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5篇)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1

  “咚咚鏘,咚咚鏘,財神爺來咯……”兩隻槳在“海浪”裡翻騰,兩條腿快速的前後翻飛……這,就是我美麗家鄉的習俗——劃旱船。

  劃旱船,顧名思義,就是在陸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輪廓而製成的木架子,然後在木架的周圍圍上藍色布簾,畫上白白的波浪,彷彿小船在大海里乘風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從旱船底下的洞鑽進去,手扶著船邁著碎步往前走。當然,每條“旱船”旁邊都有一位右手搖蒲扇,左手扶槳的“艄公”,他一手比畫著蒲扇,一手搖著槳,同時兩人高聲的唱著戲,一艘快樂的“旱船”就出發啦!

  新年喜慶的“劃旱船”活動開始了,整條街上擠滿了圍觀的鄉親,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好不熱鬧!突然,鄉親們都不約而同朝著一個方向張望——“旱船”划過來啦!

  一個身穿紅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邁著歡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後的艄公,一邊使勁地舞著蒲扇往旱船簾子上扇風,一面划動著槳,旱船搖搖擺擺,猶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這時,只見那艄公扯開嗓子高聲唱戲:“今年風調雨順,喲……喲……”看熱鬧的鄉親們和著艄公身後的樂團一起應聲:“喲……喲……”同時鑼鼓恰到好處地敲了起來:“咚咚鏘!咚咚鏘!”所有的聲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會讓人感到雜亂,反而是那麼和諧。那麼鏗鏘有力!別有一番韻味。

  忽然,艄公將蒲扇別在腰間,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槳,原來這是遇上“驚濤駭浪”了!“財神爺來咯,喲!喲!”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來,鄉親們高亢的聲音一唱一和:“喲……喲……”這不僅是家鄉傳統的習俗,更是人們在祈福,盼望著今年大豐收,風調雨順。

  “財神爺來喲……”隨著旱船搖搖晃晃的遠去,聲音也漸漸散去,夕陽西下,小鎮慢慢恢復寧靜,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聲始終縈繞在鄉親們心中,陪伴他們開始新的一年……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2

  進入臘月,家家都盼著過年。過年的準備忙碌而愉悅。大人們忙著採辦年貨,打掃除塵,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飯。我們男孩子參與最多的是貼春聯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錢都換成鞭炮,和小夥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我拿出一根“老鼠尾”點燃,隨著手臂的揮舞,它開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閃耀除一個個迷離的光圈。它一點點燃燒,不停的發出“吱吱”的聲響,我的手指也跟著一點點熱起來。看著它慢慢熄滅,只剩一股煙還在不屈不撓的繚繞。

  另一個夥伴從褲兜了抓出一把響炮往地上一灑,其他人紛紛衝上去踩,看誰踩的多,踩中一個就發出“啪”的一聲。空地上一陣紛雜的腳步聲和此起彼伏的“啪啪”聲。夥伴們興奮的不得了,聞著空氣中嗆人的煙硝味也照舊樂開了花。

  大人們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級的小玩意兒了。他們放的“二踢腳”威力巨大,點著以後,“碰”的一聲躥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雲中發出閃光,接著一聲巨響,如炸彈爆炸一般。小孩被大人們護著躲著看。震耳的聲音還未息,又來一個鞭炮,一而再,接二連三。

  爸爸告訴我,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時候是用來驅趕年獸的。年獸平常在深海里睡覺,到了年底,它非常餓,就爬出海洋,到陸地上面來吃人。為了趕走年獸,百姓們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發現,年獸懼怕紅色的東西,火光和巨響。於是家家過年放鞭炮,貼春聯。年獸趕跑了,這年也就過了。

  春聯不僅辟邪避禍,還寄託了人們的企盼和美好願望。家裡有孩子上學的,就貼”金榜題名“;家裡有老人的就貼”福壽安康“;家裡做生意的,就貼‘日進斗金’。

  我看著這一派熱鬧忙碌的景象,腦海中浮現出王安石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正是過年的真實寫照啊。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3

