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最後還被拍成電影,引起巨大的轟動。本文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編輯的《人生》讀書筆記,希望能幫助到你!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發表於1982年,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構成了它的時空背景。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高加林正是作者著力塑造的複雜的人物。他身上既體現了現代青年那種不斷向命運挑戰,自信堅毅的品質,又同時具有辛勤、樸實的傳統美德。他熱愛生活,心性極高,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關心國際問題,愛好打籃球,並融入時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親那樣忍氣吞聲、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現實與他心中的理想總是相差極遠,正是這樣反差構成了他的複雜的性格特徵。當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時,他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給了高加林大顯身手的機會,又讓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熾烈大膽又有一種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相同的知識背景,又有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時,高加林已經進入了一種艱難的選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很快便被另一種感情壓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 柔的愛。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複雜的感情一下子表現了出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接受了黃亞萍的愛,可同時意味著這種選擇會無情地傷害巧珍,當他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含淚接受了,但她卻並沒有過多地責怪高加林,反而更擔心高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淌著。

但是好夢難圓,高加林進城這件事終於被人告發了,他要面對的是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負如同過眼雲煙難以挽留了。他難以承受這份打擊更難以面對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他減少了狂熱而又冷靜的反省,接受了德順爺爺的一翻話,而後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

路遙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慢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雖然人生的結局是一如既往的悲傷與現實,但我卻沒有以往那麼憤然,我漸漸體會到了什麼是生活,特別是現實世界裡的生活的樣子.

生活有時能把現實變成夢想,有時也可能把夢想變成現實,有時會把社會中的各個角色調換,有時會把好事弄巧成拙,關鍵看我們怎麼去走這條人生的道路.

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丟掉自己的原則,無論你此刻正高興萬分或痛苦萬分,都不能丟掉自己的原則,人一旦丟掉原則就會走入人生的岔路口裡.就像人生裡的主人公高加林一樣,他優秀聰明心勁高對生活充滿了激|情同時又懂得利用機會,這點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備的,然而他就是因為一時的迷茫放棄了原則,結果失去了一份也許可以稱之為世界上最純真的愛情,最真的女人,最愛他的人。女主角巧珍帶著對他的愛嫁作他人婦,沒有任何怨言,然後在他失意又從回農村時還為他求情,求大隊書記讓他重新當老師。其實在他失意之前他就意識到自己其實真正愛的人是農村姑娘巧珍,然而就是因為一時的迷茫,選錯了路口,放棄了原則,結果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我們都在走這條人生路,在這條人生路上也會遇到很多岔路口,我們在選擇之前也會迷茫失措,也許也會和主人公犯同樣的錯誤,說白了這就是人生!唯一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們在選擇之前看到了《人生》這本書,它會讓我們在選擇的時侯,三思而後行!

《人生》讀書筆記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人生,多麼沉重的字眼,有誰能在這條道上一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歲月,而有些事情卻要用整個歲月去懷念。也許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種記憶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上,每一次扯動就會疼痛,就會流血,就會進一步的加深它的傷痕。人生這部作品是段樸實而又悽美的愛情悲劇,而這段悲劇之所以悽美,就是因為有劉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對於她來說是一種致命打擊,但是,“剛強的姑娘,她既沒尋短見,也沒神經失常,人生的災難打倒了她,但她沒有放棄,而是堅強的活著,她要在土地上尋找別的'地方的東西!”這一是體現出她的堅強、堅韌;又體現出她對生活,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深厚感情。這正露出路遙對土地、勞動對故鄉自然的深切熱愛和依戀。

不過人生也的確是矛盾的,換做是其他任何人處在高加林當時的位置,也難免不做出相同的選擇。如果不是後來的變故也許高加林和亞萍之間也的確比和他和巧珍能夠更加和諧。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樣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絕對比在國王面前更耀眼,關鍵是看獲得金子的人是貧窮還是富貴。拋開感情不談,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堅強和豁達,即使在遭遇情感變故的時候並沒有像一般女性一樣任由自己軟弱消沉,覓死覓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後埋怨活著沒有意思。巧珍沒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裡的才子,但是這種優劣的對比卻在需要堅韌的意志力時候顛倒了,也許正是因為巧珍的沒有文化,從小在鄉野山間長大才讓她對於世事無常的得意失意沒有過多計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負清高的文化人才對於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這樣,如此的變幻莫測,人好像總處在一個怪圈中,一個希望誕生、爾後希望破滅這不斷迴圈的怪圈。一種希望的產生使人生霎時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與難走;一種希望的破滅又使人生突然間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可我們也許還不能弄清楚什麼才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其實仍困惑於希望的真實含義,我們不懂根據自己的情況去追求屬於我們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們走的並不平坦。

