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必備】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通用24篇)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必備】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通用24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春節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就開始了,從除塵、祭灶、請菩薩……各種充滿年味的活動就有條不紊地進行起來了。

  春節的序幕從撣塵開始了。放假的我早早的起了床,拿著雞毛撣子這裡掃掃,那裡撣撣,做媽媽的小幫手。可是為什麼要除塵呢?在網上一查,才知道這跟灶王爺有關。灶王爺會把每戶人家做過的好事壞事都記下來,因為事情太多了,灶王爺靠記憶是記不全的,因此它把這些事情記在哪裡呢?傳說是記在這些灰塵上面的。也就是說你這戶人家如果灰塵越多,灶王爺記的事情就越多。各家為了讓灶王爺把這些事情忘掉,所以也就形成了除塵,好讓灶王爺沒什麼事情可向玉皇大帝彙報。

  臘月二十三,就得祭灶神了。外婆早已把準備好的祭灶果給了我,我也是十分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在祭灶神結束後,我就可以吃上甜甜膩膩的祭灶果了。然後要上年貨市場購買年貨等一些過年用的物品,差不多就是春節的“彩排”,寧波地區俗稱“小年”。

  這一天過後,春節就來的特別快。伴著“年”味漸漸濃起來。炮仗聲漸漸多起來,三十年夜在一轉眼之間來臨了。三十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候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夜,爸爸、奶奶等親朋好友都會在飯店吃完年夜飯後,給我包上紅包,讓我晚上壓在枕頭底下,過一個平平安安的年。據說,壓歲錢能夠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我們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過一歲。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

  每年春節都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給壓歲錢……

  而每年最難忘的春節習俗應該就是掃塵了,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每家每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這次,我和老爸“光榮”地領到了擦玻璃的任務。我們家住在4樓,我一站上窗臺,立刻嚇得渾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萬丈深淵”的景象。但事情總是要乾的,我連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來擦“風險極大”的外面,而我,則擦我力所能及的裡面。

  開始擦了,我先用沾過洗潔精的抹布擦窗戶的內側,但由於一年沒擦了,窗戶的邊邊角角已經積了一層灰塵,我先用手指尖套著抹布,從窗戶的四周邊緣用力地摳了一圈,緊接著,我把那塊布洗乾淨,再沾上一點洗潔精,開始對窗戶“發起進攻”。

  我用那塊溼布輕輕地擦著窗戶,等到窗子上有了一點洗潔精痕跡時,我拿來一塊乾淨的乾布,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地擦拭著窗戶上的汙點,但是,一塊又一塊的汙點向我“俯首稱臣”了,唯獨這幾塊汙垢還是在窗戶上,做起了“山大王”,彷彿在對我說:“哼!就你這個小孩,還想來拿下我,沒門!”

  我不服氣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乾布用力地擦,但這麼幾塊頑固的汙點就是不下來,我急壞了,這時,爸爸走了過來,對我說:“不要這麼費力,這時,爸爸窗戶上抹了一些洗潔精水,再用指甲輕輕一刮,那些頑固的汙垢個個“舉手投降”了。

  後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戶又幹淨得類似新的一樣。這時,媽媽在屋子裡的衛生也打掃完了,舊的也“辭”完了。望著煥然一新的房子,我彷彿看到了明年,我們每個人的運勢都寫著“勝利”。

  春節習俗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春節重要性的標誌,讓我們的春節過得更加有趣,讓我們一起傳承這些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3

  你們知道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從前有隻叫“年”的怪獸,它特別兇猛,它的舌頭可以伸到肥肥胖胖的肚皮上,它的牙齒可以碰到下巴。“年”等到除夕的時候就會出來吃人,可是這次它來到人間,“年”發現氣氛不對,一看,家家戶戶貼上了春聯,掛上了燈籠。突然,一位老伯伯家的門打開了,裡面有個人穿著紅色的衣裳指著“年”哈哈大笑,“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就飛快地溜走了。

