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舊書高考作文

舊書高考作文

舊書高考作文

舊書高考作文1

  人間至味是書香。

  斗室一間,清茶一杯,舊書一架,已足以悠悠然陶醉其中。

  如果說書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文明,那麼舊書則承載了源遠流長的古典文明。

  在一個霜滑的夜晚,點一盞橘色的燈,掀開那泛黃的紙頁,享受那濃郁的墨香,你便會忘掉現實的自己,彷彿襲了單薄的長衫,飄然走進了歷史。你可看到了元謀人發出的第一縷火光?你可看到了半坡人播下的第一粒麥種?你可看到了倉頡造出的第一個字?你可看到了大禹治水時冒出的第一股洪流?走進《詩經》,你是否能夠聽到周朝居民的歌唱?走進《離騷》,你是否能夠感受到屈子投江時漣漪的盪漾?你會變為阿瞞的酒,聽著他輕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你會變為陶潛的菊,看著他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你會變為幼安的劍,望著他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賞鑑這些歷史的文字,讓我們日漸乾涸的靈魂得到滋潤。

  儘管世事紛擾,但在內心的最深處,我們仍會執著於那種紅袖添香的雅緻,那種青梅煮酒的風趣。掬一捧流動的時光,你便會跌落在這詩意的月夜。那是一個風骨灑逸的年代,那是一群潑墨舞劍的才子。

  我彷彿能看到阮籍在竹林深處談笑笙歌,轉眼間又在窮途之處放聲哭泣。而嵇康,用一生的操守和信仰撥動琴絃,留下一曲《廣陵散》後慷慨就刑,成就了紅塵之外的真風流。

  讀舊書,便是同先哲們進行精神的對話。你可以不求甚解,只把它當作閒暇之樂;你也可以惜時攻讀,用心體會它的微言大義;你還可以學以致用,事必躬親,用行動實踐真理。舊書,短短的幾行便可書寫一個朝代的興衰,薄薄的一冊承載了五千年的文明。一個民族的滄桑在這裡匯聚,一個人的性情在這裡得到昇華。閱讀舊書,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

舊書高考作文2

  提起音樂家的名字,沒有比貝多芬更響亮更莊嚴的了,湖北高考作文舊書。他是音樂的英雄,——不,是人類的英雄。所謂英雄,並不是個人事業的野心家,它是從人類生活的提高出發,必要時甘心交付出個人的生命。因此,貝多芬沒有一般的傷感的氣息,雖然痛苦始終糾纏著他的生命。他說:“大多數人為了一點好事便迴腸蕩氣,這可不是藝術家的天性。藝術家是火一樣的,他們不會哭泣——人得憑音樂從他的精神打出火來。”貝多芬的一生充滿痛苦和折磨,他創造了許多撼人心魄的音樂作品。他的成長的道路異常艱苦,他貧困、失戀、耳聾、孤獨,生活的波折沒有使他屈服,反而塑造了他堅強不屈,正直不阿,不向困難讓步、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他不畏權,不媚勢,心中惟以音樂為上帝,勤勉敬業,頑強奮鬥,為世界樂坊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音樂遺產。他的音樂作品熱情激昂,振奮人心,就向熊熊燃燒的烈火一樣,併發著炙熱的激情。貝多芬沒有一根媚骨,既使在貴族圈中,一發覺到別人在他的彈琴聲中繼續談話的時候,他也毫不猶豫的拍上鋼琴,憤然離席:“我才不高興對豬彈琴。”貝多芬生於1770年。他具有音樂的血統和天分。14歲時,他愛公立學校唸書,音樂教育則從4歲開始,8歲時已經拉一手好提琴。有人預言它是莫扎特第二。後來他(又)有轉入莫扎特門下。因為生活的不安,戀愛的失望,聽覺也開始煩攪他,在別人的眼中,貝多芬變成一個怪人。幸虧他的工作力是旺盛的。從無數的筆記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放棄對音樂執著的愛。1826年12月,貝多芬患肺炎,後轉水腫病。三個月的治療無力使他好轉。1827年3月2日,貝多芬就此告辭了人世。他下葬時有兩萬人(為他送行),有一位老太太說:“這裡埋葬的是音樂的主帥!”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裡,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裡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儘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

