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哲理故事> 哲理寓言故事:海獺的石頭

哲理寓言故事:海獺的石頭

哲理寓言故事:海獺的石頭

  寓言故事總是透過一些小事情來告訴我們一些小道理,給與我們啟示。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域生活著一種可愛的動物——海獺。海獺是世界上最小的海洋哺乳動物,它們常年生活在海洋裡,大部分時間,海獺不是仰躺著浮在水面上,就是潛入海底覓食。

  海獺喜歡吃海底生長的貝類、海膽以及螃蟹等,海獺的食量很大,它們每天要消耗自身體重三分之一重量的食物才能保持熱量需求,所以海獺總是忙忙碌碌地潛到海底去尋找食物。

  海獺潛入海底捕獲貽貝、海膽等,同時也會從海底撈上一塊兒拳頭大小的石頭。開始時,人們有些不解,在海底覓食已經夠辛苦了,為什麼還要弄一塊兒石頭上來呢。

  等海獺從海底浮上來後,人們才明白了石頭的妙用,也不由不佩服海獺的聰明瞭。原來,海膽、貽貝等都有著堅硬的殼,海獺靠牙齒是無法咬開它們的。於是海獺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就是把從海底撈上來的石頭當砧板,把海膽、貽貝等往石頭上砸,直至砸破為止,然後就可以盡情地享受裡面的肉了。

  看著海獺笨拙的身體仰躺在海水裡,把石頭放在腹部,然後用前肢拿著海膽,使勁地往石頭上砸去,一下,一下,它的身子在海水裡也隨之一起一伏,海水一圈一圈地盪漾開來……那個情景真的很震撼人心!

  海獺之所以能夠享受美食,是因為它們在捕獲食物的同時就想到了該怎樣去享用那些食物,它們把一切事情想到了前頭,不打無準備之仗。

  反觀我們生活中,總有人說他努力過、奮鬥過、拼搏過,可是有時離成功總還是差那麼一點點。我想,我們得好好向海獺學習,也許我們差的就是海獺的那塊兒石頭。

  西漢開國功臣周勃在隨劉邦起兵反秦中屢建戰功,被封為絳侯。漢朝建立初年,又率兵平定韓信叛亂,官拜太尉。高祖劉邦死後,周勃又與陳平等一起設計智奪呂家軍權,一舉消滅呂氏諸王,擁立劉恆為帝,劉恆感念周勃輔佐之功,又升其為丞相,周勃也毫不推讓,慷慨赴任。

  因周勃連年征戰,少有讀書,雖敦厚勤勉,為人樸實,但治國理政不是靠衝殺拼鬥,它需要的是管理才能和用人智慧,而周勃對這些卻是一竅不通。有一天,漢文帝劉恆心血來潮,想要了解一下國家的事情,他就問右丞相周勃:“全國每年要審理多少案件?”周勃聽後,搖搖頭小聲地回答說不清楚。文帝又問道:“全國每年收入多少銀兩,又需要支出多少銀兩?”周勃仍是糨糊一團,急得直出冷汗,汗水把內衣都弄溼了,也答不出文帝的問詢。無奈,漢文帝只好轉過身問左丞相陳平,陳平卻對答如流:“審理案子的事,有廷尉負責;問財務的事有內史,只要問問他們就清楚明白了。”文帝十分滿意陳平的回答,周勃甚感羞愧,便辭去了右丞相的職務。可是,待陳平死後,他又走馬上任去過丞相癮了。有人曾勸他不要擔任丞相,說他不是那塊料,可他認為自己軍功赫赫,不願丟失自己的名望。

  後來,有人陷害告發說周勃要謀反,文帝便藉故免去了他的丞相職務,他被迫回到封地絳縣避身。可這些人仍不罷休,又羅織罪名把他投入大獄,在獄中,周勃仍不願放下架子,結果又被獄吏折磨得死去活來、困苦不堪,在文帝的過問下,才被放出監獄,出獄後不久,便鬱悶而死。

  周勃死後,他的兒子周亞夫承襲了父親的封號,並很快成長為一名軍事將才,他作戰勇敢,治軍有方,文帝勞軍時,周亞夫敢於以軍紀之禮迎接皇帝,深受文帝讚賞。他北擊匈奴,鎮守邊陲,屢立奇功。文帝臨終,囑咐太子劉啟要重用周亞夫。劉啟稱帝后,立即任命周亞夫為驃騎將軍,由其掌握軍隊要權。周亞夫不負重託,於公元前154年,以其高超的軍事才能,果斷地平定了吳王劉濞發動的七國叛亂,保衛了西漢王朝的穩定。公元前152年,漢景帝也是感念周亞夫的輔佐之功,任命他擔任丞相,周亞夫也和他老父一樣,不懂得拒絕,樂呵呵地上任了。

  開始景帝對周亞夫十分器重,也非常尊重,由於周亞夫為人太耿直,從來不會講策略,後來逐漸被景帝疏遠。被他冷落得罪過的梁王、竇太后等人趁機報復陷害他,以他兒子買“甲盾”為由,說他要謀反,景帝也很生氣,就將周亞夫交給廷尉審理。廷尉也枉法裁決,諷刺他: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周亞夫受此屈辱,難以忍受,要自殺明志,自殺受阻後,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而死。

  不得不承認,周勃父子都有極高的軍事天賦,治軍有術,又都為人樸實耿直,對漢家王朝也都忠心耿耿,但他們的下場卻是那樣可悲,令人唏噓。他們的悲劇看似是政治權術所致,究其原因,其實是他們高估了自己。在軍事作戰上,他們能力超群,可以取得驚人的業績,但在處理政事、與人交往方面他們卻是門外漢,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他們又缺乏自知之明,不能為而強為,結果落得可悲的下場,害了家人也害了自己。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摒棄心中那份貪念,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貪功、不求名,紮紮實實做自己,絕不能讓貪慾迷了眼,這就是周勃父子的遭遇帶給我們的有益警示。

  智利高山地區有一種短尾猴,群居生活。但這個種群和與其他種群不太一樣,別的種群的猴子非常團結,任何群落裡的成員都相互照顧和幫助,而它們群落如果有傷了或是病了的,只能被群落無情地拋棄。

  被拋棄的短尾猴也要生存,可傷病已無法讓它們在樹上穿行,有時,它們就蹲守在猴群經常活動的地方,撿群裡扔出來的食物,有的則等在樹底下,期待果實能掉下來。一段時間過後,這些短尾猴的命運便發生了變化,有的在飢餓中死去,而有的則在傷病中堅持過來,重新加入群落當中。

  為什麼有的死了,有的重新煥發了活力呢?這還得從一個有趣的現象說起。被拋棄的猴子裡,有一些經常呆在果樹下,等著果子掉下來,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而有一些則不然,它們等不到果實的時候,便會在猴群休息時嘰嘰喳喳亂叫,猴群瞬間便會騷亂起來,紛紛爬上果樹,一會向這隻傷猴呲牙咧嘴,一會憤怒地衝向樹枝頂端,因為眾多猴子在果樹上發怒而上竄下跳,樹上的果實一個接著一個掉在地上,這時,傷猴便會快速地撿起掉在地上的果實,然後放在一個隱蔽的地方,這些果實足夠它吃很長一段時間,也正是這些果實,讓他們慢慢地好了起來。

  同樣是傷猴,為了得到飽腹的食物,有的在樹下傻等,而有的則主動想辦法尋找機會,最終獲得新生。這對我們人類有很大的啟示,有些時候,為了生存,我們千萬不要等待機會,而是要努力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