  就這樣,家家戶戶過年時掛上了燈籠,貼了春聯,放了鞭炮,成了一種習俗。

  除了貼春聯、放鞭炮,還有剪窗花。我的妹妹都是剪小白兔、小花貓、小豬皮皮……這些東西,而我卻不是,我要剪的是媽媽親手教給我的一手藝:首先要摺好成一個扇形,扁扁的扇形;第二步,在剪好的扇形上畫各種各樣的圖形;第三步,沿著我畫的圖形剪下來;第四步,作品完成了,這就是剪紙的步驟。

  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年夜飯,當我從房間裡走出來,總會聞到一股香噴噴的味道,那就是黃瓜魚的味道,可香了!全部的飯和菜都齊了,我就開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魚肉來。我還發現,家裡牆上多了一幅畫,一個小男孩坐在一片茶葉上,旁邊有著朵朵蓮花,男孩手裡抱著一條大鯉魚,媽媽問我:“你知道為什麼要貼這幅畫嗎?”我說:“媽媽,我不知道。”“那好,媽媽來和你講講,首先,是“年年有餘”,餘同魚諧音,所以我們過年的時候要吃魚,你是不是看到門上有掛蝙蝠?”“是的。”我回答。“因為蝠同福諧音。所以門上可掛蝙蝠,要是掛一百個蝙蝠,就說明是百福,長命百歲的。還有把福倒過來,寓意福到了,說明幸福的時光到來了。”

  再說說我的壓歲錢,每年我都會收到很多壓歲錢,比如媽媽給我的,乾媽給我的,姥姥給我的……現在我的壓歲錢都快超過三千了呢!

  我喜歡春節!因為可以放鞭炮,掛蝙蝠,還有壓歲錢……真想每天都是春節,錢拿多多的,我愛春節。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春節有許多習俗,如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拜年、放鞭炮、祭祖等,或許你喜歡的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放鞭炮的刺激感,又或許是“舉杯互送屠蘇酒”的飯菜可口的滿足感,而我喜歡的則是“總把新桃換舊符”貼春聯的儀式感。

  貼新聯的寓意是迎祥納福,辟邪除災,同時也寄託著家家戶戶的美好願望。小時候看著爸爸把舊聯撕下,貼上新聯,十分留戀,也十分歡喜。惜在一年已逝,喜在一歲又到。便是伴隨著這一張又一張的春聯,一年又一年的長,直至長大,我也會貼春聯。

  大人常說撕舊聯不得遲疑,不得留戀,免得被舊日的邪氣抓住,無法在新的一年創新改變。我看著那副已佈滿灰塵的舊聯,將手輕輕放在上邊,抓住聯邊,想奮力一撕卻又怕將其撕破,毀了過往,可過去的時光卻那麼脆弱,只有零散的碎片躲在記憶中。“過往如此輕脆,何不氣派的展開新的一年!”我這樣想著,便撕下了舊聯,展開那嶄新的春聯,慢慢地貼上,看著新聯一點一點的粘在牆上,我不禁十分高興,因為我便能隨著這新聯長高一點,聰明一點,吃多一點,幫父母多分擔多一些家務活,但同時父母的白髮又會多一點,壽命又會短一點,身體又會衰老一點,真希望父母也能多幸福一點……

  貼春聯,是漢族人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與對未來的鼓勵,同時也讓我懂得了要放下過去,不要留戀以前,做好現在的每一件事,迎接美好的未來!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5

  過年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過年都過的一樣嗎?過年的習俗有什麼?過年的年菜只有那幾樣嗎/過年的春、福為什麼要倒著貼呢?

  一年一度的過年,讓各位小朋友歡心喜悅的過年,今年我過年幫忙掃地、多做一些家是和大掃除,我還到一些廟裡拜拜,例如:到南面竹山的南宮遊玩和求金,更好玩的地方是溪頭,我到溪頭時就趕緊去爬山,爬到一段時間後我們就下山了。

  過年的意思是在農曆除夕時,把一年的壞運都帶走,迎接好的一年;每個人的過年應該都不一樣吧!像我的過年就過的很快樂,除了有功課的壓力,其他一切都很順利,不過姐姐就不太順利了,有功課的壓力,還要去補習,真是可悲;我知道的習俗有很多,例如:發紅包、放鞭炮……,令我最深刻的是放鞭炮,年菜:年年有“魚”、發“糕”……至於春、福到著貼的原因就是春到、福到的原因了。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在我的家鄉湖南,過年有著許多風俗習慣,與北方有著些許不同。