當一個人站在幾近絕望的河流邊時,他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儘管無法確定在激情耗盡時,能否達到彼岸,泅渡、泅渡、再泅渡,甚至死亡在那時也是一種幸福。當高家林意外的當上了縣報社記者後,似乎又尋回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覺,然而他的成功同時也為別人留下了發洩私憤的藉口,他是不“合法的”在那個時代裡,一個人連施展自己的抱負和理想都必須的先“淨身”,否則,會被一根稻草勒死。

也許他被壓抑了太久,他衝擊理想的熱情不但有了“燎原之勢”,而且還幻想著將自己“志投千山外”,於是他強忍著骨子裡的痛,斷絕了願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但是平衡生命是需要代價的。高家林最終被譴回鄉,他是開了後門當上記者的。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玩笑。輪迴永遠無情。當他明白這一切時他的所有便都猶如一粒浮塵,在狂風中顛簸了激情,最終還是被暴風雨無情的拍打在地。迴歸絕望。

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我想,人生就如這段話一樣,讓我們慢慢去走,去體驗,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們老了,回首往事時嘴角能流淌出幾個小小的故事.不也無憾嗎?

《人生》讀書筆記

當我無意翻開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時,我被開篇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句飽含哲理的話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促使我繼續讀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曾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最後還被拍成電影,引起巨大的轟動。這部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一波三折的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了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在這部小說中路遙的語言樸實無華,景物描寫刻畫人心,時不時的對主人公的命運進行點評。整部小說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物很飽滿,景物描寫細緻,讓人進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鳴,如同親身經歷一般。雖然這部小說在結尾,沒有給讀者“人生”的答案,但卻引領讀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這部小說為我們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一個人的生活道路總是曲曲折折充滿著各種冒險和挑戰,唯有始終積極向上方能免受命運摧殘。小說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勵著千千萬萬迷茫的青年,當年馬雲踩三輪車的時候看了《人生》,意識到只要自己不放棄就總會有機會,於是奮而創業,成就了億萬富翁。

小說中,路遙為我們刻畫的這個心高氣傲,性格倔強的年輕人高加林,他是那個時代優秀青年的代表,渴望憑藉個人能力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身份。可是,他的民辦教師資格被人頂替,經過苦苦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調動到縣城當上了幹部。此時的他感到農村的戀人劉巧珍已經配不上自己,於是轉投縣城播音員黃亞萍的懷抱,最後卻因為感情上的糾葛被人告發了走後門的秘密,最終被退回了農村,而此時一心愛他的劉巧珍早已嫁給了老實本分的馬拴,再也沒有人來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評價主人公高加林呢?正如小說中描述的,人生的變幻真是難以預料,誰又能知道自己的明天會發生什麼呢?可以說,初戀是美麗的,初戀也是激情彭湃的。小說中這樣寫到,農村姑娘劉巧珍美麗、善良,她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做法表達了她熾烈的愛。就在高加林離開講臺,失意無奈之時。她的愛給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僅此而已。因為,這愛實在是太單純、太無助了。雖然,那時的劉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傾慕以久的“先生”所愛著;那時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馬河川裡最俊的姑娘所愛著。但實際上,這愛的天平能平衡嗎?不能。

當高加林重新離開土地,走進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學黃亞萍時,這天平瞬間就傾斜了。與巧珍相比,黃亞萍無疑是位現代女性,她開朗活潑,卻又任性專橫,她對高加林的愛表現出一種強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確與她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有著相同的知識背景,有著許多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之時,高加林便進入了一種艱難的抉擇之中。當高加林隱隱地有了這種想法時,他的念頭便很快又被另一種感情強迫著壓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親切可愛的臉龐,想起了巧珍那種無私而溫柔的愛。可是,當巧珍帶著狗皮褥子來看他時,他的那種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一下子就表現出來了。在經過反覆考慮後,他終於接受了黃亞萍的愛,無情地拒絕了深愛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傷的是,當高加林委婉地對巧珍表達了他的這種選擇後,巧珍沒有任何言語只是含淚默默接受,她沒有過多地去責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擔心加林以後的生活,勸他在外地要處處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淚水卻在臉上刷刷地流淌著。也許,在巧珍眼裡,愛他,所以離開他,愛他就要給他幸福。這一點著實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

然而,僅僅單純的去指責高加林喜新厭舊,結果遭到了命運的懲罰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評判孰是孰非,客觀來講,我們是否可以想像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有多麼嚴重的代溝嗎?巧珍只會和他嘮叨莊裡的水井修好了,老母豬又下了幾個崽子,完全無法進入高加林的內心深處,即便當初他們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擊時極度需要人安慰的結果。書中是這樣評價可憐的巧珍“再說些什麼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過這些事,還再能說些什麼,她絕說不出十四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複合能源。”可以說不識字的劉巧珍和高中畢業生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即使沒有城市姑娘黃亞萍的出現,這種結局也不會變。

