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

我想起了我的一件童年趣事,比如:朋友之間的事情、師生之間的事情、人與植物、動物的事情……我的童年趣事是發生在一年級的時候。《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歡迎閱讀。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

初識柴靜,是央視的《面對面》,裡面的她,一條圍巾斜披,與周立波相對而坐,時而蹙眉,時而困惑,十足的一個小女生樣式,但你就是走不開,直勾勾的看她採訪那麼一個人物,不是為了周立波,而是為了柴靜,像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柴靜的採訪充滿了對新聞的理解與尊重,也就記住了她,柴靜。

然後,就有了《看見》。

我記得去年冬天這本書在北京籤售的時候,我坐了兩個小時的車,轉了幾趟地鐵,十二點到的,最後在北京圖書大廈的地下車庫裡排了三個小時的隊。那隊真長,不知道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在地下車庫裡轉了幾個彎,前後都是柴靜的觀眾。沒有焦急,沒有躁動,幾百人在默默的等待。等到我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鐘,柴靜很端莊的坐在那兒,一本一本耐心的寫。我跟她說,如果單只是看你,我不會跑那麼遠來,我只是喜歡看你做的事。她微笑的說謝謝。然後,手裡就有了《看見》。

我幾乎是用一個晚上看完的,說淚流滿面是誇張了,但是確實是淚流不止,期間鼻酸含淚,有兩次大哭了出來。那會兒覺得這本書寫得過於矯情了,記得有人這麼說過柴靜:“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部落格時,常是熱淚盈眶的。”我那時想,柴靜寫這本書的基礎是自我感動,而且沒有抵制這種自我感動。所以,讀者才在她的悲情之上心裡感動。可是過了那麼幾個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再翻這本書,再看她的節目,我發現,柴靜說的對,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這本書發行之後,對柴靜大量的質疑聲鋪天蓋地而來,對所謂的“公知女神”進行批判,無可否認,柴靜內心本身就是個小女生,矯情又文藝,但是你不能否認的是,即使她矯情,即使她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她依然用自己最虔誠的方式,來報道一個最真實的自己,一個最真實的新聞。

《看見》裡面,有我們所熟知的事件,有我們不為熟知的事件,柴靜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她所看見的中國。

我看沉默在尖叫這章時,就明白家暴對人的毀滅性打擊有多大。曾經也和幾個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說,打一次就有第二次,必須離婚。其中一個人對此嗤之以鼻,他說,你離婚有那麼容易,你有父母子女,總得有個交代吧,你一個人決絕了,剩下的怎麼辦。我和他爭執乃至中途離場,直到那天看到這兒。

看那些女犯人所經歷的家暴,忽然就明白,不是她們不決絕,而是放不下,加上內心的恐懼。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以後,裡面的人們如何相待,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本來面目。都說家暴不對,卻沒有一部真正的法律約束它,那些女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用最後的暴力結束了自己的悲情人生。

我還記得李陽家暴事件,我看柴靜採訪他。那個時候,李陽剛剛在我的高中母校宣傳完瘋狂英語,班級裡製作有關李陽的宣傳畫,我畫的是他振臂高呼的樣子。記得我還得意洋洋的跟班主任說,這幅畫最能體現李陽的特點,激情澎湃。

然後相隔不到一個月,李陽家暴就成了頭條新聞。

書裡說,柴靜去採訪李陽的美籍妻子Kim,Kim在看了女子監獄調查的節目影片之後,同意接受採訪。她說,我不知道在中國有那麼多的女人這樣活著,如

果我沉默,將來也無法保護我女兒。之前我一直不明白Kim為什麼會接受採訪,把自己的事情供那麼多人去評論。看完這句話後,我知道,沉默之後是傷害。

柴靜問Kim,他跟誰最親近。Kim怔了一下,說,最親近的嗎,不認識的人。他站在臺上,他的學生特別愛他,兩個小時後他可以走,是安全的,沒時間犯錯誤。我就忽然想到李陽來我高中母校的情形。講臺上的他,確實表現的跟學生最親近,他高聲鼓勵我們走上講臺和他互動,顯得很平易近人。但是,就是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當時我皺皺眉,輕聲跟同學說,我不太喜歡李陽了。他明顯愣了一下,然後表示理解。