  在我們這裡,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小吃—糰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餃子。這是一道用麵粉製成的美食,麵糰中夾雜著胡蘿蔔丁、幹豆腐、豬肉等,包好之後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噴噴、熱騰騰地一籠團長就出爐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饞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讓人讚不絕口,唇齒留香。糰子不僅可以蒸著吃,還可以煎著吃。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熱鬧。家家都在準備年貨,而小孩子們也在為過年做準備,買爆竹,買小玩意兒。

  過了小年,人們更忙碌了,家家戶戶進行大掃除,給家中的大小物品“洗個澡”,將家裡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戶戶貼對聯、貼年畫,準備年夜飯。到了晚上,鞭炮聲絡繹不絕,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家人圍著在一起邊看著聯歡晚會邊吃著年夜飯,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歲的,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寄託著“歲歲平安”的美好祝福。

  初一這一天很講究。早上一般都煮麵條吃,寓意著長長久久。在這一天人們通常都閉門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節的假期也就基本上從初一至初六,過了初六,人們就陸陸續續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節,放花燈、猜燈謎在這裡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湯圓吃而已,所以相對於北方的元宵節,就不那麼熱鬧了。湯圓有各種各樣的,有芝麻餡兒、花生餡兒、奶黃餡兒……如玉盤珍珠,惹人喜愛。

  過了十五,年就算過完了,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夥兒又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7

  “爆竹聲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的氣氛就是如此,今天就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惠來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差不多在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此時家家都忙著大掃除,打掃去這一年的灰塵,寓意著“辭舊迎新”大掃除完後,家家戶戶都去置購年貨,預備過年的東西。在除夕前,在外的遊子都準備回家,馬路上也因此車水馬龍,街道人山人海。大街小巷都是洋溢著熱鬧的氣氛。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趕忙做起了年菜,貼上了紅紅的對聯,穿上了漂亮的新衣,處處是一片永珍更新的情景。年菜做好後,家家都去自家的祖祠祭拜祖先,而小孩子們則與同伴在空曠的地方放鞭炮,噼裡啪啦,與這濃厚的過節氣氛融在一起,到處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情景。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飯,聽著窗外噼啪作響的鞭炮,看著窗外絢麗多彩的煙花,歡聲笑語,在屋子傳開,呈現出一幅團圓溫馨的情景。吃完年夜飯。開啟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正月初一,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可以收到父母給予的壓歲錢。而在這一天,人們也要走街串巷,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也得給親戚家朋友家小孩紅包。這一天,大街上人來人往,各家商店都掛上了象徵性的“紅色”,到處是一片喜慶的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節,店鋪都掛出各式各樣的燈籠,在各各的彩旗的點綴下,更加絢麗多彩,人們在這一天都是要吃元宵,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的。晚上的時候,大家走出家門,走到那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可以去店鋪裡猜燈謎,各種各樣的燈謎讓人冥思苦想,在得出結果的一剎那的樂趣,也使人頗有成就感。

  元宵過後,春節就算真正結束了,大家也投入到新的工作,新的生活。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8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而這個傳統節日——春節後面也隱藏著許多傳說呢,你們想知道嗎?那就隨我去看看吧!

  過年的時候,人們都亮起燈、放鞭炮、貼春聯,你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嗎?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每年除夕都會到人們家裡偷吃糧食,還傷人命。但是“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響聲,三怕火花,所以每年除夕人們就貼紅春聯、放鞭炮、亮起燈來嚇跑“年”,這個習俗就這樣慢慢傳開了,現在,每年除夕夜裡人們都會這樣嚇跑“年”。

  而每年春節,大人們都會給小孩子壓歲錢,這個習俗也有一個傳說呢!我們要了解壓歲錢,先要從一個叫“祟”的小鬼身上說起,傳說,有一個叫“祟”的小鬼也在除夕晚上出現,它只要摸一下小孩的額頭,那個小孩就會發高燒。有一戶人家知道了,很害怕。他們突然聽到有人在敲門,就開啟門一看,可是沒有人,地上只有一塊錢,他們就把錢放在孩子床頭,晚上,“祟”真的來了,這時一塊錢發出了一道金光,“祟”被嚇跑了。由於“祟”和“歲”是諧音,所以壓歲錢代表趕跑“祟”的意思。

