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600字(精選1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6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來臨之際,一絲絲哀愁總是纏繞人們的心頭,我當然也不例外。
這個清明節,我和表哥一起去祭拜了他的奶奶。我們懷著一種沉重的心情來到了墓園,這兒異常肅靜,只聽得一片悲痛的哭泣聲。祭拜的時候,我看見哥哥泣不成聲,心彷彿碎了一樣,也許他是回憶起了他小時候與奶奶在一起的那段快樂時光吧。天陰沉沉的,濛濛的細雨淅淅瀝瀝,如絲如縷地飄落下來,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使我對錶哥的奶奶沒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但心情也不由自主地難過起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還在世的親奶奶。她正一年又一年地老去,和我能夠在一起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我是她從小帶大的,與她的感情當然深之又深。現在,為何不趁她有生之年儘自己的一份孝心,來報答奶奶對自己的恩情呢?俗話說“子欲孝而親不在”,當你想要對你至親之人盡孝的時候,他們已經等不及了。這是一件多麼讓人遺憾的事情啊!所以說,要盡孝要報恩一定要趁早!
再過兩天,就是奶奶65歲的生日了,這何嘗不是一個表達對奶奶感激之情的好機會呢?我決定給奶奶一份特殊的禮物。我思量許久,最終決定給奶奶買一束康乃馨。因為奶奶特別愛浪漫,從小就喜歡鮮花,而且康乃馨散發出的淡淡清香正代表這奶奶默默無私地養育我,卻不求任何回報的高尚品質。果然不出所料,接到花後的奶奶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份禮物雖然不算貴重,可卻包含了我對奶奶濃厚的愛意與深深的敬意。
這個清明節,雖然我沒有感到特別的哀愁,但是我卻感到非常欣慰,因為我悟出了“子欲孝而親不在”的內涵,還親身踐行了它。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2
清明,纏綿的雨絲帶來的不是以往的浪漫,而是侵入骨髓的淒寒。
清明。清明,說出口總有種傷感湧上心頭。莫名地,心情變得很沉重。
先人的離世,往往是大家心中一段最為悲痛的回憶,深埋在記憶深處,不願提起、不願憶起。而清明,則將所有的哀思拉回到現實,就那樣平靜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於是,最初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回來了。逝者安息,生者,卻難以放下。
我相信,清明時節的雨,每一滴都是由大家的思念化成的。這種思念、如此痛,如此讓人心傷。於是當這雨滴落在大家身上時,才讓人心中升起難以名狀的感傷,才讓人的心情變得莫名的沉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時節,是個隨手就可以撿拾淚水的時節,亦是個哀傷蔓延的時節。轉身、低首、難言。誰將痛的滋味,連同思念一同葬了?
當真葬得了、忘得掉麼?
清明,我們都清楚的明白,逝去的,不會再重來。但那份思念則是不管怎樣也無法遺忘的。我們只是壓制著,努力不去想。
但是清明,卻將所有的一切釋放。於是,懷念啊、傷感啊、難忘啊什麼的,一下子全都回來了。一絲一毫都沒有減少,反而在心中越發清晰的展現出來。
這雨,下個不停,淚水也流個不停。不想再剋制了,哭便哭吧,終究,那是所有人都難以忘記的,那些曾經深愛著我們的人即便不在了,我們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否則怎麼對得起他們的愛和我們的紀念呢?