  連綿不斷的山峰;一眼望不到邊的湖;數不盡的高樓大廈……這,就是我的家鄉——千島湖。

  要說我的家鄉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戲、竹馬、舞龍燈等等。但是我從小在人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討論竹馬的。當然,從小在千島湖長大的我對竹馬也十分有興趣。

  在竹馬這項藝術中,有很多能體現千島湖民風的地方。無論是做竹馬的手藝,還是跳竹馬的姿態,沒有一處是不令人陶醉和讚賞的。

  雖然身在千島湖,可看竹馬錶演的機會卻很少。每一次觀看竹馬錶演,都會非常激動,以至於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記得我第一次觀看錶演,是在書香瀰漫的校園裡。

  在我四年級時,學校裡建了一個陽光圖書館,裡頭各式各樣的書都有,在圖書館裡還有一個竹馬館。在竹馬館門外的牆上,掛滿了關於竹馬的解說和圖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資料,看完資料,我對竹馬這個新鮮玩意兒入了迷。

  沒過幾天,學校的主席臺上被佈置得漂漂亮亮:紅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還有背景上四個紅色大字“淳安竹馬”。對竹馬正感興趣的我頓時眼前一亮。佈置完場景,老師就在教室裡宣佈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馬的訊息。那晚,激動的我在床上興奮的睡不著覺,滿腦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時候,同學們到了操場上,滿臉期待的我聚精會神地盯著。演員出場了,紅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馬入場了,在竹馬館門外的資料上,我瞭解到:表演竹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淨、醜的角色,正生騎紅馬、青衣騎黃馬、小生騎綠馬、花旦騎白馬、小丑騎黑馬。還有,上面寫道黑馬最活潑。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騎著黑馬,拿著馬鞭,蹦來跳去。紅色的狀元馬,讓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島湖的成功,黑馬還有前程似錦的寓意,寄託著千島湖人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表演結束,我對我的家鄉千島湖又有了新的感覺。這是我的家鄉風俗,既讓千島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顯了淳安“錦山秀水,文獻通考名邦”的獨特神韻和風采。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山西,在這裡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十分有趣。

  就拿端午節來說吧,在這一天裡,人們會吃粽子,喝雄黃酒,戴花繩。而這些習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時候一次戴花繩的有趣經歷了。

  那是在我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端午節,媽媽從街上買回許多五顏六色的花繩。花繩,又叫五彩絲,也叫五色絲,是由五種顏色的細繩編成的,很漂亮。媽媽在我的手腕與腳腕上戴上花繩。許久後,我心生疑問,便對媽媽說:“媽媽,在端午節這天為什麼要帶這種花繩呢?”媽媽對我說:“古時候,這種繩子是由五種顏色的細繩編成的,並不像現在這麼多顏色。而這五種顏色也代表著五行,據說可以避邪。”那時我不懂,又問:“媽媽,邪代表什麼呀?”媽媽又說:“就是不好、不正義的東西,你長大就明白了呀!”“哦,原來是這樣……”

  端午節後的一天,下雨了,媽媽便把我的花繩丟在水泊之中了。我又不懂了:“那麼漂亮的花繩為什麼要丟在髒水裡呀!”媽媽說:“順著水流走,代表著煩惱與憂愁都漂走了。”“那我一定會很開心了。”“哈哈……那只是一個說法而已。”“啊?好吧!”

  後來我們還吃了粽子,粽子裡放著江米和紅棗,還有花生米。吃的時候放點兒糖,甜絲絲的,可美味了。那種味道令人留戀,讓人懷念。後來我才得知端午節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中華民族風俗源遠流長,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不一樣的,、特殊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描寫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於購買灶糖,火燒等祭灶食物。而在農村祭灶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說雞是灶王爺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為雞而稱為馬。紅公雞稱為紅馬,白公雞稱為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灶儀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燒餅。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為了不讓灶王上天說壞話,就吃灶糖來黏住灶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為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灶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灶這天除了吃灶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看做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為的是吃到家裡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嚐嚐灶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