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語文教學方法調查報告

語文教學方法調查報告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語文課程教學模式比較傳統,方法也比較單一,使得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教學不怎麼感興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方法調查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學方法調查報告1

每個學期都要寫《通讀教材體會》,很多人寫的都是教材分析,就是我自己也會陷進這個溝壑,這個學期我很想脫離這樣通俗、沒有一點新意的寫法,可思來想去,卻不知該從何入手,更不知通讀個教材能寫出什麼新奇的“作文”。

第一天,我捧著本新書翻來看去,感覺裡面的知識挺簡單,心想:平時的自己為什麼要把這麼簡單的教材教得這樣複雜?我回想自上個學期學生感興趣的點,再追憶自己學生時代自己應考時覺得重要的知識點,於是,我得出:讀背往往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考試必考的,特別是詩詞,不管是中考,還是小學升學考試都是必考的一道題,也是學生讀起來最有感覺,最有成就感的知識。為此,我決定自己教這本語文,先來教背誦裡面的詩歌。

我拿起筆,一邊翻讀《四年一期語文》裡的詩詞歌賦,一邊細算著用多少周完成這些背誦默寫的內容,平時又將怎樣進行反覆練習,這樣做對我的課堂,對我的班級有什麼樣的作用,我都在心裡揣測著。詩歌是知識點,其他的也不能丟,於是我又看著還有那些方面的知識,想到在黑板上寫過的詞語搭配,以及各種型別的詞語,因此,我想把這些也進行歸類學習;還會有什麼呢?我讀著,想著,列著表:故事(一週)、課後練習(一週)、口語交際(一週)。這些內容在語文書裡每單元均勻地排列著,如果每課每天按序去學習,學生的興趣不是很濃,如果老師提煉出來,再進行系統的學習,像我的兒子學習鋼琴一樣,學哪種樂理就練習哪方面的手上操作,這樣目的明確,學起來也會快一些,話說“讀書一定得有目的,這樣才能學有所獲。”我想我先明確目的再進行教學,教得有道理,教得有氣勢,學生學起來也會有滋有味,特別是能夠與週考的試卷聯絡起來,學生更加會放十二分的精力去學習,這樣我不是教得其所嗎?話說“學一切的語文知識都是為了在寫作中得到靈活、準確地運用,”想到寫作,我一定也得把這當成重點來教學,我想學生在前幾方面的學習上,應該在肚子裡存了一定的優質貨,在那樣的時段去動手寫寫,必然信手拈來,出口成章,順理成文。

想起韓心娥的大量閱讀,我想快速高效地完成語文教材,剩下的時間寫《基礎訓練》,我認為這也是一本不可缺少的好書,學的時候一定得細心,中間做做練習,讀讀故事,寫寫日記,在考試前來複習複習語文,相信學生必能拿個高分。哈哈哈……我的這個領悟應該大有好處。

第二天,我沒有想著寫這樣的一篇文,可是在想著為學生布置作業時,又讀了裡面的故事,心想要想學生把故事講出來,自己還是先了解裡面的故事,並自我講講。我讀著《琴聲叮咚》、《穿紅裙子的老師》、《老師讀作文的時候》。當讀到最後一篇,我被裡面的內容“我對老師說不要再念我作文時讀我的名字,這樣同學們才會充滿好奇,發言比平日積極,同學才會同我快活地玩耍。”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想到自己平日教學生最喜歡點名,好的,差的都想點名,以至於差的更差,沒有朋友,好的驕傲,有時犯錯誤,就得遭別人的吐舌,說到積極發言,則好像沒有體現。看來我在教學上表揚時,應該不點名,讓學生以為自己做得很好,也以為身邊的人就是最好的,於是你猜我,我猜你,充滿好奇,帶著希望,幸福快活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話說“有希望,才會有動力。”學生不知老師表揚的是誰,骨子裡在期盼那個人是自己,於是告訴自己應該表現更好,這樣一天一天越來越好,優秀的學生也就越來越多了。

教學是一門大學問,這門學問深不可測,寓教於樂,教學相長,對我來說,真的大有體會。

通讀語文教材,領悟教學方法,每天讀一點,每天悟一點,數年後,我就可以成為語文教學專家了,哈哈哈……

語文教學方法調查報告2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思考生活,嘗試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進而改變生活、創造生活。

