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10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10篇)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小編帶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1

  1.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心裡很著急。

  這天,他乾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去看。田裡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幹,就必然受到懲罰。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孫丑上》

  孟 子(約公元前390-前305),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是當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為齊宣王客卿。他死後,門徒把他的著述編輯為《孟子》。《孟子》和論語一樣,是問答語錄體,但篇幅略長。書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風趣幽默,標誌著中國寓言的成熟。

  2.鄭人買履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裡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裡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裡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3.鷸蚌相爭

  一隻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幹死!"

  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一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寓意:爭狠鬥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戰國策·燕策二》

  4.亡羊補牢

  從前,有個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發現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從窟窿裡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準備出去放羊,到羊圈裡一看,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就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說明:羊丟了,把羊圈修補起來,剩下的羊就不會再丟。:犯了錯誤,立即改正,就能減少錯誤。遭到失誤,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則可以避免繼續出現的損失。

  《戰國策·楚策四》

  5.畫蛇添足

  楚國有個人搞祭祀活動。祭祀完了以後,取出一壺酒來賞給門人們喝。

  門人們見只有一壺酒,就互相約定說:"這壺酒幾個人一起喝,肯定不夠喝;如果一個人喝,才會有點剩餘。我們可以一起在地上畫蛇,誰先把蛇畫好,這壺酒就歸誰喝。"

  於是,大家找來樹枝和瓦片,飛快地在地上畫了起來。

  有個人先畫好了蛇,端起酒來正準備喝,發現別人都還沒有畫好,就一手端著酒壺,一手又接著畫,並且一邊畫一邊得意洋洋地說:"我還可以給蛇添幾隻腳呢!"

  還沒等他把蛇的腳畫好,另一個人已把蛇畫好了,他奪過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

  說罷,他仰起脖子,"咕嘟咕嘟"地把酒喝光了。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楞楞地站在旁邊,眼巴巴地看著失去了一次喝酒的機會。

  寓意:把功夫用在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會失去寶貴的機會。

  原文: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個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2

  牛缺,在上地這一帶地方是位聲望很高的飽學之士。有一次,他要去XXX拜見趙國國君,途經耦(ou)沙時,遇上了一夥強盜。強盜搶走了他的牛車及隨身衣物,他只好步行。強盜在一旁看到這人對被劫之事並不在意,臉上連半點憂愁和吝嗇的表情都沒有,心中不免生疑,於是便追上去問個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說:"一個有德行的人,不應當因丟失一點供養自己的財物而去與人爭鬥,這樣會危害它所供養的自身的安全啊。"

  強盜們聽後,同聲稱讚道:"這真是一個賢德之人啊!"他們望著牛缺漸走遠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議:"如此賢德之人去拜見趙國的國君,必會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國君面前告發了我們的強盜行徑,我們一定會大難臨頭。因此,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這夥強盜再一次追上牛缺,並把他殺掉了。

  有個燕國人聽說了這件事後,就將全家族的人集合起來,告誡他們:"今後誰遇上了強盜,可千萬別學牛缺那樣以賢德求忍讓呀!"大家都牢牢記住了這個教訓。

  不久,這個燕國人的弟弟要到秦國去,一行人來到函谷關下,又遇上了強盜。他想起了哥哥臨別時的告誡,始終不肯輕易捨棄財物,在實在鬥不過這夥強人時,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強盜以慈善為本,發還搶走的財物。

  強盜們被糾纏得大怒了,忍不住厲聲喝道:"我們沒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經夠寬宏大量了。你現在還要死死地纏住我們,索要財物,這不就把我們的行跡暴露了嗎?我們既然已經作了強盜,哪裡還有什麼慈悲仁義可言?"只見這夥人手起刀落,將那個燕國人的弟弟殺了,同時還殺害了與之同行的四五個夥伴。

  牛缺與燕人被害的悲劇警醒後人:對於殺人不眨眼的強盜,既不能講"賢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丟掉幻想,團結鬥爭,戰而勝之,才是正確的選擇。

  傳說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漢,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得繞著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決心要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對他們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咱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你們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問。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麼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往哪裡送呢?"