後來發生李陽家暴,他問我,你是不是早想到了,我搖搖頭,沒說話。李陽當時給我的感覺,無法形容。就是怪,就好像他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有一種極端的自負。

而後看書裡的李陽,我就忽然明白,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家暴背後所顯示的,是這個男人的軟弱。

而家暴,顯示的是男人的不滿完全由女人承受。這是這個社會意識所賦予的。有人說,Kim狀告李陽,在中國根本就行不通。在中國,男人不可以打女人,但是老公可以打老婆。我想,這是數千年所積累的男權意識,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文化不同,但是人是一樣的。在社會生活中,人應該關心人。

或許柴靜那句話說的很對,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

也看到柴靜寫藥家鑫案件。我記得那是2011年,我正好高二。有時間看鋪天蓋地的新聞,看網路上對藥家鑫的口誅筆伐。我和同學都堅定的站在了張妙父母那邊,正巧趕上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藥家鑫的社論。我咬著筆桿強迫自己寫得比其他同學要獨特要犀利,我覺得那才是時評。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專門把這個本子翻出來看過,“真的很難想像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做出這種喪心病狂的事情,當一個人冷酷到近乎無情的時候,生命在他眼中就如草芥一般。”“前有馬加爵,後有藥家鑫,案件不同,性質同樣惡劣,這就是當代中國教育的一種缺失。”

瞧瞧,多麼大言不慚,一句一鏗鏘的就把一件事情簡單的分成黑與白,對著黑色一方毫不留情的隨大流扔著石頭。我的語文老師在文章下面寫了一句評論,凡事有三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真相的一面。當時我沒有細想,只是覺得應當對藥家鑫做出憤懣,對張妙要抒情可憐。後來看事件不斷擴大,藥家鑫的悲情父母,各類人對此事的咄咄逼人,張妙人家反過來索要賠償金,我才想到最初的那個問題,藥家鑫為什麼會殺人。

答案本身體現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並不能籠統地概括。但往往大部分人的思想是緊跟社會輿論導向的,並沒有精力甚至沒有機會了解到所有當事人的概述,一家之言是最聽不得的。這是我看這本書時的`最大感受,也就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我的語文老師會寫那麼一句話給我,我所寫的,只是我看事情的一面,真相是無底洞的那個底,我用自己的武斷活生生的將它了結。

看《看見》時,這是令我最難受的地方。每當有什麼大事發生,我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進行批判,但是我自己對於事情的真相知道的可憐,很容易產生一種偏激的情緒。也就明白,一件事情的判斷,是基於你瞭解並且清楚事實的基礎之上。所以,柴靜說,把對事情的判斷權利移交給大眾,媒體和記者要對報道的準確性負責。

其實,新聞是一件挺嚴肅的事兒。

柴靜剛進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受到多方打擊,她的採訪方式不被認可和接納,20出頭的年輕人總是執拗了一些,帶她進來的陳虻扔給她一句話: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嗎,如果不期待,就別問了。”

這句話就好像銀針落地,脆生生的紮在我的心上,說的真狠。

我想起的,是初中時我在學校廣播站做記者和主播,初二採訪校長。那期節目設計得很用心,向全校範圍徵集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話題,然後經過我整理修改出來,交到校長手上。結果被校長拿去一修改,幾乎否定了我們大部分的提問,換上的譬如學校的教育理念這些大面兒上的話題,跟我們平常的生活幾乎沒有關係。

於是那期節目宣傳得沸沸揚揚,最後卻做得令人興致寡淡。

再看陳虻這句話,想想就覺得挺難過的。

《看見》讓我改變了許多對CCTV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裡都有那麼些執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後的掙扎和探索。