  還有過年的時候,我們常貼倒“福”,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要求每年春節每家每戶都貼上“福”字。到了大年三十,朱元璋發現有一家因為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十分生氣,決定殺了這家人。旁邊的大臣連忙說:“皇上,福到了!”?朱元璋聽了,轉怒為喜。從此以後,每家都貼倒“福”,這樣的傳統就延續下來了。

  春節還有貼窗花、打年糕等習俗都十分有趣呢!我喜歡過年。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9

  王安石在《元日》中說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寫的就是春節。

  一說到春節,我就想到了貼春聯、貼福字、放鞭炮、掛燈籠和吃年夜飯以及發壓歲錢。

  對於春節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這些習俗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它經常在除夕夜上岸吃人。有一年,村裡來了一個老頭,他說他能防“年”獸。人們不信,全部都跑到了山上。到了除夕夜,“年”獸上來搞破壞,看到一家門口貼著春聯,掛著燈籠。當它靠近那一家時,院子裡響起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年”獸直接被嚇得跑到海里。第二天,人們見村子安然無恙,就學了起來。從那以後人們就都在除夕夜掛燈籠、貼春聯和放鞭炮。

  除夕前,家裡的老一輩都會在院子的大門上貼門神。因為老一輩的人們相信,在門神的守衛下,能夠家和萬事興。

  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團坐成一圈,吃豐盛的年夜飯和美味的餃子。吃年夜飯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餃子預示包住福氣、喜氣,在新的一年交上好運。有些人家還會在餃子裡包上不同的餡,芹菜餡代表著“情深似海”,肉餡代表著“團團圓圓”。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我都會吃許許多多的好吃的。

  人們吃年夜飯後還會守歲。要熬到春節早晨,因為守歲代表著人們對舊年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盼望。傳說人們守歲是為了防一個叫“祟”的妖精,那個妖怪摸過的孩子都會發燒。直到有個姓管的人家,他們把銅錢放在自己孩子的床邊,“祟”就不敢來了。從此以後,過年人們都養成給孩子們壓歲錢的習俗。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的一些習俗。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大年初一,我終於迎來了夢寐以求的“踩堂”活動。什麼是“踩堂”呢?告訴你吧,“踩堂”可是我媽媽家鄉(廣西)的一個最有趣的習俗。

  這一天,侗家姑娘和苗家姑娘都會穿上漂亮的苗衣,戴上亮閃閃的銀飾來到現場。宴會開始後,老人們開始吹蘆笙,“馬搞”們也出來了,我和幾個姑娘圍著老人們盡情地跳舞,我們跳累了,就坐在旁邊的石椅上休息。

  這時從一個角落裡傳來一陣叫聲,原來“馬搞”們捉住了一名男子,一起把這名男子扔進了泥巴里,直到把他抹得烏七抹黑為止。

  老人們停止了吹蘆笙,只見從吊角樓上扔下錢和糖,我使勁往人群中擠去,搶到了好多糖。“馬搞”把錢拿在手上一上一下地晃著,我好不容易也搶到了一些,可惜全是一塊的。我心想:村幹部可真小氣。

  當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我看了看四周,怎麼沒有表弟的影子呀!我差點忘了,表弟還在家裡睡覺呢!哎!他這個小懶蟲,都忘了一年一度的“踩堂”了。我急忙回家去叫,原來表弟早去當“馬搞”了。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1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暑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革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阿衡見此,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窮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萬分懼怕萬年因建立曆法而得寵,國君會怪罪自己提出祭把天神的主意。於是,他陰謀策劃,派了一個刺客去除掉萬年。刺客攀上日月閣,見萬年正在閣上觀察星斗,便張弓搭箭,準備射死他。誰知,刺客被衛士發現,被當場緝拿。祖乙得知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的。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歲時之事,先要由歲首說起;而歲首之事,則先應由歲前說起。

