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案模板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們的對數學學習興趣的關鍵期。小學數學課堂教案模板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篇一:小學數學課堂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認識重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過程與方法: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能正確估計出物品的重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1000克=1千克。
教學難點:
認識1000克=1千克。
教學教法:
問題教學法 學法 探究法
教學教具:
天平、砝碼、檯秤、2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課前口算訓練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題,請你看卡片進行解答。
(指名學生答題)
2.我把做過的乘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左邊,把除法題目放在天平的右邊。
3.做完了口算題目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說的?
4.透過剛才是實驗表明,只有天平左右兩邊放一樣重的物體托盤才會保持平衡。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單位。平時我們所說的重量實際上指的是物品的質量,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還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克和千克這兩個新朋友。
二、認識重量單位——克
1.師:請你用手掂一掂,一包鹽和一個硬幣,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請你再用手掂一掂,一個硬幣和一團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會往哪邊沉?
問:透過掂一掂,你有什麼想和大家說的?
鹽比硬幣重得多,所以同學們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幣和棉花就不那麼容易判斷了,因為它們之間的差別不是很大,對於很輕的物體,我們就用克來衡量。
板書:克的認識
2.實驗:拿出一個5克的砝碼放在天平的左邊,不斷往另一邊加2分的硬幣直到兩端平衡。
問:你得出了什麼結論?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稱1克米、2克花生、5克綠豆,說說你是怎麼稱的。
三、認識重量單位——千克
1.師:我們剛才認識了克,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詞是用來表示重量的呢?
完成板書:克和千克的認識
師:我們經常見到的臺稱就是以千克為單位的。(講解檯秤的使用方法)
師:請你往檯秤上放一些有標識重量的零食,稱出1千克來,然後統計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學生彙報,板書:1千克=1000克
2.隨便稱1千克物品,然後去參觀別的小組。
(以上視學生的表現發給一個信封,學生不能當場開啟)
3.學生根據信封中的內容購物,採取成信購物的`方式,並說說自己是怎麼購物的。
篇二:小學數學課堂教案模板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
學法引導: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討論、計算、探究、驗證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同學們,今天數學課上有很多有趣的問題等待你們來探索和發現,希望大家都能有收穫。大家有沒有信心?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說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
2、老師也準備了幾個比,想讓同學們求出他們的比值,並根據比值分類。
2:3 4.5:2.7 10:6
80:44:6 10:1/2
提問:你是怎樣分類的?
教師說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兩個比相等4.5:2.7=10:6 12:16=3/5:4/5 80:4 =10:1/2)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教學例題。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圖,請同學說說圖的內容。找一找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東西。再出示四面國旗長、寬的尺寸。
師:選擇其中兩面國旗(例如操場和教室的國旗),請同學們分別寫出它們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
提問:根據求出的比值,你發現了什麼?(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寫成一個等式
2.4∶1.6 = 60∶40 像這樣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式子我們把它叫做比例。
師:在圖上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4.5/2.7= 10/6請同學們很快地把黑板上我們寫出的比例,改寫成分數形式。
(2)引導概括比例的意義。
同學們,老師剛才寫出的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麼誰能用一句話把比例的意義總結出來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比例的意義。)
(3)判斷。舉一個反例:那麼2:3和6:4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根據比例的意義去判斷)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透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比值求出來以後再看。
(4)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5)反饋訓練
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4:2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自學課本,瞭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各部分的名稱與各項在比例中的位置有關。
( 2 )檢查自學情況:指名說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內外項。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在比例的內外項之間,存在著一個有趣的特性(比例的基本性質),大家想不想研究?(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4.5×6=27
兩個內項的積是2.7×10=27
“你發現了什麼?”(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板書:4.5×6=2.7×10
(4)計算驗證,達成共識。
師:“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這樣的性質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判斷前面的比例式,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
(5)引導小結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透過計算,大家,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概括出來?
教師歸納並板書: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著4.5/2.7=10/6)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6)判斷。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透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後,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饋訓練: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一)判斷
1.兩個比可以組成一個比例。 ( )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係。 ( )
3.8:2 和1:4能組成比例。 ( )
(二)、用你喜歡的方式,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 6:9和 9:12(2)14:2 和 7:1
(3) 0.5:0 .2和 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互為倒數,則兩個內項的積是( ),如果其中一個內項是2/3,則另一個內項是(),如果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麼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麼,()x()=()x()。
(3)寫出比值是4的兩個比是()、(),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麼,a:b=():( )
(四)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如果能,能組成幾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拓展題:猜猜括號裡可以填幾?
5:2=10:( ) 2:7=( ):0.7 1.2:2.5=( ):25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透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什麼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五、佈置作業。
練習六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