這雨,下得陰晦。但我們應該笑得明媚,不可以讓那些曾經深愛著我們的人,看見我們不快樂,不可以……
清明時節雨紛紛。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3
雨灑青山鳥啼聲,千家萬戶過清明。
墳前跪拜兒孫滿,素紙焚香祭祖靈。
靜夜裡陪伴我的,是一杯新沏的茶,思緒又在亂飛。今日清明,心裡溼漉漉的。這個時節是一個復甦的時節,自然萬物,如天上明月,山間清風,耳得之為聲,目遇之為色,大自然對於人,無論窮富貧賤,盡敞胸露懷。
這幾天,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人們頂風冒雨或溶入暖陽,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孤影,跚跚獨行去祭祖……特別是聽聞歙縣鄉下一車主趕回家祭祖,卻被塌方而發生意外而去,頓覺人是多麼脆弱啊。在這個時節,我們的心情多半被已故親朋好友所佔。所謂的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
父親走了整整三十年了。拔淨一片亂草,燒上一把紙錢,點上一柱香火,掛上一串紙錢,每年給父親上完墳,離開後,我都會遠遠地抬頭偶望: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先父容顏,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一切,彷彿還如昨天。
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天下事,人間情,活的時候做,生的時候悟吧。
在春天這個美好的季節,難道不是讓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留戀這美好的時光嗎?假如風和日暖,百花盛開,楊柳蔥翠,流鶯嬌啼的景象都不能讓世人覺得這是人間美景,那麼“人生看處幾清明?”
我們每每在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微笑著揚起生活的風帆,總是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其實,曾經真正擁有過,生命便不在遺憾;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4
今年的清明節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車多。清明節這一天,大家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把一個本來不大的小山城堵個水洩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處都堵車。。。。。掃墓、上墳,這是大家懷念故人、傳遞愛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但清明節好象超過春節的熱鬧程度,不得不讓人有點想法了。
清明節上墳時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上墳的人哭著臉的少,面帶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是說上墳的人心情是悲痛和沉重的。但現在上墳的人流中有大部分以上的人是面帶微笑的,這與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緊張與疲憊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剛剛失去親人沒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暫的,或許這就是現代人的觀念。畢竟“人死如燈滅”,生生死死的自然法則是不可抗拒的,大家已經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覺得這就是悲傷之地。在上墳祭祖掃墓的人流中,一群群一對對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他們或是微笑著打著招呼,或是微笑著邊走邊交談,全然沒有為地下之人悲傷的心情,他們更多的是互相問候著家常裡短、人情世故、過去未來……總之,愉悅的表情伴隨著掃墓人,全然沒有詩人杜牧描述“欲斷魂”的神色。
大家真的把祭祖掃墓看成了放鬆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樂,活著的人的確不需再為死去的人悲傷,而應該為死去的人高興,因為他們終於脫離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了!——不知這樣理解對嗎?不知道清明節去掃墓的大家都有何感想呢?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像是預言般,我印象中的每個清明節總是伴隨著斜風細雨。
清明萬物復甦,清潔而明淨,猶如畫師筆下的潑墨山水,總給人以醉情與山水的淋漓暢快。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作為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節有著悠長的歷史,始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曆史。原本,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後,由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又個祭拜先人的日子,可為何要在這天去祭拜呢?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於是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總有人來組織緬懷先祖為主題的活動,透過敬獻花圈,鞠躬,默哀等方式表達對先人的尊重和緬懷。從而喚起人們對這個節日的情感。
古代的清明節莊重而又繁瑣,除了祭祖,還有踏青,植樹,插柳,吃菁餅,放風箏等。《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縱是這樣莊重的節日,難免會有放鬆的時光,黃髮垂髫都拿著紙鳶,在祭祖之後的娛樂活動中,顯得更加生機勃勃。
