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道心得體會作文800字(精選10篇)
無論如何解釋如何用行動詮釋這個孝字,孝就是對父母好。下面是由小編整理而成的有關孝道心得體會作文800字(精選10篇),謝謝你的閱讀。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1
“孝”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長久的存在於中國的歷史之中,是構建於血緣關係上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中國社會,更是奠基於孝道之上的社會,因而孝道乃是使中華文明區別於其它文明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
在西方,人們講究獨立,當子女成年後一般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但是在中國,養兒為防老的觀念一直都存在。贍養年老的父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也是晚輩對長輩緬懷感恩之情的一種自然的流露。
“孝”深深的奠基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當中,無疑是中國人心中道德的最低標準。無怪乎很多品牌例如椰導鹿龜酒,養生堂龜鱉丸等在中國市場投放的廣告都以“孝”為主題。
“孝”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機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孝道具有根源性、原發性、綜合性,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核心觀念與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
中國是個以“孝”為文化核心的社會,“孝”的觀念規範著中國人的生命行為和政治方向。它雖然不是宗教,但是具有宗教的功能和價值,甚至超乎宗教,成為人生而為人的重要核心思想。最早的“孝”觀念源自上古祭天祀祖的儀式,此時先民開始有“報本反始”的觀念。西周封建制度後,有了宗族制度,產生五倫觀念: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因而“孝道”由此產生。到了孔子,禮崩樂壞,孔子以“仁”重新賦予禮樂新生命,將流於形式的孝行內省化、人性化,成為人自我實現的重要價值觀。
孝在當代社會,不再具有泛孝主義的地位,而只能重新回到其作為家庭倫理的地位上來,現代的新孝道具有人格平等性、義務並行互益性、注重感情性、強調自律性等特點,孝對處理當代家庭親子關係,對社會、家庭解決養老問題,形成尊老風尚,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甚至如果能發揚其衍生意義的積極內含,吸取其合理成分,那麼對當代社會文明建設、發揚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振興中華均具有積極價值。孝的培養與實踐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孝是形成現代和諧人際關係的價值淵源,是形成和睦社會風尚、保持社會穩定的精神措施之一。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和動力,孝是民族團結、興旺發達的精神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
至少我個人認為一個人不能沒有“孝”,中國也不能沒有“孝”文化。作為現代的人,更應該繼承中國“孝”文化中的精華,並且讓其更具有現代價值。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2
孔子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論語·學而》篇中,孝悌是與謹信、博愛、親仁並列的優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為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學文”的重要基礎之一。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愛。情感透支造成生命體驗的缺失,即使勉強學習也無法體會先人的情感與思想。孔子的學生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侍奉父母竭盡全力,為君主謀劃才能竭盡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中,人君如同人父,為人孝子,方能為人忠臣。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若將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作亂的人是很少的。君子專心致力於修養孝悌精神,仁與道都以孝悌為根本,孝悌不但是為人子、為人臣的根本,還是追求仁與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與學生討論對待父母的態度時認為,當時的社會普遍把贍養父母當作孝順,然而贍養父母是犬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僅僅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尊敬他們,那麼人子與犬馬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遊在外,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讓父母牽掛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時候,孩子經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遠遊,如果一定要遠遊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讓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蹤,這也是對於父母牽掛的一種慰藉。而意氣風發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顧父母苦苦勸阻挽留背井離鄉,無論衣錦還鄉或浪子回頭往往為時已晚,不免釀成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孩子不可以不記得父母的年齡,一方面要為父母高壽慶賀喜悅;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漸高,離我們遠去的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作為子女要時常感到悲傷,才會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光,盡心盡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認為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難事。家庭內外事務由子女去操勞,有美味的食物讓父母先享用,但並不能僅以此作為孝的標準。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多次婉轉勸諫,如果父母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仍然要尊敬地侍奉,雖然內心憂慮,但對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禮”的規則。