  在我國大江南北的城鎮鄉村,一般臘月過一半,就開始有年終的氣息了,人們開始籌辦“迎春”的年貨。各地年前的市場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年貨店攤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滿目,有打上紅戳的“年糕”,還有年畫春聯、煙花香燭等喜慶用品。年前的市場是一年中最為豐富齊全的,男女老少都爭相購買一些稱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們,每當買到鞭炮後,往往等不到過年,便開始零散著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將至的氣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終的民謠: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雞;

  二十八,白麵發;

  二十九,滿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來熱一熱。

  歌詞描繪了人們在年終的忙碌情形。內容與此相似的民謠,在中國各地方普遍流行。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2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23或24,它是慶祝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23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24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每家每戶黎明升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先民驅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就是一掃而光陳舊的東西,這既指庭院裡的陳年老垢,也指舊歲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了控制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彙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今年公曆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為中心。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素素淨淨,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裡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著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著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為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節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義的春節的正節,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五天中充分表現出來。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來介紹。看看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個什麼樣子,有什麼沿革和掌故。

  飲食習慣

  春節的飲食卻實很有講究,北方民諺有“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之說。餃子是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吃餃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餃子,但這三天吃餃子的講法就大不一樣了。除夕吃的餃子必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淨淨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餃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餘之意;初五吃餃子則一定要做成“花邊形”,俗稱“捏小人嘴”,目的是為了防止來年小人撥弄是非,圖個吉利。

  春節的另一種傳統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兩種,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多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鹹皆有,由於年與粘諧音,高與糕諧音,故吃粘糕即包含著年年高,即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變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傳統上,春節的居室佈置要四貼,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

  貼春聯

  起源於民間為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後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於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新春"

  貼年畫

  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群眾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為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鍾馗衛福"等。我國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貼福字

  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貼窗花

  窗花來佈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牆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餘"。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春節的團拜活動

  按傳統習慣春節的團拜有一定時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鄰居或自家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攜帶夫婿回孃家拜年,初三則是姑表親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對於那些不在本地或難於見面的親朋故舊,還可以寄送賀年片,此俗起於漢代,至清康熙年間定製,稱"年貼,年片",上寫節日祝詞,寄送親朋,以增進友誼。親朋之間相互走動時,長靠對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還要給壓歲錢,通常壓歲錢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3

  “我吃到硬幣了!”隨著一聲清脆的金屬落在桌子上發出的聲響,我忍不住大喊出這一聲。細細觀察這枚硬幣,雖然只是區區一角錢,但在我的眼裡卻是何等的重要,彷彿它的周圍圍繞著一層金色的光圈一般……

  每個春節家家都有一個習俗,便是在大年初一全家要圍坐一起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而我們家在包餃子時會放上幾枚硬幣,誰要是吃上硬幣,就意味著在新的一年會好運滿滿。可是,依我往年的“戰績”來看,要麼就是吃不到,要不就是包餃子的奶奶給我夾到的,而今年,我準備與硬幣大戰一場,因為我有個期盼,希望在今年的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績。

  大年初一中午,桌子上擺滿了美味佳餚,大家圍坐在桌旁有說有笑,而我卻沒有加入其中,簡單地吃了幾口冷盤,時不時向廚房望去,期待著包著硬幣的餃子。終於,一股熱氣由遠及近,隨著一聲:“餃子來了”!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擺在了我的面前,看著一個個像金元寶的餃子,白色的麵皮又薄又滑,好像一眼便能看到裡面是什麼餡。我再也忍不住美食的誘惑,小心翼翼地夾起一個,遞到嘴邊,一口下去滿口留香,這一口既能體會到年味,又能體會到濃濃的親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我還不忘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吃到有硬幣的餃子,要抓到屬於我的好運氣。

  此時的我食慾大振,謝絕嬸嬸姑姑們紛紛夾給我各種形狀的餃子,心想今年一定要靠自己吃到有硬幣的餃子。我仔細的分析每個餃子的形狀,既然有硬幣,應該是肚子圓鼓鼓的餃子,所以嘗試著每一個胖胖的餃子,不知吃了多少餃子,依然見不到硬幣,而此時我的肚子卻成了圓鼓鼓的了,吃餃子的速度越來越慢,就在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看到一個不是很飽滿的餃子,心想最後一個了,再吃也吃不下去了,張嘴咬下去,感覺什麼東西硌著牙了,我如觸電一般看著咬開的餃子,一枚“可愛”的硬幣隱藏在這花花綠綠的餃子餡中。看來,有時候換個思維,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其實這個習俗是讓大家體會到尋找硬幣的樂趣,大人們幫著孩子出謀劃策,看著吃到硬幣的孩子們興高采烈,一家人其樂融融,而這一小枚硬幣圈住了一家人的幸福團圓。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4

