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教師的觀察是為了眼下的判斷和即刻要採取的教學行動的話。而就教師全部的教學行為而言,從有意識的程度來排列,則是從無觀察的教學行為、以觀察為基礎但無記錄的教學行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歡迎大家分享。

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1

每次到了玩區域活動的時間,孩子們都顯得特別的興奮。沒等我把話說完,就迫不及待地拿起遊戲卡插入了自己想玩的區域。今天也跟往常一樣,我剛剛宣佈結束,他們就紛紛湧入了區域角,娃娃家常常是圍得水洩不通,美工區裡也是擠滿了人。生活區、益智區也是座無虛席。只有圖書角里是冷清清的,那裡只有楊軍、江彤、王凱晟兩三個幼兒。以前我對幼兒各個區域角的人數曾經做了相應的調整,避免個別區域擁擠。但是調整後,任然還是這幾個小孩,他們性格比較內向,膽子小,不善於和別人爭搶。他們手裡拿著故事書,眼睛卻看著別人,只是又搶不過別人,只好眼巴巴的看著別人玩。

在圖書角中的故事書都是以圖片為主,對於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學會看書,理解書中的內容了,但為什麼就是沒有幼兒願意去欣賞呢?於是我仔細分析了其中的緣由,每次佈置完任務,我就去忙自己的事了,而沒有和孩子們一起去分享其中的樂趣。而小班的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我覺得教師應該以引導者的身份進入活動,引導並鼓勵幼兒欣賞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或者還可以透過師幼交流、教師展示的方式激發幼兒欣賞的興趣,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

觀察情況

今天區角活動時,李瑞宏小朋友很快就進入了益智區,熟練的拿起了一盤積木,把積木全部倒在了桌子上。接著他拿了小方塊積木一塊一塊小心翼翼地玩起了壘高。過了一會兒,他把小方塊積木全部都壘了起來。他看了看桌子,發現沒有了,就開始東張西望,我發現他有點心不在焉了。

這時,我看到李瑞宏又去拿了一盤其他的玩具玩起來了……

觀察分析

我在觀察他是在瞎玩,還是有目的的在操作。如在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有所轉移,就應及時介入,啟發幼兒的擴散性思維,引導幼兒繼續進行建構。

措施與結果

在幼兒剛進行活動的時候,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沒有進行指導。之後當我發現孩子對於本次活動的興趣有所減弱時,我就及時用啟發性的語言進行了引導,為他尋找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案例描述:今天中午吃過午飯,我讓孩子們到圖書區看圖書,請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看,培養他們保護圖書、喜歡看書的習慣,孩子們都顯得比較高興,剛開始的時候,還紀律還比較好,可是後來卻發生了好幾件事:1、幾個小男孩拿著圖書當方向盤開汽車,嘴巴里還不時的發出:“滴滴、叭叭!”的汽車叫聲,有的還把書卷起來當話筒唱歌;2、好幾本書都掉在了地上,卻只見孩子從書上踩過的腳印,沒有一個人會彎腰見圖書,面對這幅場面,我說:“書寶寶已經在地上躺了很長時間了,怎麼沒有人把書寶寶送回家呢?看!這本書寶寶已經在哭類!它可傷心類!”沒人反應,最後還是樂樂小朋友把書撿起來放回了書架;3、在看書的時候,突然有個小朋友大叫:“看!我這裡有奧特曼!可好看類!”這麼一叫,引來了旁邊小朋友的興趣,於是旁邊的小朋友也想看,最後你爭我搶,可憐的那

本圖書,只聽“譁”的一聲響,撕破了!4、書然在圖書區呆了很長時間,只見他拿了一疊書,走到小椅子前,把手裡的一疊書往椅子上一放,當墊子做。

我的反思:

面對以上孩子們在閱讀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的'行為習慣,我覺得應該要即使去引導和糾正,因為當孩子們形成了某種不良的習慣後,要去糾正它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我想,讓孩子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讓她去體驗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樣的危害,去嚐嚐行為產生後的苦果。任何的說教都沒有幼兒直接的經驗感受來的真切,來的有效!

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2

材料投放:各種運水的工具

觀察要點:孩子們用各種運水的方法

孩子們在用我們收集的各種工具裝水,他們發現有些不能裝水的東西,如:有洞的瓶子、漏斗等,想辦法後也能讓他們裝進水的。他們都覺得籃子是不能裝水的,籃子到底能不能象有洞的瓶子、漏斗一樣響了辦法後也能裝水呢?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孩子們。

懸念設定策略是指教師將幼兒在一次區角活動結束時沒有解決的問題作為懸念,讓幼兒在下次活動中找答案的教學策略。每次區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如何將幼兒的探索積極性、主動性加以保護,並使之延續和發展,使孩子們能比較持久地對探究物發生興趣,教師必須將幼兒相互交流時沒有解決的問題拿出來,鼓勵幼兒繼續探究,直到發現它的秘密為止,這樣為下次的區角活動作了很好的鋪墊,也為老師下一次的區角活動的精心準備提供了目標要求。例如:籃子到底能不能象有洞的瓶子、漏斗一樣響了辦法後也能裝水呢?這個問題激發了幼兒下一次探究的興趣,使探究活動能繼續深入下去。

觀察實錄:

我向幼兒介紹完今天的活動內容後,孩子們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去玩了。果果一開始選擇去做手工:撕貼雪花;玩了不一會兒,她又去玩橡皮泥了。後來她來到了表演吧,跟多多玩得不亦樂乎。這時多多想離開,她不讓多多走,只聽見她說:“快點坐好,小腳是怎麼放的?小手怎麼放?坐得不神氣的小朋友我就不喜歡他了,我要叫他到外面去!”我聽了禁不住笑了起來。

分析與思考:

果果剛才說的那些話都是我平時無意間經常說的。小班的孩子喜歡模仿,他們是天生的模仿專家,平時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追隨的物件。你平時無意間的一句話,他們都記在心裡了。雖然表面上看幼兒模仿老師的語言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我們得仔細深思一下:如何才能更好地為人師表,為幼兒樹立良好的形象。這對我們敲醒了警鐘。幼兒沒有分辨好壞的自控能力,他們需要成人正確的引導。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啟示:

“人之初,性本善”!每位孩子出生時都是一樣的沒有好與壞之分,關鍵是後天的引導,良好的教育能培養一個優秀的人才,拙劣的教育往往耽誤了孩子的成長。這樣一來給我們教師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應該人人反思。良好的教育語言是平時教育的一種支援手段。改掉自己平時的口頭禪,改掉粗魯的語言,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這樣幼兒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更好地得到發展。

小班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表 3

觀察目的:娃娃家角色的分配

觀察物件:“娃娃家”的五位幼兒

觀察時間:20xx年12月5日區域活動時間

觀察地點:小三班教室“娃娃家”

觀察實錄:

今天是第三組的小朋友玩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牌有5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寶寶。孩子們進區後,一會兒傳來了爭吵的聲音,“我要當媽媽,我也要了當媽媽”,原來是欣欣和萱怡小朋友都爭著當媽媽了,而其他三位小朋友都已經戴好了角色牌,睜著大眼睛看著這兩位小朋友。我一走近,小朋友們馬上用求助的目光看著我。

我蹲下身子問欣欣和萱怡:“你們為什麼都要當媽媽呢?”萱怡搶先回答:“因為我平時最喜歡媽媽,我覺得當媽媽好玩一些。”欣欣也說:“我也喜歡當媽媽。”

想到我們剛剛學過的一首兒歌《我有一個幸福的家》,我就對娃娃家的寶寶說:“那我們先來朗誦剛學過的《我有一個幸福的家》的兒歌吧!”孩子們馬上大聲的念起了兒歌,兒歌唸完,我馬上問:“為什麼說是幸福的家呀?家裡有些什麼人呢?”一旁的“爺爺”鉦文說:“有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爸爸泓博”也在一邊補充道:“還有小朋友呀!”我接著說:“對啦!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是因為我們有一大家的人,大家在一起相親又相愛!”梵希點點頭說:“我家也是的。”小朋友們都點點頭,我接著說:“在我們的家裡,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寶寶們也是一家人,小朋友們要當好每一個角色,我們來試試當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說好。我轉過頭看看邊上那三個戴好角色牌的小朋友說:“爺爺、爸爸、和小朋友真棒,不爭不搶的選好自己的角色。”我又看看欣欣和萱怡說:“老師提個建議,今天萱怡來當‘媽媽’,欣欣當‘奶奶’,到下一次遊戲的時候我們就互換角色,看看誰當的‘媽媽’或者‘奶奶’當的好?可以嗎?”透過調節和勸說,萱怡最終當上了“媽媽”,欣欣當上了“奶奶”。剛開始“奶奶”還撅著小嘴巴,可過了一會兒,“奶奶”就開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

觀察分析:

1、孩子們到娃娃家,已有了初步的規則意識(如:自己選擇角色,戴好了角色牌。)

2、我們有時經常會問孩子最喜歡家裡的誰?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媽媽。雖然小班的孩子還不能用語言去表達,但孩子們心中就是覺的媽媽是溫柔漂亮能幹的,相比之下,奶奶在孩子們的心中分量比媽媽要稍遜色一些。所以當有“媽媽”和“奶奶”的角色選擇的時候,就會出現以上案例中的一幕:兩個孩子都爭選當“媽媽”的角色。

3、我最初是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自主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角色,所以讓“娃娃家”的孩子們自選角色牌。其實孩子們對於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歡的角色就會爭論不休,這也與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的狀態有關。

調整措施:

1、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加強孩子的親情觀念的培養,知道家裡的成員都是很重要的。

2、孩子在遊戲中出現問題,教師要及時的出現,並用親切的語言和適宜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比如:兩個孩子都爭選“媽媽”的角色,我及時的用念兒歌的方式,讓孩子停止了爭吵。並加以提問,加深孩子們對家庭角色的認識。

3、教師還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分配角色,不能硬性的指派孩子去擔當什麼樣的角色。我用建議的方式讓兩位孩子協商和分配誰當“媽媽”,雖然孩子剛開始還是有點不高興,但當孩子的投入到遊戲當中的時候,能馬上忘掉不開心,這也是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

4、小班孩子在自選角色這個規則意識上是比較薄弱的,孩子無法協商角色的選擇時,教師要酌情參與指導,制定輪換角色的規則,並用圖片的形式記載孩子表演過角色的軌跡,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自己喜歡的角色。當孩子得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時,要給孩子提出遊戲的要求,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同時對能自主協商分配角色和謙讓的小朋友進行表揚。幫助小朋友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剋制自己,遵守規則。加強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5、在評價環節,運用情景再現法,讓全班孩子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把遵守規則內化,逐步培養他們自願、自覺的遵守輪換規則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