孔子的學生宰我覺得為父母守喪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說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後要在母親的懷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為父母守喪三年是為了報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時付出的辛勞,而宰我連這樣的報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去世以後,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強調孝的實際行動,孝不僅僅是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活中任勞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懷念都是不夠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點。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作為孝子,要讓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續下去。
詩人說母親是珠蚌,因為培養一粒頑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並沒有因此拒絕撫養,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寬宥的母愛將它一層層包裹起來,直至它成為一顆光澤耀眼圓潤無瑕的珍珠。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難日》中寫道:這世界從你走後已變得不能指認,唯一不變的只有對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經是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條,也將會成為千千萬萬後來人的道德準則。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3
活是活著呢,活得咋樣?你給父母拿來山珍海味,但是就隨手往桌上一礅,然後冷淡無比的來一聲:“吃吧。”看見老孃在洗衣服,很不耐煩地來句:“我來。”這就是孝?孝敬本應使父母快樂,你就那麼多不耐煩,他們能樂得起來嗎?父母只需要物質上的“養”,就不需要精神上的“敬”?不但需要,而且老人需要的比我們更多。缺少了“敬”的“養”,一定是態度出現了問題,這個態度問題主要還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不是根於誠篤。
孝道作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作為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孝道被當作封建糟粕遭到否定。的確,傳統孝道不免糟粕。孝經有云:“毛髮色膚取之於父母,稍有損耗是為不孝”,這有些苛刻;丁蘭“刻木求親”稍有做作與誇張;郭巨“埋兒奉母”之舉也未免迂腐。“順者為孝”也有些不人性;至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能不亡”就更讓我們難以接收了。我們這麼想不為過。我們不需要那麼做,更不必要那麼做,可是孝道本身所具備的美德特質我們沒有資格否定。
孝道作為維繫和促進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絕對應該發揚光大,而且誓在必行。從風俗角度上說,這更是極為重要的。元代張養浩說:“蓋自上而下者謂之風,因上而成者謂之俗,故風俗,國家之元氣,風俗厚則元氣盛……風俗薄則元氣衰……”元代御史上奏時也說過:“國家以風俗為本,……而風俗厚為治之至要也。”對於當今社會的風俗如何,筆者不敢妄下言論。簡單說來我們起碼得有個全國上下都一致的觀點吧!
一個民族的強大是因為整個民族心往一塊想、勁往一塊使,有相同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就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說到此處似乎與孝道甚遠了,也過於理想化,然而離我們最近的、最實際的、也是最容易普及的統一民風不正是孝道嗎?一個人還不能愛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去愛別人的家,乃至於國家這個大家庭呢?連最容易的“風”也形成不了,那隻能眼看著“瘋”了。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發揚光大了孝道,再談其他的也就不遠了。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4
我看到周圍形形色色講孝道和不講孝道的人,感觸很深,覺得歷代儒學之士大力宣揚“孝道”在慢慢的流失。古時,皇帝都緝借推崇“孝道”,來穩定其統治。而現代社會的個體,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往往都忽略了“孝道、孝順”。我覺得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孝道”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僅作為一種美德來提倡是遠遠不夠的,應該立法!
我們都有孝敬父母的義務,也都有教育子女的義務。張尚昀的孝心不是與生俱來的,這與他所受母親的言傳身教以及他本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張尚昀真正做到了孝,筆者為其總結為:“敬字當頭,敬養兼備!”
“百善孝當頭”;“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這裡所引用的幾句足以證明: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透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古代是這樣,而現代呢?對孝如何理解?不會到了現代,孝就發展變化得面目全非、連道德和責任也變成別的玩藝吧?嗚呼!只差一點!筆者便從古到今的侃侃孝道是如何一路跌跌撞撞地到了今天這副德行的。
孝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在甲骨文中就有個“孝”字,也就是說,早在十一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們就懂得把打獵得來的肉給父母先吃了,這就是最原始的孝。當人們把樹葉裙變成布衣時儒學也就產生了。孔老夫子將孝道加以概念化並且極力推崇,且達到空前的程度。雖然秦始皇對孔老夫子的調調不大感冒,又統一文字、度量衡什麼的,但怎麼忙活倒也沒將孝字從“字典”中拿掉。他這一心軟不要緊,一晃就是2000年,再晃就晃到了“五四”。
猛醒的新青年們將新思想帶來了,有了西方的東西,隨之而來的是歇斯底里的反孔。直到一切舊的東西消亡,並且腐爛掉。夠狠、夠絕,孔老夫子的那一套算是被新青年們刨個坑給活埋了,而且還壓了誰都難以搬動的石頭。五四運動固然是掀起現代文化高潮的主力軍,然而現代文化就是簡單的西化?傳統文化中的確有很多糟粕是為人所不取的,但也不能全盤否定吧?真若如此,難道不違背"批判地繼承"的原則嗎?既然是批判地繼承,那麼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不該被摒棄的。起碼孝道就是其中一個冤死鬼。新青年們這麼一搞,孝道可就變味了,甚至變成灰了。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5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也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標準之一。
古往今來,我們常聽到關於孝道的故事,勸誡我們要懂得“孝”,即孝順。然而材料中,小聶竟連續半年對老父親不管不顧,他最終在法律的強制作用下才承認錯誤。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憤怒及深思:孝道呢?良心呢?都去哪兒了?
