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讀書的名人故事

關於讀書的名人故事

從古至今,讀書都是世人極為推崇的事,名人們為了讀書以及仕途甚至想出了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方法,像廣為流傳的刺股懸梁。下面我們一些小故事來了解名人們是怎麼讀書的。

馬克思

經常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濟經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魯迅

非常講究讀書方法。他提倡博採眾家,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有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對於較難懂的必讀書,他的看法是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他還提倡在泛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愛的書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張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對看不懂的地方,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到那個地方,那無論看到多久都不會懂。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魯迅十分重視運用剪報積累材料。曾說:無論什麼事,如果陸續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特別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 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起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華羅庚

數學家華羅庚有一種奇特的讀書方法。他拿起一本書,不是從頭至尾一句一字地讀,而是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閉目靜思:設想這樣一個題目,如果要讓自己來寫應該怎樣寫想完後再開啟書,如果作者寫的和他的`思路一樣,他就不再讀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讀完的書,他一兩夜就讀完了。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達到事事精通。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瞭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不過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常林

常林,字伯槐,漢末河內郡溫縣人。他年幼時,就表現出超過常人的機智沉穩。有一次,父親的一位朋友來訪,一進門看見常林,就問:“伯先(常林父親的名字)在家嗎?你這孩子見了長輩怎麼不下拜?”常林說:“你是客人,應當尊敬,但你當著別人兒子的面直呼其父的名諱,這樣不懂禮貌的人我為什麼要下拜呢?”別人聽說後,都認為這孩子不平常,以後一定有出息。

後來,常林因家境貧寒,就搬到上黨郡的山野間居住,自己開墾荒地耕種。他非常好學,下地幹活還帶著經書,幹活的間隙,就拿起書來讀,十分用功。有一年,上黨郡正逢大旱,煌蟲成災,鄰居的莊稼都被惶蟲吃光了,惟獨常林的地裡未受損失,獲得豐收,他就把所有的鄰居都喊來,把收穫的糧食全都分給眾人。

過了幾年,幷州刺史梁習推薦常林及一批賢士任各縣縣令,常林任南和縣令,因政績突出,治理有方,逐步升遷為博陵太守、幽州刺史,後一直在朝為宮,直到八十三歲去世。

後來,“帶經而鋤”這一典故,用來稱譽人貧而好學。

孫敬與蘇秦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