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小學二年級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透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透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感知“對稱”,出示例題中的圖片後我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及欣賞古今中外建築的對稱美,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其美,欣賞其美。然後將對稱物體抽象成圖形,讓學生透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學生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瞭解對稱軸。 接著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

“找一找”,“猜一猜”,“做一做”這幾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猜一猜”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能畫出另一半。“做一做”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這樣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本節課主要特點:

1.突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本課教學的關鍵就是使學生理解圖形對摺後“完全重合”的含義。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折一折天安門、獎盃、飛機圖形,初步認識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兩邊“大小、形狀完全一樣”。“試一試”的教學,透過觀察、實踐、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 “完全重合”含義的理解,同時體會到有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

2.練習設計循序漸進,形式多樣。

在練習這一環節我設計了找一找、猜一猜、做一做三個有趣的活動,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及時鞏固、運用所學知識。特別是在“做一做”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利用手邊的材料,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動手“做”出一些軸對稱圖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手腦並用,以“動”

促“思”,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被深深地印在腦海裡,空間想象能力得到加強,創新意識得到培養,並且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藉助於多媒體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利用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美妙的圖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學生的思緒因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飛揚,真切地感受到對稱的`美。以多媒體展示學習資料,幫助學生辨析軸對稱圖形,效果佳,效率高。

本節課最大感受是由於課前準備充分,所有的練習和操作活動較為自然的串聯在一起,課堂結構緊湊,學生興趣濃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小學二年級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中心對稱圖形》教學反思。每次上完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這既是一種學習,也是在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上週,我上了一節公開課《中心對稱圖形》,現在就這節課我談兩個“做法”、兩個“問題”:

兩個做法:

(一)處處留心皆學問

· 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充分體現了“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重點,圍繞它我進行了全方位的篩選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我平時積累的結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學算術中的、物理內容的、撲克牌上的、遊戲裡的、打油詩裡的等等材料,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多少聯絡的東西,最後都能很自然地為所統領,很自然地歸屬於“中心對稱圖形”這個中心。數學是一門講究理論、講究層次和條理的學科,對於沒有真正感悟到數學之美的初中生來說,是容易枯燥的;當老師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時,孩子們才會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對數學發生興趣。因此,平時我特別注意收集跟數學有關的生活素材,以便於在教學中能簡明、有趣地說明一些難懂或易錯的數學知識,教學反思《《中心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二)總結學生的新穎解法並充分利用它

· 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重視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新穎的解法,數學問題往往是多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在幾何證明題中,一道題往往有多種證明方法,因此在幾何教學中,我注意例題的精選,精選出的例題在課堂中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充分去挖掘學生思想中蘊含的這部分的知識,然後讓學生之間交流;上課時,對於每個學生回答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評價,儘可能的多鼓勵,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有時候,剛在三班上完課,又到四班上在講同樣問題,就可以給學生說這個問題是剛剛在三班某個同學回答出來的,這樣會暗示四班學生三班學生能回答的問題我們四班同樣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輸的心裡,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同時對三班的同學也會起激勵作用,課下會有四班同學給三班學生說到這個事情的,因為好事情傳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這位同學聽說在四班的課堂上老師用到了他回答問題的方法,他至少會高興一天的,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經常這樣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保持比較高的熱情,這樣對學生有利對自己也有利啊。

當一個學生的解題方法,透過我的加工拓展變成一種解題思路,每一次使用時,我就專門提出“這次我們應用某某同學的方法來解它”,對這個同學來說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 有一段,我曾經把自己學生作業中一些新穎解法彙集在一起,辦成了一個小報,轉發全年級每一個學生手裡,以此來鼓舞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班學生的獨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學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傑作,就會在作業中很努力地鑽研而不是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