孝順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從古至今都是。國家制定的贍養父母的義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早已有人成為“孝”的楷模了。
在每一段時期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幾乎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因為“孝”而成為神話。記得,有一位徐氏少年,母親癱瘓,家中無人照顧且自己要遠去讀書,這位少年毅然決定揹著母親上學!少年勤工儉學還要照顧母親,最終不負所望考上了大學!母親也一路伴隨!
多麼令人唏噓,又是多麼可歌可敬!讓人讚揚這位少年的,不正是材料中小聶所缺少的所謂“孝”嗎?同樣是人,怎麼就區別那麼大呢?難道小聶就不懂得什麼是孝?並不。在這兩相對之下,小聶的行為是多麼令人憤怒又是多麼令老父親傷心!很早以前的`古代,早已由孝衍生出了一個名詞——“不孝子”,指的就是小聶這類人吧?既然是流轉已久,那麼自然是有許多故事的。
還記得那個60多歲的仍打扮得花哨而只為逗老父母笑一笑的先生嗎?本是準備享受頤養天年的樂趣,卻寧為父母一笑而打扮花哨甚至跳舞唱歌,這就足以見得。一個孝子對父母那深沉的愛和孝順。古人尚且如此,那麼我們自稱先進的現代人,所謂“先進”,就是連古人都比不上麼?古人尚且知孝順,我們的孝道,又去哪兒了呢?我們這不是越長越退化回去了嗎?
父母總是像大樹一樣守護著我們,直到老死也心中牽掛自己的兒女,而我們都長成了大樹,能反過來守護著他們時,竟想要移植?這又如何對得起為你提供養分的父母?筷子兄弟的“父親”唱得好: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後才懂得你不容易……又有多少人懂得後有付出回報呢?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動物都懂得的道理,身為靈長的人類,為何不懂?人吶,都得要長點心啊!不能忘本啊!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6
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標準,是做人的本分,是一個成功的人必備的品德。
孟子曾說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古今中外人人皆知的《二十四孝》中的一篇《湧泉躍鯉》經過寫孝敬婆婆,來表達孝的宗旨,感人心脾。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齊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明白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一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在當今生活中,孝,成了我們共同學習的高尚品德。《禮記》中記載:“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是天經地義的,可又有誰真正去實現孝了呢?在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僅有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是一條小魚,父母就是河水;如果我們是是一隻小鳥,父母就是一片藍天;如果我們是一棵小草,父母就是一片土地。”父母就是生命的源泉,父母的愛也是我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
那麼,孝又是什麼呢?孝的含義在漢傳統裡以“敬”為前提,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是“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本質是“順從”《弟子規》裡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父母有錯要指出,可是要照顧父母的心境,和顏悅色地指出。
有人說:兒女學習成績優秀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其實,孝,還包括德。一個人如果不孝,他就不會有德。就算學歷再高,地位再高,又會有誰會把祖國母親交給他呢?一個不懂德,不會孝的人,用什麼去回報祖國,怎樣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怎樣成為祖國的接班人,不是應當成孝兩全嗎?
