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中秋節> 中秋習俗作文合集15篇

中秋習俗作文

中秋習俗作文合集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習俗作文1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到了每一年的八月十五了。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實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因為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當中的八月稱為“仲秋”。

  從古到今,客居他鄉的遊子常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來寄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祭月是重要的習俗之一。在古代,不光是皇帝有祭月的社制,平民老闆姓也有祭月之風,只是到了後來就變成了賞月,祭祀變成了歡娛。在唐代時中秋賞月的風俗最為旺盛,很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而且至今為止也還遺存著“拜月亭”、“望月樓”等的古蹟。

  不過在中秋來臨的時候,讓我們最難忘的還是和親人朋友團聚所帶來的溫馨和祥和。

  人與人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情愫往往能在風格迥異的節日意境中得以詮釋。因此節日也就成為生活中一種特定的溝通公式。

  中秋節往往少不了吃月餅,而月餅是有感情的,她帶著濃濃的情意,給了我們思念的情懷。情誼的深厚是無法用物質或金錢的價值來衡量。

  歲月的印記無法塗抹,時代的步伐難以停歇,生活中的感動也是無處不在,在中秋來臨之即,去探望曾經給予你點滴幫助的朋友和親人們。

  最後在這裡我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別忘了常回家看看!

中秋習俗作文2

  提起中秋節,誰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嘛。可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卻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日。那麼,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吃月餅、賞月、和家人團聚……這些都已成為我們舟山人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八月十六這一天,多數人家的餐桌上都會有一碗傳統小菜“芋艿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後來食用芋艿,這中間與明愛國將領抗倭有關。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瓊州參將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圍殲倭寇,不料在離舟山不遠的海面上遭到襲擊。幸虧俞大猷指揮有方,將部隊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個小島駐紮,只是運糧船被倭寇劫走,吃飯成了問題,當時實行海禁,島嶼上居民已被強迫遷走,島已變為荒島,部隊面臨糧草斷絕的困境。士兵們餓得發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發現沼澤地裡有種野生植物,根部長有球莖,於是便挖來煮著試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飢。俞大猷得知後發動大家都去採挖。就靠這種球莖,俞大猷的部隊渡過了難關。所以俞大猷把這種不知名的食物取名為“遇難”。第二天,俞得到情報,那些槍糧的倭寇在普陀集結,設計水陸夾擊大敗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紀念明將抗倭石刻,上鐫“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至,督兵滅倭於此”字樣。

  舟山人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習俗作文3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

  據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後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的習俗: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中秋習俗作文4

  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中秋節。有個詩人說過:“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也想起了我的親人,要是中秋節能讓親人在一起吃月餅就好了。

  記得有一年中秋節,親婆(我對崇明祖母的稱呼)帶著我和表哥拿著麵粉做每年到崇明都吃的圓子。中秋節,崇明農村不吃月餅,而吃圓子。親婆找出做圓子的材料:麵粉、餡和水,先將麵粉和開水揉成大面團,再摘取一小團,用手揉成一個空心的半圓球,然後把餡放在空心的半圓球裡,用手一點一點捏著轉,球口就越捏越小,最後把口子用手一點點捏住就行了。親婆還告訴我一個秘訣:“在剛開始揉麵團時,要用些乾麵粉放在上面,不然麵糰粘乎乎的,很難揉。”我剛做幾個,一點也不像圓子,倒像小籠包子。親婆又說:“捏到最後,圓子口還要往下按,再用雙手搓圓,這樣才像圓子。”我聽了以後,照她的樣子做了,還真像呢!

  吃著自己做的圓子,我覺得中秋真美好,可以與家人一起吃圓子,真快樂呀!可惜親婆一年前就去世了,但親婆教我做圓子的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崇明家裡別的人沒親婆勤勞,又沒人比她會做菜,如今親婆不在了,我和爸爸媽媽也很少到崇明去玩了。望著圓圓的月亮,我想:中秋的月亮這麼圓,我們全家卻不能團圓。為什麼月亮在發光微笑,我家卻只有思念親婆的淚光?我默默地念道起古人的詩句: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中秋節,我吃著月餅,想起了崇明圓子,更懷念在天上的親婆。

中秋習俗作文5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來臨了,由於我家的親戚住的都比較遠,所以我家的中秋節比較特殊,經常是兩頭奔波。