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般配。其實高加林很早就發現了兩人之間的遙遠距離,只不過在他痛苦和困頓的時候,他捨不得放棄劉巧珍這個美麗而溫順的女子,一旦他來到了廣闊的天地,發現自己還能夠飛得更高,便能夠痛下決心,將劉巧珍拋棄。有句話這樣說“誰比誰清醒,所以,誰比誰殘酷。”用在他們的身上,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人生》讀書筆記

“一個人應啊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青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高加林被從縣通訊員的崗位上下下來,走到村裡,知道了很多的變故後,路遙寫下了這段話,這可以看做是《人生》這部作品的靈魂所在。

四個年青人:高加林、巧珍、黃亞萍、張克南,應該各自有屬於自己相對平靜的生活。讀過高中有文化各方面都優秀的高加林,深得巧珍的喜歡,這種獨有的喜歡隨著他們交往的增多,變為了巧珍對加林的愛。同樣,在高加林的命運墜入低谷時,也被巧珍的真愛所打動。從巧珍愛中,加林奮鬥的激情一次次被點燃,一次次讓青春的鼓點擂出不屈的節奏。

有著江南氣質的黃亞萍被真誠、勤快、包容、忍耐性強又會經營的張克南深深愛著,她也逐漸對張克南進行了研究。只是,她的浪漫氣質得不到張克南這位山裡青年的揮灑延展。

如果沒有如果的話,這四位青年的人生之歌肯定是實實在在的,至少沒有那麼多的跌宕和起伏。

被權謀和巴結推上舞臺的高加林,一貫的狠勁兒、韌勁兒、不服輸的勁兒,讓他在新聞寫作的路上順水順風。他的青春張力一如他的個性。恰好這樣的順利和榮譽,讓浪漫氣質濃郁的黃亞萍接近的機會多了。而高加林的性格恰是張克南缺少的,加之文化的差異,黃亞萍毅然選擇了高加林。雖然張克南愛著黃亞萍。高加林也愛著巧珍。但距離(文化距離和空間距離)的因素,高加林和黃亞萍相愛了。看似不錯的愛情,都是對方所盼望的。都想嘗試不一樣的愛。巧珍的大膽真誠、無所顧忌、無私付出這時候都不存在了。張克南的執著、堅持、包容也不存在了。所存在的,只有高加林和黃亞萍共同認為的愛情。

人的兩隻眼睛長在眉毛下,上帝說那是告誡世人看高容易看低難。再是離開黃土地的高加林,開始覺得巧珍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可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中不需要知道世界動態可以,不需要知道能源再生也可以。但惟獨沒有一樣不行。這就是美德。高加林們不知道,黃亞萍們不知道。年過七旬的德順老人知道,他說高加林把金子丟了。巧珍就是一塊金子,高加林像土坷垃一樣給丟了。巧珍為了高加林,頂住了多大的壓力,犧牲了多少啊!人往高處走,往往忘了開始邁第一步時的那些平平凡凡鼓勁的人。

最終:

高加林向巧珍提出了分手!

同樣的感覺,黃亞萍向張克南提出了分手!

人生,很可能會經歷(遇到)不同的階段,可千萬不能忘了那些給我們提供養分,關鍵時刻給我們溫度的人。人就像黃土地上的蕎麥、玉米、大豆、蒿草一樣,稟性不同,作用不同,但沒有黃土地的滋養扶助,誰能知道自己最終是啥樣?!那些好人,不就是我們的黃土地嗎!

當巧珍姐打算讓高加林在進村的路上難堪時,妹妹巧玲及時告訴了巧珍。巧珍慌慌忙忙跑到川道上,攔住了姐姐,避免了一場鬧劇。這就是巧珍,黃土高原一樣的巧珍,金子一樣的巧珍。

馬拴是個好人,深愛著巧珍。當知道巧珍喜歡有文化的高加林後,自知不如,在等待中愛著,也在熬煎中盼著。這種小心翼翼而又奢侈的愛,自卑的愛,往往最真實,最持久。可不是嘛,高加林向巧珍提出分手後不久,最終還是馬拴迎娶了心中的“聖女”。雖然,被愛拋棄過。被人愛著,是踏實的落地;愛著別人,是空虛的浮游。

新一代有新一代的愛情觀。不見得老一代的就那麼原始。德順老漢因為未能和心愛的姑娘走在一起,終生不娶。這樣的人生不是轟轟烈烈生生死死還是啥?在急速前進無度膨脹的現實面前,有多少人還能為愛而堅守?德順老漢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也是一種人生。同樣的老人中,高玉德他們這一代,老實、害怕、勤勞、吃苦、隱忍、隨遇而安,不知道什麼是愛情,但知道生活中的擔子和任務。

不同的人生與不同的軌跡,誰都會留下一些,只是有些耐看,有些不耐看罷了!

《人生》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