就算我們不能把孝演繹的無比精彩,我們也要盡力把它演繹,讓先輩們明白,炎黃子孫絕不是隻會“成”不會“孝”的。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7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弘揚傳統孝道美德,在生活中多幫忙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能我們此刻還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可是,孝順來不及等待,我們孝敬父母,必須從每一分每一秒做起。
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給予了我們力量,是父母給予了我們勇氣。父母給予了我們那麼多,而我們有沒有回報過父母呢?每當我看到父親那憔悴的面容、母親那瘦弱的身姿時,心中不禁翻江倒海:我的父母親!我何曾回報過您吶!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次意外的車禍中失去了自我的爸爸。從那後,她整日以淚洗面,她曾後悔地告訴我,如果她明白會發生這樣的噩耗,她必須會比死神搶先一步告訴爸爸她愛他。是啊!我們總是認為孝敬父母有的是時間,有的是機會,有的是精力,卻不想,在父母離去時懊悔的哭泣。
我的外婆,是一位極其普通的老人。她身材稍微膿腫,面容很憔悴,在她的身上,我看不出任何的過人之處,可是,外婆是我最敬佩的人,她用她一生的精力在養育自我的孩子的同時,也照顧著自我的母親。我的曾祖母年老時不幸雙眼失明,外婆不但沒有嫌棄她,並且還用自我辛辛苦苦儲存下來的錢買了一個柺杖送給曾祖母。每日,外婆都會親自細心翼翼地將飯菜遞到曾祖母的手上,絲毫不敢怠慢。
外婆盡心盡責地照顧著自我的母親,每一天起早貪黑,等曾祖母只能躺在床上歇息時,外婆每日端屎端尿,毫無怨言。幾年後,曾祖母去世了,享年九十一歲,她逝世時,嘴角還有一牟微笑,我想,那是外婆的孝順讓曾祖母無比動容,所以才會露出淡淡的微笑的吧。
從外婆的故事中,我領悟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珍惜一切完美的東西,不要等到無法彌補的時候,才會想到補償,才會後悔。多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別讓父母孤獨的靈魂遭受生命的淒涼!
我想,我從今往後,必須會好好地尊敬父母,好好地照顧父母,好好地孝敬父母,莫要等到父母老了之後才如何如何孝敬父母。人生僅有一次,父母僅有兩個,僅有此刻孝敬父母,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孝順來不及等待。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8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也很想有一次盡孝的體驗,終於機會來了。
事情發生在昨天。我上完興趣班後獨自回到家,開門後習慣的說:“媽媽,我回來了。”可媽媽沒有應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張望著走到客廳,只見媽媽臉色通紅,腋下夾著體溫計靠在沙發上。“媽媽、媽媽你怎麼了?”我的心一下子糾了起來,邊叫邊跑到媽媽身邊把手放在媽媽的額頭上,好燙啊!“媽媽一定是發高燒了”我想。這時媽媽把體溫計拿了出來,我一把搶過對著陽光一瞧,哇!近40度了啊!燒得那麼嚴重。怎麼辦、怎麼辦!我慌亂起來。這時,我的大腦告訴我:“不能急,不能亂,要冷靜!”我仔細回想著我生病時媽媽照顧我的情景。哦!先要物理降溫,我讓媽媽躺下,馬上用我的小毛巾浸溼了冷水,擰成半乾疊好後放在了媽媽的額頭上,再從藥櫃裡找出了退燒藥給媽媽服用。“現在幾點了?”媽媽虛弱的問道。我一聽就知道媽媽在擔心晚飯沒有燒,心想“媽媽整天干家務已經夠累了,現在生病了絕對不能讓媽媽再去燒飯!”連忙說:“17點30了,我去燒麵條,您生病了就好好休息,瞧瞧我的手藝吧!”不等媽媽回答立馬衝到廚房準備起來。
其實,我只在媽媽的指導下燒過一次麵條,那還是在10歲時,現在已經記不太清楚了。我拿著麵條仔細的回想著步驟。“對了,先燒水!”我把鍋子接了3分之2的自來水開啟煤氣灶,等水燒開了放入適量的乾麵條。在煮麵的同時,我把盛面的碗裡放好了調料,再把中午的一些剩菜放入碗底。過了幾分鐘麵條就燒好了,把白沫子倒掉然後把面盛到碗里加上開水就成了一碗香濃美味的湯麵。“媽媽,吃麵了。”我激動的把麵條端到茶几上,扶起媽媽。看著媽媽慢慢的把面吃完我心裡高興極了!“文文,休息一會。”媽媽溫柔的叫我,“等一會”我來到廚房刷好鍋子和碗筷,我又給媽媽泡了一包中成藥喝下。又拿出體溫計一量,呵!38。4度,體溫降下來了。第二天爸爸出差回來聽媽媽說了我的事直誇我“長大了,懂事了!”聽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從這件事我體會到:媽媽要上班又要幹家務活很不容易,我要力所能及的幫助媽媽,盡一份孝心,當好媽媽的小幫手!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9