  中秋節前兩天,我和媽媽急匆匆搭車去澧縣外婆家提前拜中秋。乘車時,我看見很多人都提著月餅,我也不例外。我想,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一定蘊涵著深刻的含義。中秋節的含義是?對了,中秋團圓,團團圓圓。中秋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家人一起吃月餅,意思是家人從此團團圓圓,永不分離。

  從外婆家回來後,由於時間關係,不能到鄉下奶奶家去,就派爺爺做代表,將我們每一個人的祝福送到。

  中秋節早上,吃飯早飯,媽媽準備為中秋節準備一頓豐盛的大餐。媽媽一進菜場就直奔賣雞賣鴨的地方,我也跟著去湊熱鬧。我進去一看,覺得奇怪,平常買雞買鴨都是現場殺,可今天鴨子已殺好二十多隻,隨時準備給買家提走,而雞卻沒有殺好。就問爸爸為什麼,爸爸說常德過中秋節還有個特別的習俗,那就是吃鴨子,這時我才恍然大悟。

  晚上,我將坐墊和可以移動的桌面擺在陽臺的地板上,桌上擺著一個圓盤子,圓盤子上有四個圓杯子,裡面都裝滿了水,代表團團圓圓。桌上還有我最愛吃的毛豆,我們幸福的一家三口在坐墊上邊吃毛豆邊吃月餅邊賞月,真是其樂融融。

  其間,我們還做了個有趣的遊戲,叫成語接龍。規則是每人接成語的時間不超過一分鐘,超時算失敗,失敗者罰喝一杯水。開始,我們都接得很快,到後來,我就有點江郎才盡的感覺了。我不知道是媽媽運氣好還是怎麼的,到媽媽接的時候異常簡單,而到我的時候卻非常非常難,為此,中秋節的晚上我可沒少喝水,害我一晚上上了很多次的衛生間。

  每年的中秋節都各不相同,今年的中秋節又別有一番風味。

中秋習俗作文6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遊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後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後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妝,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著走著,發現月亮也跟著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於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著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著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著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習俗作文7

  中秋節從20xx年起,與清明節、端午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講到中秋節,自然想到的是賞月、吃餅、觀潮了。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呢?它有哪些傳說、哪些習俗、又有哪些著名詩詞呢?那就讓我們話說中秋吧!

  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記載。後來,貴族和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唐代,《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時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是中原居民自北向南大遷徙時期,在遭受戰爭離別之苦的人民,以月餅相贈,晚上賞月,取團圓之義。至明清,已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曆書上,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八月正是秋季之中,十五又是一月之中,八月十五,故名中秋。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吃著又圓又甜的月餅,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習俗作文8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它的形式與意義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並有相關的祭祀的記載。在民間,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加之相關詩詞的作用,中秋節更逐漸為人們重視。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關注,中秋節也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國城鄉各地,乃至在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僑胞,中秋節這天都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民間諺語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中秋節還有吃芋頭的習俗。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烹煮一鍋蕃薯芋頭,供家人食用。據說是感謝土地公公賜給窮人蕃薯芋頭以解困之恩德。還有把吃芋頭同元末漢人推翻元朝暴政聯絡起來。"芋艿"和"遇難"的諧音,吃芋艿不忘國家和民族的危難。

  中秋遊樂。在江南一帶,因為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夜半湖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也是美事一樁。

中秋習俗作文9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於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麼窮苦,家裡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麵,裡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琅滿目,家裡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裡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穫辛辛苦苦種來的.五穀,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裡聊聊天兒,這是多麼美好的節日呀!

中秋習俗作文10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灶,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著一對蠟燭,插著香,一團火在鐵盆裡燃燒著,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為灰燼。屋裡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灶臺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臺上,望著夜空中的圓月,吃著月餅,說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著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為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習俗作文1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每當每個節日的到來,各個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在潮陽的節日裡我比較喜歡中秋,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節日。

  在早上於中秋這段時間,我們就會開始籌備拜神的物品、晚上吃的食物,這一天裡要拜兩次神,有的人甚至到很多地方拜神。

  午夜到晚上是最為熱鬧的時段了,在中秋也像過年一樣早早就要洗澡穿新衣服。午夜時就要開始第一次拜神,這一次是拜晚上吃的食物,可以形容為“八菜一湯”一點也不比新年的時候差。

