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關於愛讀書的成語故事(精選11則)

古代聖人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愛讀書的成語故事(精選11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1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2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名叫匡衡,關於他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牆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飢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後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願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僕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3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高爾基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高爾基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高爾基當過學徒,搬運工人, 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高爾基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高爾基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幹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制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捱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4

“當你面臨著死亡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可貴的,你有許多的事情待完成。”這是誰的座右銘?誰是的作者?誰在二十一歲時患有?誰在六十五歲時許下有生之年能上太空的願望?誰被許多人譽為自以來最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就是我的書中好友-博士。

霍金在二十一歲時被診斷患有。醫生預估他活不過三年,但意志力堅強的他,並沒有因此向命運低頭,反而立志要造福人群。十年一眨眼過去 了。霍金依然活得自在。他不但在擔任教授,更十分熟練地利用眼球的轉動操作,活出他不向病魔低頭,繼續悠遊於浩瀚無際的物理世界裡。三 十年後,他出版有名的物理書,這本書振奮了世界,也造成了科學界的轟動。霍金告訴大家:只要努力不懈、堅持到底的做事,什麼事做起來都能易 如反掌、探囊取物。”

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這不取決於天賦,完全是個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結果。時時刻刻提醒我,成功與否取決於努力程度,而不是天賦。 唯有努力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他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激發我的心智,他不但是我意志力的導師,更是閱讀中最能啟發我的好摯友!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5

陳壽說過:“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書可以拓展我的知識面,又讓我積累了很多寫作素材,讓我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

記得在我5歲那年,我和媽媽一起出去玩,走進一家書店,書店裡擺放著數不勝數的書,一本名叫《米小圈上學記》的書跳入了我的眼中,我決定收入囊中。回到家,就如飢似渴的,像一匹餓狼一樣,貪婪的讀著這本書,發現越讀越有意思,時而讓我開懷大笑,時而讓我憂心重重。

就從這裡,我對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天天纏著老媽買書。後來,隨著年齡漸漸的長大,我又讀了《魯濱孫漂流記》,它讓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選擇放棄,不能向困難低頭,而是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解決它。又讀了《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讓我懂得了在生活中不能隨意傷害動物,學著與它們交朋友,這本書樂趣無窮無盡。還讀了《最後一頭戰象》讓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要和平相處,共同進步,互相幫助等。,我經常找曹文軒,沈石溪,兩位作者寫的這一系列的書。

凱勒說過:“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窄的地方,駛向廣闊無限的海洋。”每本書讀了都會有不小的收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愛你書,你是我的營養品,你給我帶來了快樂。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6

1642年的聖誕節,在英國.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個農民家庭中,一個天才人物 –艾薩克。牛頓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兩年後,他母親改嫁,牛頓便由他的外祖母撫養。到了十二歲,牛頓在舅父的資助下進入皇家中學。可是這時的牛頓並不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在學校裡的功課都做得很差,而且身體也不好,性格沉默與愛發白日夢,幾乎沒有出眾之處。他的超人才智竟然是被一個野蠻的同學無理地在他身上踢了一腳而喚醒的!他跟那個同學打架而且打贏了,可是那個霸道的同學在功課下卻遠比牛頓好。於是牛頓便決心發奮,誓要在功課上超越他,結果他不單在皇家中學中名列前茅,十八歲時更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

1665年,正當牛頓在劍橋大學完成了學士課程之際,歐洲蔓延著恐怖的鼠疫,於是牛頓便回故鄉了。在鄉間,牛頓利用自制的三稜鏡分析出太陽光的七種色彩,並發現了各單色光的曲折率的差異。

但是奇怪的是牛頓對這非凡的發現三緘其口。原來他自知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大學生,如果公開一個如此革命性的發現必然會觸怒教授。結果五年以後,當他晉升為授才把昔日的發現公諸於世。