聽說,有一種傳統叫孝;
聽說,有一種品質叫義;
聽說,有一個地方叫孝義,——題記
捧起一把黃土,去嗅它的淡淡泥土香;仰視一座高原,去探索它的千古奧秘;親近一片大地,去體會它的獨特魅力,接觸一群人們,去感受他們的淳樸自然。
孝義是我的家鄉。自古以來,孝和義是這座城市的文化與文明的精髓。之所以取孝義作為市名,是由當地的鄭興“割股奉母”的純樸孝行,和“義虎救樵夫”的美麗故事感動天下,演變而來。所以,孝,是我的魂,義,是我們命。
靚麗的風景。
盛夏季節,勝溪湖畔充滿了歡聲笑語。清凌凌的湖水漾著微波,人們在水裡透涼,一個個水花,激起層層漣漪。傍晚的夕陽斜映,紅光閃閃。烈日下的草地綠的逼人的眼;而陰涼處,一顆顆小草則暗暗幽伏在地上,享受午後的清靜和清風的溫柔。
一棵棵參天大樹成了人們遮陽的大傘,槐樹、榆樹,都愈發激烈地生長,飽食陽光的滋養,顯出頑強的生命力。一簇簇的薰衣草在灌木叢中半遮半掩,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卻是淡淡的,沁人心脾。含苞待放的荷花孤傲地立於水中,嬌豔欲滴;偶爾有一兩隻蜻蜓點水,輕盈地飛過;荷葉上滾動著一顆顆透亮的珍珠,銀光閃閃。
悠久的傳統。
生動靈活的木偶戲,韻律迷人的腕腕腔,熱鬧喜慶的地方秧歌,栩栩如生的剪紙,雕刻精緻的皮影……無不傳承著先人的技藝與文化,無不體現出孝義濃郁的文化色彩。更有傳統婚俗禮儀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孝義每年一度的文化節中,各類精彩絕倫的藝術品花樣百出,各具特色,令人大飽眼福。
舌尖上的孝義。
又大又紅的棗子,又香又脆的梨子,細膩可口的牛肉,百年陳釀的陳醋,陳放百年的老酒,美味飽滿的核桃,還有那特色小吃,羊雜割,肉夾饃,火燒,餛飩,碗禿,……
孝義人家的麵食更為經典。細長的拉麵,薄薄的揪片,肉肉的貓耳朵,調上特製的滷,可謂色香味俱全。中秋佳節的手工月餅,逢年過節的金燦燦的油糕,粗糧麵食既有營養,又美味可口,令人讚不絕口。
孝義的人們千百年來用孝和義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腳踏實地,樸實善良,向一代又一代人昭示著自己獨特的魅力。
孝道心得體會作文10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遊子吟》大家都很熟悉,可仔細品味作者傾注的情感的有幾個呢?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可作為人類的我們,又是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呢?感謝是一種情感,一種品質,一種品德,我最感謝感謝的人是我的父母。父母是給予我生命的人,他們陪伴在我成長路上,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日日夜夜。父母就像一盞明燈,在我迷途時,默默的為我指引方向;父母就像是一把傘,在飄雨落雪的時節,他們為我撐起一片溫情的天。兒女就像是父母放出的風箏,無論何時,身處何地,都有絲絲牽掛伴引。牽掛著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祈禱著兒女平安,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全家的團圓。可作為兒女的我們,又何曾認真牽掛過父母呢?
父母默默無聞的為我們付出,不求任何回報,而我們又何真關心過父母呢?父母傾注了一生的心血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卻不知報答和感恩。“笑道父母”人們常常提在嘴邊,可付諸行動的又幾個呢?中國古人就十分注重“孝”,“孝”不僅顯在言行,而更在於行動。古人以“百善孝為先”,而我們現在的現代人,早已融入在這個現代化的生活中。隨著科技的發達,人們文化素質的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國家賴以生存的思想基礎。但我們這些可悲的現代人卻連這最基本的孝道都不知是什麼,更不會感恩。人的一生要說多少個謝謝,有時甚至是謝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可又有誰跟朝夕相處的父母道過一聲“謝”呢?謝他們的賜生之恩,謝他們的養育之情,謝謝他們對我們的關心與愛護,謝他們為我們所作的一切。
有句話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今天別人給你一滴水,明天你回饋給別人一眼甘泉;今天你送別人一朵玫瑰,明天人家就會回饋給你整個春天!
朋友,不要把別人對你的關心想成理所當然,要學會感恩,感恩我們的父母,感恩所有關心我們的人!一個充滿著恩情得世界,將有多美妙,處處洋溢著溫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