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後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後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瞭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字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願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現文中藏著的“讓”。請你發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現“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

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請學生讀,理解“脊樑”的意思。花的脊樑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幹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齊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麼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匯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線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這裡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預設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1>抽學生讀文,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及反思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透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收穫。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穫: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橋樑。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透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透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朗讀感悟,聯絡上下文理解,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透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後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絡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於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