而現在的清明節,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諸多繁文縟節已經被人們簡化,但對先祖的緬懷與祭奠,一直被人們保留著,中華兒女的心中一直留著對先輩們的孝意。有言:百善孝為先。這也正是中華的立足之本。
思緒隨著時間的長河逆流而上,彷彿置身於千年之前。遠處山頂有個白衣老者,臨風而立,我想他也在思念先人罷!否則,我又怎麼會依稀聽得: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這麼悲慼的絕唱。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6
自杜牧始,清明的雨就再沒停過。它淋過繁華開放的唐,淋過積貧積弱的宋,它淋過金戈鐵馬的元,淋過被世人誤解與踐踏的明,淋過初始進取最終卻自守的清。清明雨,淋溼多少離人心扉,淋透多少生人離魂!清明又至,且借這千古雨絲,祭過往英魂。
一祭介子推。正是因為介老先生的固執與堅持,才有了後世至今的清明時節。不先祭先生,不以安吾心。世人以忠以孝成全了您的身後,我今一祭還有一問,卻不知介老先生,主尋不至,忠何在?母在畔,卻遭焚身,孝何存?!祭以我思,我冀這清明雨淋卻這焚山之火,以求母親的安然。
二祭屈原。而今的汨羅江畔再也尋不到您躑躅的身影。當年的縱身一躍,您可尋到心靈的安寧?“世人皆醉兮惟我獨醒,舉世皆濁兮惟我獨清”,出身濁世而想獨清其身,終於“質本潔來還潔去”嗎?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還是文人的逃避?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我冀這清明雨絲淋醒眾生,淋清濁世,淋回屈子心魂。
三祭孔明。天才的你,風華絕世。金戈鐵馬中你淡定、從容。你是世認的智者,公推的忠臣。羽扇遙指,或許江山可定。可是大智的你,又怎可將這河山交與一不可教之孺子?!江山可是你的江山?人民可是你的人民?一切可拱手相讓否?即使鞠躬盡瘁,又值幾人添憐?我冀這清明雨絲,淋醒一時愚忠之魂。
四祭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子的恬淡與安然他,今安在否?您的南山安居,構築了一座中國文人崇尚的精神家園,而您是這家園的靈魂。當人生失意,走無可走之時,多少人躲進您修築的“世外桃源”。只是不知,那“世外桃源”可是安身立命之所?中國人的“隱”是否應與“忍”聯絡起來?“窮則獨善其身”,沒有勇者的前行,時世黑暗註定延續。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次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來,要到哪去?儘管我們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就這樣問父母,直到長大後還是無法清楚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也因為禁忌還因為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禪守就有了: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帶自己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了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和後輩有所懷想,再就是這一墳墓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
佇立在清明細雨中,深思於安放親人的墳墓前,讓純潔得只剩下親情與生命意識的哀思伴隨著清淚,淡淡地和著雨珠輕輕流淌。也許,它能清洗沉積太久的紅塵世俗的紛雜無奈,給自己一份清新和明白,給遠去的親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明的告慰,相信自己能活出清清爽爽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清清白白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親人在天之靈的懺悔中,我們民族的清明節就真正成為了人生的清醒站了!
清明細雨在飄灑,人生思緒在輕揚,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重溫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天問,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夢尋一段嬌花照水,楊柳臨風的美好境界……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清明時節時的景象,他說的可真不錯,清明時候人們臉上幾乎沒有笑容,只有滿臉的沉重。
傳統節日清明節家家都有個習慣,就是去墓地看望已逝的親人,帶上好吃的,冥幣,帶上家人的思念去看他們,為的只是心靈上的滿足。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一大早,我和我的家人們就早早的起床,準備好一切,去祭奠天國的爺爺,我好久沒見到他了,心裡難免有些激動,於是,我們便出發了,一路上,雨不停的下,周圍寂靜一片,依稀見得遠處有幾家的燈光,大街上空無一人,即使有幾聲鳥鳴,也打不破這長久的寂靜。我知道,人們現在的心情。
一路上的坑坑窪窪,一路上的綿綿細雨,一路上的人們,伴隨著我們進入人山人海的墓區,此時人們不再是歡樂,而是沉重,見到了摯愛的親人,又有誰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又有誰能無動於衷。
整個墓區,哭聲不斷,炮聲不斷……
我隨著大人們走到爺爺的墓穴,看見了那張飽經風霜的臉,雖然是在照片上,但我依然感受到他的苦。看見了久違的爺爺,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情感,眼淚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望著那張永遠刻在墓碑上的照片,那疼愛我的爺爺,你孤獨嗎,你想我們嗎,即使你永遠也不能和我說話,但我知道你想我們,即使你在陰間有很多朋友,但他們比不上我們呀!爺爺,我想你,我想你,我想要你回來,即使那不可能,即使那樣的要求很不服實際,但是,您的孫女想看您一眼哪,您能記住我嗎?