看這本書,你會有很多的思想冒出。不論這思想是否正確,我們都會覺得,我們必會有所改善。我跟很多人推薦這本書,我說,不論你有多不喜歡柴靜,她的書你要看看。

這本書裡的很多東西,都是柴靜部落格裡面的,不過重新梳理了一遍。她把自己曾經的思想,衝動,感受,匯合成最後的語言。

她曾跟陳虻說,我關心新聞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柴靜的這份工作著實不易,但走上了這條路,就無法回頭。我相信,她甘之如飴。

或許很對,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

這本書,由柴靜心腹深處而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時候危險的,但是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

如此,就是看見。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

每個人都會有一件童年趣事,比如:朋友之間的事情、師生之間的事情、人與植物、動物的事情……我的童年趣事是發生在一年級的時候。 我的一年級生涯是那樣的孤獨、寂寞,那時候,我所有的思想都湧出來了,我總是想著:為什麼他們那麼開心,而我,卻總是孤獨一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很久,終於有一天,我的人生開始轉折有一天,我看見同學要去跳皮筋,便也跟著下去了,她們是那樣的開心,小臉蛋有著深深的酒窩,活潑的笑容在她們臉上綻開,好似一朵朵紅豔欲滴的花朵!他們輕巧的身體在空中舞動著,跌倒了再爬起來的精神讓我陶醉了,好想加入她們的活動,試了一次又一次,我最終還是放棄了,我沒有這個勇氣,“我是不可能變成他們這樣開心的!”我心中自惱的想:“我沒有資格”隨後,我正轉身揚長而去時,一個聲音嚇到了我,“小偉同學,你要不要一起和我們玩耍?”其中一位同學疑惑的問我:“一起來玩吧,正好我們缺一個人。“好我很樂意”我當然樂意啊,只不過我心中十分緊張,就結巴了。於是,我也加入了活動,我想:“太開心了”我簡直喜出望外了“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和同學打交道嘛!”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真實的笑容,不是虛假的,而是最純潔,最天真無邪的笑容! 現在,我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女孩,我是一個大膽、每天被快樂包圍著的女孩、不半途而廢女孩!我變了,改變了!雖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我是一個快樂的女孩,快樂是人類宗旨之一,做好了這一項,就等於成為了一個“完美”的人!我是一個“完美”的人!

《看不見的好朋友》讀後感400字

西方的人常說:天主會保佑你。東方的人相信菩薩會顯靈。人們都相信命運可以主宰一切,沒有人能擺脫命運的控制。但我卻認為:人定勝天,做命運的朋友的人才是自我的人。且莎士比亞說: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象我的這種人照看命運,但不強求;接受命運,但不卑怯。走運時,他會揶揄自己的好運;倒運時,他又會調侃自己的厄運。他不低估命運的力量,也不高估命運的價值。

古人常說:良師益友。一個很好的朋友既可以分享你的快樂、痛苦,又可以及時糾正你的錯誤,使你不再繼續錯下去。命運也有這種力量,當你犯錯誤,他會讓你吃點兒苦頭,小小懲罰你一下,可如你執迷不悟,不聽這位朋友的勸告,他將會離你遠去。

做命運的朋友,你會得到許多啟示與感悟。有位因癌症而去世的朋友曾說過:不要為我傷心,命運只是與我開了個小小的玩笑。不要避諱我的病情,我希望我的朋友經常來麻煩我。他便是做命運朋友的人。命運給他的啟示便是:生與死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花開必有花落,日出必有日落。人生匆匆,珍惜身邊的人與事,充實地過每一天。

其實中國歷史上,有一位詩人我十分欣賞,他也是做命運的朋友的人蘇軾。當初他被貶黃州,給李常的信中說: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這麼真誠的勇敢,這麼灑脫的情懷,出白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

命運這位朋友使他感悟到: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蘇東坡這種自省是命運的安排,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他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命運賜予了他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有許多狂妄的人自稱命運的主人,謙卑的人甘為命運的奴隸,怎樣才能做命運的朋友?

命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你不必仰頭瞻望,也不必俯身尋找,他就在你身邊,在你身體中,心靈裡。樂觀地對待他,使心靈接受一次次地洗禮,你就是命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