  春節,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我們東北,關於春節的講究就不少。

  每年過年我家都熱熱鬧鬧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幫助爸爸媽媽和姐姐貼對聯,掛福字。掛福字也有講究,福字要倒了掛,這樣就表示“福到了”。媽媽每當過年時都為我們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豐盛。每年媽媽都會做魚,因為魚可以表示“年年有餘”,飯桌子上不僅要有魚還要有豬蹄,豬蹄表示“有抓頭”。

  吃飯的時間到了,在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怪獸”來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燈要一直點著,這樣可以表示來年前程光明無阻。到了晚上要包餃子,在包的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來年一切事都會順順利利的。到了半夜12點每家每戶都要放鞭炮,因為12點後為新年,放鞭炮是喜慶新年,這個時間放鞭炮表示永珍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著辭舊迎新之意。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俗。

  我的家鄉在湖南,那裡過年的習俗很有趣。在臘月二十九(除夕夜),我們一家大小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我們的團圓飯可講究了:我們吃飯一定要有三大樣:魚、雞、肉。魚一定要蒸著吃,在魚上還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這樣象徵著財源滾滾來、年年有餘的好兆頭。雞一定是公雞。肉是臘肉,我們的臘肉不像四川那裡蒸著吃,而是用豆角炒著吃,這樣吃特別美味,特別有嚼頭。吃完飯後,我們就要進行守歲,一家人圍在一起,其樂融融,說說這一年經歷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們像爸爸媽媽請安(拜年)說些吉利的話,這樣可以獲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這樣象徵著大吉大利。然後我們會出門向別人拜年,別人會放鞭炮來迎接我們,這樣表示湖南人們的熱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們過春節是不是不跟你們一樣呢?你們想來我們湖南過春節嗎?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貼春聯的習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章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放鞭炮,掃塵,年畫,拜年等。

  在春節裡貼春聯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趕走邪靈,把我們帶向美好的明天。

  人們都知道,春節要放鞭炮,貼對聯。你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讓我來告訴你吧。傳說中有一個怪獸——年,常常在大年初一來騷擾人們過春節,於是,村裡的人們就會到深山去躲避那個怪獸——年。

  第二個春節到了,人們都跑往深山去躲避年。正在這個時候,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擋住了跑往深山的人們,說道:“大家不要慌!我知道怎麼擋住年。”人們不相信,更加快速地跳往深山。

  到了晚上,年來了。老爺爺從房間裡拿出一串鞭炮,在身上披了一塊紅布,就跑出了房間。

  到了房門口,鞭炮霹靂啪啦地響,紅布在風中飄動,年頓時不敢往前走了,轉頭就跑。人們歡呼著跑下山,稱讚老爺爺很聰明。

  哦!原來年怕聲音和紅色。所以,人們過年都要放鞭炮,貼對聯。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裡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新增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6

  “紅”寓意著紅紅火火,“鯉魚”有寓意著年年有餘。

  在我的家鄉里,放鯉魚早已成為開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在這時,只要家裡有個5,6歲的小孩,全家子都會出動。陪著孩子一起放生鯉魚,祝福他年年紅。

  小的時候,我記得我放生過好幾條紅鯉魚。最記憶猶新的,是那一次:

  那次,全家都陪我出來,就連天天忙於工作的外公也陪我。從家開始,開車開了半小時,走路又走了半小時。當時有多少人我不記得了,好像開了足足兩輛車。車上擠得很,除我之外,還我的表姐表妹。車裡既然擠,自然就很鬧騰。

  到了地點四周都是山,中間有一條小河,彎彎曲曲。離地三米高,看起來挺深。小孩子性子急,還沒等車停穩。車上就已經開始大呼小叫了。下車後,一股清爽的空氣迎面撲來,我貪婪的享受著清爽的空氣。“真舒服!”“比城市裡的空氣好多了!”人們說到。孩子們都開始打鬧起來,而大人們則在收拾東西。只見外婆用她那粗糙的手伸進車子的後備箱,從裡面搬出了一個紅色的桶。吃力的行我們這裡走來。

