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篇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不僅歷史悠久,作者眾多,而且作品豐富,題材廣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一絕,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自然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下面淺談四點: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後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於言表,使人感動至極。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係,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讚歎之餘,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遊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以出牆來的一枝紅杏讚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4、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中讚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四、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挖掘內容,進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貞操。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於枯燥無味的說教。

詩歌教學自身不僅是審美性的,還兼有倫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詩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進而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篇2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熔鑄了不計其數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許多詩文流傳千古,哺育一代代人健康成長,學習古詩文,是提高文學素養,陶冶精神情操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在7—9年級閱讀部分第11條、12條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就是教學古詩文應達到的標準。也就是說古詩文教學要達到“誦其文,通其意,明其理”。

即教學要做到言文融合,而“言”“文”關係的處理問題向來是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易把握的。往往顧此失彼,或者比重失調,使得古詩文教學不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怎樣透過教學來達到這一標準呢?筆者總結課改以來的教學得失,認為首先要更新理念,確立師生的角色定位,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下面主要從三個環節談古詩文教學課堂:

一、抓誦讀環節: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誠如宋代理學家所說“只要多誦讀,遍數多,自然會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讀的熟則不必解說,自曉其義也。”透過多讀學生才能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和獨立閱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讀每篇詩文前提出朗讀要求(注意停頓,劃分節奏,語言語調重讀等),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學時,先給幾分鐘學生在小組內自學,瞭解大意。然後師生一起討論原文該按怎樣的節奏讀。(晏子見楚王,楚王問:“齊/無人耶?”晏子對答:“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說:“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學生試讀、讀順,在反覆讀中培養語感。

二、抓疏言環節。

即疏通文義,教師指導自學中讓學生用“三看一查法”(即看課文,看註釋,看探究練習,查工具書)叩開句意之門,讓學生對疑難字句做上記號,學生討論解決疑難。遇到沒有出現的語法教師可以作為新知識點來講授,如《狼》中的“一犬坐於前”的“犬”的用法。例如:《桃花源記》中的“無論魏晉”,“無論”古義為“更不用說”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無論”,表條件關係的關聯詞;《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wú)”,“沒有”的意思。《童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名詞作動詞“用鞭子抽打”的意思;《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式,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為“有何陋”。像這不同於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現象,是一課中的重點知識,教師應告訴學生那個詞在文中的理解,再將它與前面學過(或現代漢語)的用法加以比較,進而弄清它們的不同之處,掌握知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逐句翻譯,在翻譯中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抓悟意環節。

它既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封建社會,文人大都不便直抒胸臆,只好寄託在文章中,也就是韓愈先生所提倡的“文以載道”,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跨越時空的界限以文悟道呢?這就要求我們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去把握文字所寄託的內涵。因為文學作品是歷史條件的產物,因此,指導的第一問題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

第二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可感的形象基礎上進入意境,在從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導學生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如《天淨沙秋思》是流浪者的心曲;《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是美好生活的寫照;《觀滄海》是偉人博大胸懷的展示;《陋室銘》是世間隱士的言志;《桃花源記》是美好生活的嚮往。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古詩 篇3

我國的詩歌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品內容豐富,作品手法多種多樣,作品題材廣泛,塑造的形象眾多,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詩的國度。在這浩渺無際的詩的海洋中, 有著堪稱璀璨明珠的詩作。 它記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表現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反映著中華民族斑斕多彩的生活。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的形勢下,利用古詩歌中的傳統文化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語文教師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時機,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挖掘這座寶庫中的精華,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我們語文教師在新形勢下的任務。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 面對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可以從古詩中擷取朵朵浪花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每一個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受到薰陶。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歷經幾千年而不衰, 維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新時代的主旋律。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詩歌的主旋律。 南宋詩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一生憂國憂民,不忘國家的統一,很多詩歌都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可以說首首感人至深,無不催人淚下,稱得上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的真實寫照。 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在病危中,仍心繫國家統一,不忘恢復中原,其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王昌齡以一曲《出塞》抒寫愛國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無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國之情。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 透過具體的語句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濃烈的愛國之情延續著我們民族的血脈, 今天學習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學習古人的思想,學習古人的情操,學好本領,為將來建設祖國、報效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還要熱愛家鄉的教育。 家鄉是每一個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故鄉的山水永遠都會銘記在每個人的心裡, 家鄉的親人是每一個人永遠的牽掛。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藉助明月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依然藉助明月,表現了自己的思鄉情緒。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覆吟詠,讓學生在詩歌裡留住鄉愁,從小熱愛自己的故土,熱愛自己的親人。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豐富的。 愛情,友情與親情貫穿著人類發展的歷史, 成為詩歌吟詠的亙古不變的話題。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傳遞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 詩歌蘊藏著這方面豐富的題材, 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兄弟之情讓人感動不已, 這是每一個遠離故土的人在重要節日思念親人的自然表現, 其詩句至今讓人們傳唱不已。 孟郊的《遊子吟》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感情細膩,讓人讀後淚流滿面。 李白的《贈汪倫》, 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 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霧霾天氣的頻頻出現,讓我們感到環境的日益惡化。 看看曾經秀美的河山,今天有的因為所謂的開發滿目瘡痍。 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已經擺在每個人的面前,引導學生愛護自己生存的環境,讓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有著重要意義。 古人的意識,古詩的描寫讓我們感到環境如此重要。 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幅壯麗的瀑布圖何時在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 鳥語的情境如何回到我們的生活? 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自然和諧的美何時重現? 指導學生學會學好這些詩歌,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

利用詩歌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 它有著其他文學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 對於詩歌,學生易學、易記,也便於誦讀,有利於表達思想感情。 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 讓古詩這一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