  短小臃腫,外表結實;臉寬大,褐色而悲壯,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人為之震懾,興奮或憤怒的時大張,奇妙的反應出它們的真正思想,目光往往是憂鬱的;鼻子寬大,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嘴巴細膩,下唇常傾向;他的微笑是憂鬱的,不愉快的,粗野的,為時很短;臉色變化無常,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常讓人驚訝……羅蘭基本上是透過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徵和表情來展示貝多芬的性格和內心。從寬廣的額角,狂野的頭髮,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結實的牙床,羅蘭細緻地雕刻著貝多芬特異的相貌。這些描寫與其說是追求著一種外部的真實,不如說是在著力再現內在的真實,再現貝多芬非凡的個性自我。在作了靜態而不失深刻的描寫後,羅蘭接著去表現貝多芬動態的面部神情,那不慣於歡笑的笑容,憂鬱的神色,突然間的變化,並把他與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相比,說明他的內心是極其的狂亂激動。透過這樣的`肖像描寫,一個強悍有力、躁動不寧、令人震驚的藝術家形象躍然紙上。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細緻真實地展示了貝多芬桀驁不馴的雄獅般的性格和與生活、命運抗爭的悲壯精神。

  “這時代史丹霍塞替他畫的肖像,把他當時的面目表現得相當的準確。這一幅像之於貝多芬以後的肖像,無異葛冷的拿破崙肖像之於別的拿破崙像,那張嚴峻的臉活現出波拿帕脫充滿著野心的火焰。貝多芬在畫上顯得很年青,似乎不到他的年紀,瘦削的,筆直的,高領使他頭頸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緊張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這是貝多芬年輕時的一幅肖像,此時的貝多芬尚未經受苦難的折磨,因此“僵直的頭頸”、“睥睨一切”的目光,都生動刻畫出貝多芬的高傲,表現了他的自信。

  “在曼勒替他畫的肖像上,我們也可看到一種浪漫諦克的風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貝多芬要博人歡心,並且知道已經博的人家歡心。猛獅在戀愛中:它的力抓藏起來了。但在他的眼睛深處,甚至在《第四交響樂》的幻夢與溫柔的情調之下,我們仍能感到那股可怕的任性的脾氣,突發的憤怒。”這一描寫表明,愛情的滋養似乎使貝多芬改變了曠野的氣質,在他的眼睛中有了一種深邃的和平,但是力量、任性的藝術家氣質並未隱退。

  “他獅子般的臉上,牙床緊咬著,刻畫著憤怒與苦惱的皺痕,但表現得最明顯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崙的意志:‘可惜我在戰爭裡不像在音樂中那麼內行!否則我將戰敗他!’”這是一個特定時期的肖像,他受著獨立戰爭的鼓動,對於民族的獨立,他有著堅定的意志,獅子般的臉,緊咬著的牙床,都能體現出來。

舊書高考作文3

  兩年前在上高二的我,由於保持頭的位置沒有動,而周圍的人都把頭縮了回去,導致我的頭比別人多伸出來了不少,被一槍擊中。我記得我離開的時候,座位上和床位上的東西我什麼都沒帶走,唯獨除了一本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這本書絕對是個傳說,看看每年《高考》大片的慘烈鏡頭,我十分相信它的銷量絕不亞於《哈利·波特》。

  我帶這本書回來,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語文課。以前的語文課我們基本是睡覺,然後玩玩手機,拿作文紙下下五子棋,逍遙自在。當然,如果還有人質疑我們怎麼上課的時候睡覺下棋玩手機,我只能說您和90後確實有著不可逾越的代溝。那時候,我很喜歡在紙上寫詩詞,這樣練字的時候也可以背背詩詞。有時候腦子裡有東西靈光一現,或者對人生愛情有什麼想法,我都把它記下來。這個時候語文書就派上用場了,因為書上是大片大片的空地。後來發現光寫詩也用不完,還在上面畫畫,最後下五子棋的作文紙用完了,直接在語文書上畫格子。久而久之,這書就成了一本百科全書,情棋書畫,樣樣俱全。

  其實我帶這本書回來,還因為這本書上有兩篇文章,魯迅先生的《燈下漫筆》和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我經常在想,語文教科書上怎麼會出現這兩篇文章。我奇怪為什麼語文書上會出現像龔自珍《己亥雜詩》這樣的詩作,會出現像龔自珍《病梅館記》這樣鼓吹個性解放的文章。而應試教育裡能出現魯迅的文章那就更是世間奇觀了。

  我一直都是這個觀點,魯迅先生被請出教科書,不是因為他的文章大家看不懂,而是有人害怕有一天他的文章大家都看懂了。魯迅去了,龔自珍還會遠嗎。但是再想想也可以理解,我們的考試裡,閱讀不允許有個性理解,作文不允許有奇思異想,而魯迅先生本人對一切都懷疑,呼喚覺醒。

  魯迅龔自珍一旦遠去,離開的人或許會越來越多,而教科書會不斷翻新,我的那本書永遠都只能是一本舊書了。而其他的書在高三同學們的狂歡下都已紛紛墜樓身亡,我把這本舊書帶回來,只是想可以保留一個希望,就像《機器人總動員》裡的那一株綠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