  大家說:"這好辦,把泥土、石塊扔到渤海邊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沒地方堆。"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領全家老小開始挖山。

  他的鄰居是個寡婦,她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剛剛換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來幫忙。

  大家乾得很起勁,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黃河邊上住著一個老漢,這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挖山運土不止,覺得很可笑,就去勸告愚公:"你這個人可真傻,這麼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麼能搬動這麼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嘆口氣說:"我看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頑固不化,還不如寡婦和小孩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幾年了。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是無窮無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們挖平呢!"

  聽了這些話,那個自以為聰明的智叟,再也無話可說了。

  山神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報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動了,他就派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大山揹走,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從此以後,冀州的南面,漢水的北面,就沒有高山阻擋了。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決定,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3

  一次,吳國的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高興。大象到達許昌的那天,曹操帶著百官和他的小兒子曹衝一起去看大象。

  曹操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大象又高又大。它的腿和大廳裡的柱子一樣粗。當人們離它更近的時候,就夠不到它的肚子了。

  曹操對大家說:“這頭大象真大,可它有多重?”你們誰能叫它?好!你管這麼大的傢伙叫什麼?大臣們都在談論這件事。

  一個說:“只做一個大秤來稱它。”

  另一個說,“這個規模有多大?”此外,大象還活著,不能叫它!我認為這是殺死它,把它切成塊並稱重的唯一方法。

  他剛說完話,所有的人就都笑了。有人說:“你不能這麼做。不幸的是,為了稱重,你把大象活活打死了。”

  部長們已經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沒有一個會奏效。真的很尷尬。

  這時,一個小孩從人群中走出來,對曹操說:“爸爸,我有辦法叫一頭大象。”

  曹操一看,原來是他最寵愛的兒子曹衝,笑著說:“你小的時候會幹什麼?”我們來談談。看看是否有意義。

  曹崇志在曹操耳邊低語。曹操一聽到喊聲,就命令左鄰右舍馬上準備。於是對眾大臣說、你們去罷。讓我們去河邊,像它一樣!”

  大臣們跟著曹操來到河邊。河裡有一條大船。曹衝叫人把大象帶到船上。當船體穩定時,在船舷上刻上一條平坦的道路。大象被帶到岸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裝到船上,船身一點一點地沉了下去。當船體下沉到與水面相同的高度時,曹衝要求人們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開眼睛,起初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看見了,就情不自禁地說:“好辦法!”好方法!”現在大家都知道,如果你把船上所有的石頭都稱一稱,加起來有多重。

  曹操自然更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得意洋洋地看著大臣們,彷彿在心裡說:“你們不如我最小的兒子聰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4

  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率精銳之師攻打魏國,連戰皆捷,攻克八座城池。昭陽得意之餘欲率軍趁勝攻伐齊國。楚將陳軫見部隊連續激戰,雖情緒高昂,卻已是疲憊之師,急需休整,便竭力勸阻昭陽伐齊,並講了一個故事:

  楚國有個廟宇主人春祭,賞賜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難以分配,此時有人提議說:"僅這一壺酒不如讓一個人喝個痛快,讓我們來個畫蛇比賽,在地上畫蛇,看誰先畫好,誰就獨喝此壺酒!"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約定時間,大家同時開始在地上畫蛇,其中有個人畫得最快,很快就把蛇畫好了,這壺酒就歸了他。

  但他看其他人都還沒有畫好,得意之餘,便想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本領,於是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提筆,別出心裁地說:"我還要替蛇畫幾隻腳哪!",正當他提筆給蛇畫腳的時候,其中一人卻已將蛇畫好,伸手奪過正在加畫蛇足人手中的酒壺說:"蛇是沒有腳的,你何必替他畫腳呢?"說罷,便張口喝起酒來,畫蛇腳的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邊,懊喪地看著別人喝酒。

  陳軫的意思是說,楚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現在正是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軍隊可以養精蓄銳,我們也可受到楚王的賞賜和人們的讚揚;如以疲憊之師,攻打有備的齊國,一旦失敗,就會前功盡棄,遭到楚王的處罰和人們的唾罵。

  “畫蛇添足”就用來比喻多此一舉或弄巧成拙。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5

  很久以前,吳國的國君孫亮非常聰明,觀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細緻,常常能使疑難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孫亮想要吃生梅子,就吩咐黃門官去庫房把浸著蜂蜜的蜜汁梅取來。

