家裡。年糕師傅還在不停地做年糕,一個晚上都沒有休息。

辛苦的年糕師傅應該有最多的福氣,可是,紅包已經送完了。福氣貓不停地給年糕師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

年糕師傅笑嘻嘻地端來年糕,送給福氣貓。福氣貓還在一個勁兒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一不小心,福氣貓的臉貼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氣糕啦!”年糕師傅喜歡得滿臉都是笑。

福氣貓給每一塊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臉。他一邊印,一邊對著年糕說:“恭喜恭喜!”每一塊年糕都成了福氣糕。

福氣貓的笑臉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對大家說:“恭喜恭喜,新年福氣!”買了福氣糕的人,都把錢放在紅紙包裡給年糕師傅。年糕師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紅包,大家都說,最辛苦的人,應該是最有福氣的人。 從那以後,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氣糕,把年糕師傅叫作福氣師傅。

春節故事傳說 篇17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

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春節故事傳說 篇18

傳說,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令定準,可是,不知從哪裡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裡,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複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令失常之困。節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執行的規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百官去天壇祭祀,並傳諭全國,設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苦中加苦。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會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執行週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裡,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準製出太陰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曆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碎心日月閣,細心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曆,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曆定名為萬年曆,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裡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春節故事傳說 篇19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的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夜需要守歲壓歲踩歲,守歲習俗1600多年前已成型。

春節故事傳說 篇20

相傳,在很久的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就在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故事傳說 篇21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聰明小夥兒,常年被混亂的節令所困擾,就有了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時,無意間受到樹影的移動啟發設計出了可以測定一天時間的晷儀,後來,又在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又發現四季輪迴的規律。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青年,萬年決定為國分憂,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但是的國君祖乙,為他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希望萬年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一次,祖乙在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

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一歲月有十二圓。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後來,國君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故事傳說 篇22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個鬼界,當中有座棵覆蓋三千里桃樹的山,樹上有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趕回。負責看守鬼界大門的兩個神人叫神荼、鬱壘,如果鬼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就會立即將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們。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故事傳說 篇23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傳說的時日有所不同。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傳說、“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著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

正當這夥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裡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民眾鮮明的愛憎。

春節故事傳說 篇24

我國民間有“開門鞭炮”的傳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鞭炮聲除舊迎新。鞭炮也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認為放鞭炮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鞭炮,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鞭炮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主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深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暴烈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可讓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據說唐代時,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鞭炮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程式設計串做成“編炮”(既鞭炮)。燃放鞭炮以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鞭炮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春節故事傳說 篇25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看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還有一個臘八粥的傳說,朱元璋小時候家庭窮困,常有斷炊之患。一日,他放牛歸來飢餓難捱,忽見牆角有一個鼠洞,想逮鼠充飢,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黃豆、紅豆、麥粒、花生等物。他把這些雜糧洗淨後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來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膩心煩,忽然想起了小時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嘗,無不稱妙。因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朱元璋就稱此粥為臘八粥。後來,傳至民間,就沿襲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