  晚上最熱鬧的時候到了,家家戶戶把一個大圓桌擺到天台,大圓桌意喻著一家團團圓圓,並且在這一天不管在多遠的親人都要回來共度佳節,邊吃團圓飯邊賞月是何等的享受啊!吃過飯後,就要開始拜嫦娥了,再拜嫦娥裡必須要有五果、月餅其他的則是小孩喜歡吃的,糖果、水果之類的。

  大人在家拜,小孩在外玩,一般是潮州人的慣例,在公園或天台看,人人都在賞月吃月餅,有些小孩就會拿著燈籠到處遊逛,有時候家鄉里還會舉辦一些活動,拿豬、羊、牛祭拜,有時候還會有潮劇可以看,一些老人和小孩特別喜歡潮劇,並且邊看便跟著唱,處處洋溢著快樂喜慶的氣氛。

  中秋佳節每每都會讓我很開心,不僅僅家人慶祝,還能與親戚朋友一起過節。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佳節。

中秋習俗作文12

  這個中秋節,哥哥去買了兩個大大的紅彤彤的紙燈籠回來,給我和表弟玩。可能大家都會說:“都長這麼大了,還玩燈籠,真幼稚!”可是,我覺得不玩燈籠簡直就是有點浪費了。

  盼呀盼,終於盼到了傍晚,我把燈籠點亮了。

  這個中秋節,我並沒有在家裡待著,而是去了琳琳家玩了,因為家裡好冷清,也不想在那裡呆一分鐘了。

  我一個人提著燈籠,在那一條條巷子裡徘徊,因為忘了琳琳家在哪裡了。也不知過了多久,我遇到了琳琳她的表哥——成伯伯——一位從外國回來的“大帥伯”。他帶著我經過“九曲十八彎”,終於到達琳琳家的天台了。

  哇!好多人啊!我把燈籠掛在窗戶的防盜網上。“大帥伯”一直在跟我們談他在國外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正聽得入迷的時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傳到我的鼻子。“哇!那裡冒煙了!”琳琳大喊,還用手指了指我的燈籠!“大帥伯”趕快靠近燈籠,不停地往燈籠裡邊吹氣,結果火越吹越旺。剛進門口的亮仔哥哥看到了,急中生智,馬上把手上的礦泉水往火裡倒,終於,在燈籠裡面傳出“吱吱,吱吱”的聲音,冒出了一縷白煙。經過這麼一“搶救”,火才得以熄滅,亮仔哥哥還埋怨我們說:“著火啦,大家怎麼都呆在那裡不救火呀?”是呀,我們的確不夠冷靜,應該一起去救火。儘管那只是一團小火,也有可能把整棟樓都燒著。

  我抬頭看了看天空,感覺好像把所有的星星加起來就是一個亮堂堂的月亮了,所謂團結力量大!

  這個中秋節,月光依然是那麼亮。

中秋習俗作文13

  中秋祭月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全國各地也有不同,但是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中吃月餅習俗最為普遍。

  中秋節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借月餅寄託對團圓之意。

中秋習俗作文14

  月光紙,又稱為“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燬。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為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為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為“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製的,上端是“關聖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戶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中秋習俗作文15

  就在前些天,老師讓我們查詢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回家翻看日曆,我才知道今年的中秋節過些天就要到了。

  記得去年中秋節的時候,媽媽曾告訴我,中秋節可以賞月、吃月餅、聽傳說、慶團圓。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著名的古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雖然,今年的中秋節馬上到了,這幾天卻一直陰雨濛濛,不過蒙蒙細雨卻給中秋傳說增加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嫦娥奔月讓我想起了美麗善良的嫦娥仙子;玉兔搗藥讓我想起了那可愛無比的小玉兔;吳剛伐桂讓我想起了那廣寒宮前的桂花樹,不知道桂花樹是否還那麼枝繁葉茂,吳剛是否還在砍伐桂樹,一直做著那種徒無功的苦差事……

  老師曾講,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全國各地各有各的習俗,地方特色也非常突出,聽起來還挺好玩的呢,有趣極了。比如說,在福建浦城,女孩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要掛燈向月宮求吉兆;而在我們當地也有吃月餅、賞月等習俗……

  這幾天,連綿的細雨一直下個不停。看來,中秋之夜,想看到“白玉盤”好像是不可能了。不過那些美麗的傳說我卻一直念念不忘,因為我喜歡那些美麗的傳說,更喜歡這個家家團圓的日子。我在想,大人們的想法應該和我是一樣的吧,要不,您瞧,他們每個人的臉上掛著幸福而甜蜜的微笑。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