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學語文的種種渠道和資源,我主要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語言交際中學習語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點組成部分”,這就註定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新課標提出了人與人之間交流時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與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對方”;“在交際中注意語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語言。根據這個要求,實踐中我鼓勵學生在與人進行語言交流時注意正確使用文明語言,並留心傾聽別人的語言,對其好的、美的語言加以吸收,對其不好的、粗俗的語言予以捨棄。比如社會上一些文明禮貌用語、校園裡一些洋溢師生親情和同學情誼的話語,都提醒學生記載下來,揣摩品味,以提高自己的語言成熟度,增加自己的語言美感,努力達到新課標口語交際的總體要求“能注意物件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二、在課外讀寫中學習語文

在新課標環境下老師不再是 “教課本”,而是“用課本教”,也就是說師生的閱讀視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課外讀寫的廣闊天地中有所作為。

1.開展好讀書讀報活動。開學初,我即根據新課標的推薦書目和語文教材的指定閱讀書籍,要求學生或買或借,在每週的語文閱讀課上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還推薦學生訂閱《中學生報》、《語文報》,我自己也將平時讀書讀報時發現的好文章好語句摘抄給學生共享,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同時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積累結合起來。“初中生必背古詩文”一定要做到能脫口而出、隨手寫出,此外還要背一些自選的“古代經典名句”(如七年級上冊有關月亮的古詩詞名句)。這樣,當學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古詩文和中外經典名句後,學生的語文功底就能不斷加厚,語文能力也就逐步加強。

2.課前幾分鐘進行的短小語文活動。如讀一首小詩,講一個小故事,唱一支好歌,抄一條名言,記幾個條成語,釋出一條新聞(包括學校新聞和班級新聞),發表一篇一分鐘講演,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千方百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積累,一是記在本子上,二是記在腦子裡。為此,我要求學生每人要有一個課外筆記本,記下自己的生活素材和知識素材。同時也重視訓練學生的.“背功”,以做到“下筆如有神”。這樣做,使學生的思想和感情比較豐富了,說、寫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充實。

4.既重視寫的訓練,又重視說的訓練。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創設各種說的機會,像討論、辯論、講演等形式,如學期初的自我介紹、假期後的見聞介紹、讀書心得的交流等,以提高他們的口才。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討論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時強調“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著名教育學家顧泠沅說:“在課堂教學範圍裡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在教學《五柳先生傳》一文時,我播放典雅優美的古曲《蓮》,將陶淵明的畫像投影在大螢幕上,迅即抓住學生的心,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一個個露出沉浸在審美享受中的笑容,對畫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此時,我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比如《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讓大家對陶淵明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伴著優揚的古樂盡興朗讀,初步感受文章的內容。接著,我用“激將法”讓學生覺得學習本文不過是小菜一碟,丟擲“互動列車”的教學模式。(課堂猶如列車,每個教學環節都是一個小站,在駛向知識殿堂的行程中,師生、生生互問互答,互相啟發,充分展示語文魅力及個人才華,共同營造出良好的互動氛圍。)

四、充分討論,讓學生在大膽的嘗試、探究中學習。

如何學好語文?對教師而言,《大綱》強調“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而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學生要透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

五、教學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這節課的課堂教學方式完全突破了教學的固有模式。它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不是多媒體教室中的教學,而是將計算機網路技術應用到教學之中的具體體現,是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和國際網際網路基礎之上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把教學擴充套件到校園網、網際網路上,是資源在全校,甚至全國、全球範圍共享的教學。網頁代替了書本,鍵盤、滑鼠代替了紙和筆。學生面臨著網路提供的大容量、高速率、多方位的資訊,它具有滿足學生教育需求的潛力,可以讓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接受到個性化的教育,這是傳統的、現代的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它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淡化教而突出學,並採用協作學習的結構化模式。這是一種自我導向的學習系統,重點在學生的學習上,而不是教師的講課上。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學習”和“發現學習”,使學生成為主動的探索者和個性化的學習者。充分的人機互動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學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教師不再是教學的、學生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路者,學習資源的開發者。

第二、真正結束了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為中心、參與為中心的網路教學模式。虛擬現實的產生,可以創造出讓學生身臨其境、完全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從中可以獲得真實的感受。同時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與傳統教學的交流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區別,教師與學生透過電子郵件相互提出問題、解答問題;教師透過“聊天室”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分析問題,並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這就由過去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被現在思想對思想的交流方式所取代,交流的重心由外表轉移到內在情感上,這比傳統的師生交流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