  我們的注意力都被這個桶所吸引了。走近一瞧,裡面乘著半桶水。水裡時不時濺起水花,仔細一瞧,裡面有著三四條紅鯉魚,活蹦亂跳的。“讓我摸摸”表妹說,手伸進桶裡。“拿回去!別髒了財氣!”大人們呵斥著。

  到了河邊,大人們看了看時間,跟我們說:“到時候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歲萬歲萬萬歲’”我拿起一條魚,滑滑的,一不注意就會飛出手去。“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歲萬歲萬萬歲”我喊到,扔了下去。表妹就不行了,魚直接從手中掙脫出去,跳進了水中。外婆見她沒說話,對著河裡喊到:“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萬歲萬歲萬萬歲!”還不忘責怪表妹,“你怎麼不喊啊?!”

  不知鯉魚還在不在……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一個令千家萬戶團圓的好日子——春節,它,是這一年之中最讓人們快樂的'日子。

  傳說,大年初一時,山中有一隻名為“年”的怪獸,在這一天,會從山上下來吃牲畜和人。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在家裡用竹子烤火,竹子爆裂,發出了巨響,驚動了“年”,隨即,人們便用這種方式嚇跑了年。後來這放鞭炮便成了每年過年的傳統習俗之一。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吃完團圓飯後,便把爆竹高掛,大街小巷,燈火通明,響起了“噼噼啪啪”的聲音,人們不僅在這天放鞭炮,在過後的十五天裡,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這聲音呢!

  過年,不僅有“放鞭炮”的習俗,還有包餃子的習俗。各地包的餃子都是形態各異,記得,我也在除夕夜包過餃子。那天晚上,閒來無趣,便拿起媽媽剛擀好的餃子皮,開心的包了起來,因為這技術還是不夠嫻熟,所以包的像一隻“小老鼠”。我還在這個餃子裡放了一個棗,希望這年鼠年,自己可以過的甜甜美美。

  餃子在除夕夜就已經包好了,可卻要等到大年初一再吃。但在那一天,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裡也是美滋滋的。

  歡樂無比的春節一過,人們便要以新的面貌迎接這一年了。

  春節,是晚霞,是歲末的一道風景;春節,是朝霞,預示著紅紅火火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8

  春節是我國的辟邪除惡的傳統節日,接下來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過年了,家家戶戶張貼大紅春聯,看著這麼熱鬧,我也忍不住叫哥哥和我一起貼。首先,我們拿著春聯,然後把春聯按上牆,我再按住一個角,右手拿著哥哥剛撕下來的透明膠布,再把膠布慢慢的把角落一個一個貼好,哥哥在一旁指揮,最後就完成了。我們一起欣賞著勞動成果,滿意的讀著春聯上的吉祥話,看著這紅紅的春聯,我心想:來年我家一定會紅紅火火的,雖然很累,但累並快樂著。

  貼春聯太累,回家時,我猛地坐在沙發上,當我正要閉眼時,一股香味圍在了我的身邊,原來是要吃年夜飯了。我快速的把碗遞到嘴邊,連忙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真香啊!這是年的味道,媽媽的味道。吃完後我們就去放炮竹,哇!那炮竹就像賦予大地生機的餘光。回到家以後,爸爸說:“我要發紅包了,來晚了就沒了哦!”我飛速的跑了過去,爸爸拿著紅包向前走過來,把紅包一個一個的遞給我們。看著大大的紅包,我心裡美滋滋的,臉上樂開了花。到了家,我們看著春晚,吃著夜宵,真是太讓人安心了。

  到了睡覺時間,我一邊躺在溫暖的小床上,一邊輕輕地自言自語:吃完飯看著這美麗的煙花,真好啊!春節的這個日子,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開開心心的,要永遠永遠幸福安康。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19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間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嵋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春節的習俗多著呢!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你猜猜這首詩寫的哪個節日?對,就是春節。春節遊很多很多習俗,如:倒貼“福”字、給壓歲錢、貼年畫、請門神……給壓歲錢和倒貼“福”字是我最感興趣的。