在鄉間的那段期間,牛頓更創立了積分的方法,並將之廣泛應用在物理與幾何學上。有一夜,牛頓坐在鄉間的一棵蘋果樹下沉思。忽然一個蘋果掉落到地上。於是他發現所有的東西一旦失去支撐必然會墜下,繼而他發現任何兩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吸引力,而這引力更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可是,由於牛頓的性格孤僻及固執,他在二十年後才發表這理論。另外,牛頓亦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大量的實驗。牛頓成了經典物理學的創始人。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7

1727年3月20日,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逝世。在他84歲離開人世時,為他抬棺材的是兩位公爵、三位伯爵以及大法官。伏爾泰是這樣描述的:“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的臣民愛戴的國王一樣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沒有哪一位科學家享受如此殊榮的。在他之後,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屈指可數。”就在牛頓去世後不久,18世紀偉大的詩人亞歷山大·薄柏總結了世人對牛頓的評價:自然與自然規則在黑夜中躲藏,主說,讓人類有牛頓!於是一切被光照亮。這句詩仍銘刻於牛頓的墓碑上。

從18世紀起,牛頓開始被認為是現代科學家時代首屈一指的最偉大的人,一位理性主義者,一個教會我們在冷靜的與純粹的理性路線上思考的人,牛頓的名字一直是科學的代名詞。

但,牛頓的真實面貌其實並不完全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一切都源於一個神秘的箱子———牛頓的“黑匣子”,這個大箱子裡,儲存著許多證據,這些證據能夠告訴後人,曾經佔據與完全吸引著牛頓那顆熱情與智慧的心靈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牛頓是在劍橋大學工作時留下這些東西的,但是他沒有在離開劍橋的時候銷燬它們,而是把它們儲存在那個箱子裡。黑匣子裡的東西深深震驚著任何一雙18或19世紀,甚至是我們現代人的探索的眼睛,那裡面儲存著數以百萬字的他未發表過的著作。這些著作是牛頓在整個一生中艱難地隱藏著的秘密。

秘密隨他逝去,在他死後,有人試圖瞭解這個塵封的秘密。畢肖普·霍斯利奉命檢查過這個箱子,並希望出版箱子裡的那浩如煙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箱子中的內容後,驚慌失措地猛然把箱子蓋蓋上了。100年後,戴維·布魯斯特再次查看了那個箱子,但是他透過小心地摘錄與幾個嚴肅的小謊言便把“黑匣子”裡的真相完全掩蓋了。

紙終究包不住火,“黑匣子”裡的秘密最後終於還是被解開了。人們被“黑匣子”裡的東西驚得目瞪口呆,那些證據表明,牛頓當時潛心研究的是長生不老藥與廢金屬向黃金轉化的方法。正像劇作家喬治·伯納德·肖在戲劇《在好國王查理的黃金歲月》裡放入牛頓口中的話一樣,劇作家借角色表達了牛頓的心聲:“有如此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廢金屬向黃金的轉換,長生不老藥,光與顏色的魔術,壓倒一切的是聖經的隱義。我卻把時間浪費在了其他地方,多麼大的時間浪費,無價的時間!”秘密著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與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羅門神殿的力量,聖經啟示錄、丹尼爾之書與關於教會歷史的數百頁論述。

看過“黑匣子”中的證據後,所有人都會認為牛頓不是理性時代的第一人,而是魔法家中的最後一個。牛頓的天性是玄奧的、隱蔽的,並且還有著深深的神經過敏,他的後繼者惠斯頓把他評價成:“其性格是我所曾知道的最懼怕、最小心與多疑的性格之一。”所以他整個一生都疏遠女性,終生未娶。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8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編著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須教有疑”24個字組成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進而求得紮實的學問。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9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視窗,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資訊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10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很會讀書,也很講究讀書方法。他的“三讀”讀書法即“復讀法”、“抄讀法”、“遊戲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有效地增強了記憶力。

在每次複習時,他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邊聽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馬上查書,立即糾正,再復讀幾遍。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這種學習時既動口,又動手、動腦的學習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讀書效率。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篇11

巴金先生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

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溫故知新,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