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語文學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寫文中生字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旨 。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1、生字詞的掌握;
2、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訴學生的道理。
三、教學難點
文章思想深刻,學生理解主題,存在一定困難。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帶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我們便會想到我們天真爛漫的童年。多麼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為風箏帶給我們很多快樂,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來了解一段魯迅兄弟之間關於風箏的故事。
首先,讓咱們先來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魯迅先生。
(二).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我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棄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0年代陸續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三)、進入課文:
請大家帶著問題(全班讀/抽讀/默讀)全文。
任務:在讀過程中劃出段落序號;找出文中生字詞;思考課文的中心內容;在有問題的地方做下記號。
內容概要(可以先讓學生試著概括)
課文記敘了“我”小時候毀掉了弟弟的風箏,二十年後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段落劃分
第一部分(1—2)寫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引出對往事的回憶。
第二部分(3—4)當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風箏給他造成的傷害。 第三部分(5—8)時過境遷,“我”為當年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
第四部分(9—12)我想討小弟的寬恕,他卻全然忘卻,我更加悲哀。
(四). 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風箏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線索)
③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麼社會嗎?(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時候,使得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④文章記敘的順序有哪幾種?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麼?(順序、倒序、插敘)
(五)課文分析
思考:
1.“我”為什麼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規思想的影響,認為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
2.文章第一段是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環境描寫
烘托出我的悲哀
為下文奠定感情基調(悲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章內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說“驚異和悲哀”。)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裡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時過境遷,二十年過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說是久經逝去。現在,在北京,看見天空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對小兄弟入迷情狀的描寫的詞句,說說這樣的描寫有何作用?分析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