雨還在下著,哭聲還在繼續,我擦乾眼淚,我不哭,我知道您是不想讓我哭的,我要做個勇敢的孩子!我聽話,做個勇敢的孩子!
雨下個不停,人們的思念也永不停息!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9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人們忙於或植樹造林,美化家園;或浸種耕田,育秧培苗;或換季生產,重塑商機。
清明節前後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近年來,南京人掃墓似乎提前了行動,不到清明日,掃墓之人已爭先恐後,絡繹不絕,擁擠不堪,馬路上也經常會堵車,無端浪費了光陰。在我看來,掃墓是人之常情,在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去祭祀已故的長輩,清掃一下墳地,寄託對親人的思念未嘗不可。
但是,許多人掃墓不免落入俗套。焚香、點燭、燒紙、上供,弄得墓地一片狼藉,不僅汙染了環境,妨礙了別人的生活;又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應該設法予以避免(據報紙報道,每年都因掃墓而引發多起火災)。從文明的角度而言,清掃一下墓地,整理一下環境,獻一束鮮花,足可以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崇敬。
人雖逝去,但親人之間的感情,是難以忘懷的。活著的人去給逝去的長輩掃墓,則是一種禮儀,故掃墓也是表達一種情感。縱觀歷史,許多三代以上的祖墳,除了軒轅、炎帝、大禹和部分名人之外,很少有人問津。外戚之墳,更不必說了。可見掃墓這種關係,大致上只能維持三代到四代,其遠代祖宗,就無人顧問了。其墳也成了荒山野墓。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一種責任。但這種行動重在讓他們在有生之年享受天倫之樂,感受親情的溫暖,度過舒心的晚年。如果生前不孝,讓父母操心、憂心,找各種事由,責難父母,而在其死後,又建墓,又祭掃,逝者如何感覺到!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
感悟清明小學生作文10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又是一年清明到,我和家人一起回老家給外婆掃墓。
外婆是前幾年因病逝去的,我們一家人悲痛欲絕。葉落歸根,外婆去世後,被安葬在老家鄰近長江的一座偏僻而美麗的山上。
出發之前,外公和媽媽便準備好供品,香燭,紙錢,鞭炮等。來到外婆的墳前,一年沒來,墳前長滿了野草。我們一起把野草拔掉,外公張羅著佈置供品擺放,把香燭點燃後分別插在墳前,我和媽媽一起燒紙錢,爸爸則拆開鞭炮放在墳邊地上擺好。外公對著墳喊著外婆的名字:“我帶著孩子們來看你了,你要保佑他們工作順利,保佑孫子身體健康,考試考百分。”一陣沉默,“哎,你走得太早了,還沒享到福喲……”外公說著說著,聲音哽咽起來。爸爸媽媽連忙安慰外公,領著我一起給外婆叩頭祭拜。墓碑上的照片已經有些褪色,但外婆的音容笑貌卻彷彿仍在眼前。我喃喃道:“外婆,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來看你的!”
等我們拜完後,爸爸點燃鞭炮,媽媽捂著我的耳朵把我抱在懷裡,鞭炮燃燒的炮灰隨風飄起,盤旋在空中許久,許久,彷彿是外婆在向我們招手。突然,我鼻子一酸,撲進媽媽懷裡,“我想外婆了。”媽媽撫摸著我的頭說“外婆雖然不在了,但是外婆希望我們都健康幸福。”我懂事地點點頭。
走在回家的路上,聽外公和媽媽講著外婆的故事,我不知不覺握住媽媽的手,感受那無盡的溫暖。死者已矣,生者長存,學會緬懷,學會珍惜,把握好每一天,好好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我想,這就是清明節給我的最大感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