  這個黃門官心術不正又心胸狹窄,是個喜歡記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庫房的庫吏素有嫌隙,平時兩人見面經常口角。他懷恨在心,一直伺機報復,這次,可讓他逮到機會了。他從庫吏那裡取了蜜汁梅後,悄悄找了幾顆老鼠屎放了進去,然後才拿去給孫亮。

  不出他所料,孫亮沒吃幾口就發現蜂蜜裡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誰這麼大膽,竟敢欺到我的頭上,簡直反了!”

  心懷鬼胎的黃門官忙跪下奏道:“庫吏一向不忠於職責,常常遊手好閒,四處閒逛,一定是他的瀆職才使老鼠屎掉進了蜂蜜裡,既敗壞主公的雅興又有損您的健康,實在是罪不容恕,請您治他的罪,好好兒教訓教訓他!”

  孫亮馬上將庫吏召來審問鼠屎的情況,問他道:“剛才黃門官是不是從你那裡取的蜜呢?”

  庫吏早就嚇得臉色慘白,他磕頭如搗蒜,結結巴巴地回答說:“是……是的,但是我給他……的時候,裡面……裡面肯定沒有鼠屎。”

  黃門官搶著說:“不對!庫吏是在撒謊,鼠屎早就在蜜中了!”兩人爭執不下,都說自己說的是真話。

  侍中官刁玄和張邠(bin)出主意說:“既然黃門官和庫吏爭不出個結果,分不清到底是誰的罪責,不如把他們倆都關押起來,一起治罪。”

  孫亮略一沉思,微笑著說:“其實,要弄清楚鼠屎是誰放的這件事很簡單,只要把老鼠屎剖開就可以了。”

  他叫人當著大家的面把鼠屎切開,大家仔細一看,只見鼠屎外面沾著一層蜂蜜,是溼潤的,裡面卻是乾燥的。

  孫亮笑著解釋說:“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時間長了,一定早溼透了。現在它卻是內幹外溼,很明顯是黃門官剛放進去的,這樣栽贓,實在是太不像話了!”

  這時的黃門官早嚇昏了頭,跪在地上如實交待了陷害庫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可見,我們對於形式複雜難以判斷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複雜性所嚇倒,這樣就能正確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6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 “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7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徠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將酒壺、酒罈、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這裡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於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因為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可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裡等著發酸變質啊。”

  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後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敗,百姓遭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8

  南朝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生性誠懇老實,又是飽學之士,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人家耍心眼。呂僧珍的家教極嚴,他對每一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注意監督,所以他家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呂僧珍家的好名聲遠近聞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個正直的人,他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願屈服於達官貴人的威脅利誘,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除去這塊心病。終於,季雅被革了職。

  季雅被罷官以後,一家人都只好從壯麗的大府第搬了出來。到哪裡去住呢?季雅不願隨隨便便地找個地方住下,他頗費了一番心思,離開住所,四處打聽,看哪裡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願。

  很快,他就從別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一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果然名不虛傳。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願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於是季雅將家眷接來,就在這裡住下了。

  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一番,談了一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麼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裡面,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

  季雅寧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一個好鄰居,這是因為他知道好鄰居會給他的家庭帶來良好的影響。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環境對於一個人各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萬分珍惜身邊的良師益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9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裡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裡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篇10

  三國初期,漢獻帝與丞相曹操、皇叔劉備一起去打獵。

  曹操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漢獻帝齊頭並進。

  漢獻帝見不遠處有隻兔子,就叫劉備射,說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劉備連忙彎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獻帝連誇好箭法。

  南帝又看見一隻大鹿,連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過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將士們見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為是獻帝射的,都高呼“萬歲”,曹操得意地站到獻帝前接受歡呼。

  關雲長實在看不下去,要拍馬刀砍曹操,劉備忙暗示他不可輕舉妄動。事後,關雲長問劉備為什麼不讓殺曹操,他說:“投鼠忌器,他身邊還有獻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東西砸老鼠又怕砸壞老鼠附近的用具。現常用來比喻做事有所顧忌,不敢放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