  給壓歲錢的習俗源於一個神話傳說。傳說有一個叫“祟”的怪物,他的身子是黑黑的,只有爪子是白的,頭上長了一對尖尖的角,看起來好可怕的樣子。

  “祟”在除夕的那一天,他就會出現。一到除夕夜裡,他就會用白白的爪子摸熟睡小孩的頭。第二天,那個被“祟”摸到的小孩就會發燒,第三天就會死去。有一戶人家的老婆婆為了不讓“祟”摸孩子的頭,就給了小孩幾個銅錢玩。小孩很高興,一直在那裡玩啊玩,玩啊玩。不料,小孩玩著玩著睡著了。“祟”看到時機已到,就準備過去摸那個小孩的頭。突然,那幾個銅錢閃閃發光,把“祟”給嚇跑了。這件事情傳了出去,大家就給小孩子發壓“祟”錢,習俗就這樣來了。

  倒“福”的故事也很有趣。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那時,朱元璋要求每家每戶都貼上春聯和“福”字。可是有一家的老爺爺不識字,把“福”字給貼倒了。朱元璋大怒,要求士兵們把這個老爺爺拉去砍頭。一位大臣看這個老爺爺可憐,就說:“您不該罰他,應該賞他。他多有心意啊!福‘倒’,福‘到,’多好啊!”朱元璋大喜,把這個老人好好獎勵了一番。這是“到”福的由來。

  我講的這兩個春節習俗有趣吧?其實,中華民族還有很多傳統文化習俗,等待我們去發掘它們的秘密。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1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通常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有紅包。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讓我介紹一下我們這裡的春節習俗。

  在第一個月的第一天早上,我媽媽會煮熱湯圓。然後,我們將和爸爸一起搬一張桌子,在桌子上放8個碗和8雙筷子。接下來,我們將把熱湯圓放入碗中。最後,我父親會跪著燒紙錢。追悼會後,我們都趕去吃湯圓,因為吃我們祖先吃的東西不會讓我們生病。

  事實上,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春節習俗,但它反映了我們中國家庭5000年的傳統美德。崇拜是對長者的尊重。我們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想法,這體現了一句孝順的話。

  不管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傳承下去,不是嗎?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2

  我的家鄉是安徽省銅陵市。那裡有許多風俗。讓我們先談談春節的習俗。

  在春節的早上,你應該先洗個澡,洗完澡後換上新衣服。快到中午的時候,每個家庭都開始做年夜飯。它很快散發出濃濃的香味。過了一會兒,我們家,老老少少,團團和袁媛,圍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年夜飯。他們非常活潑快樂。年夜飯後,你可以出去玩一會兒。晚上,你可以有一個美好的夜晚。我們稱之為守歲。這就是所謂的春節,也叫春節。

  我家鄉的風俗相當有趣。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3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春節是中國農曆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最活躍的傳統節日。中國慶祝春節的民俗可能是從原始社會的“臘祭”時代演變而來的。

  春節的習俗是:每個家庭的門上貼紅色對聯,一些家庭掛紅燈籠,燃放鞭炮,慶祝新年。一些父母給我們壓歲錢。人們穿上新衣服,舞龍,享受爬山的樂趣。

  春節每年都是一樣的。春節那天,我們穿上新衣服問候長輩,並說祝福的話。家庭團圓飯非常熱鬧。孩子們喜歡慶祝春節。

  春節的民風民俗作文 篇24

  春節的習俗太多了。例如,煙花就是其中之一。

  每個家庭都喜歡在除夕夜燃放煙花。煙花像火箭一樣照亮了天空,爆炸形成了五顏六色的各種形狀,有五顏六色的花、大樹、飛奔的馬、牛、銀蛇……像一片煙花的海洋,非常壯觀。

  傳說燃放煙花是因為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每當人們看到它時,吃起來都很可怕。後來,眾神知道年一見到人就吃,所以他們從天上下來,把年鎖在山裡。每年除夕夜,眾神都會下來釋放一年。除夕之夜,人們從家裡拿出肉喂年。人們發現燃放煙花爆竹可以趕走“年”,並愛上了這一舉動。從此,除夕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