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人故事>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

  導語:孔融,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相關的名人故事,歡迎查閱,謝謝。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1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我是李君的親戚。”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2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3

  出自《後漢書·禰衡傳》:“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與為交友。”指年輩不相當而結交為友。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4

  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5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當時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得到梅堯臣賞識,其中有一句的內容說:“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歐陽修問蘇軾出於何典。蘇軾回答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後仍找不到,蘇軾答道:“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雲:‘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歐陽修聽畢才恍然大悟。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6

  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7

  孔融小時候,他聰明、求知慾強、思維敏捷、用詞聰明。大家都稱讚他是個奇怪的孩子。當他4歲時,他能背誦許多詩歌和詩句,懂得禮儀。他的父母非常愛他。

  有一天,我父親買了一些梨,專門為孔融摘了最大的一個。孔融搖搖頭,挑了最小的一個說:“我是最小的。我應該吃一個小梨。把你的梨給我哥哥。”“我父親非常驚訝。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曲阜,並一直流傳下來。這已經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好榜樣。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8

  孔融小時候,一次跟著他父親到洛陽,去拜會名望很高的李元禮。當時,李家來訪的客人多極了,非得說自己是李元禮的親戚,門童才給通報,否則就不讓進去。孔融也是這樣說了之後才進到裡邊的。

  進去以後,李元禮感覺很奇怪,問道:“你跟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答道:“您的祖先是李耳,人稱老子,我的祖先是仲尼,人稱孔子,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學問上的事,是師生關係。我和您都是他們的後代,所以,可算是老世交了。”

  李元禮和許多客人聽了都很驚奇,覺得一個十歲的'小孩能說出這樣的話,真夠聰明的。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位客人來了,別人就把孔融剛才說的話講給他聽。這位客人撇撇嘴說:“小時候聰明伶俐,大了不一定就有出息。”

  孔融馬上接著說了一句話,說得那客人面紅耳赤,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聰明的讀者,你猜孔融說的是一句什麼話?

  謎底:孔融說:“我想您小時候一定非常聰明伶俐吧!”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9

  茲謔歲時,他爸爸帶了到京城去見見世面。這京城裡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學問,小孔融很想拜見這位大人,可是爸爸說他跟李府非親非故,恐怕拜見不成。孔融想了想,對爸爸說:"我有個辦法讓李大人接見我。"孔融進了李府大廳,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紅木椅上一坐。由於人小,他坐在椅子上兩腳懸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麼親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親著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經向你們的老祖宗李耳拜過師,向他請教過學問,這說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幾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誼。作為孔家的後代,我今天特來登門拜見您。"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賓客,聽了小孔融的一番話都十分驚奇,連聲讚歎。

  牐犛鍾幸淮危一位姓陳的大官來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李大人指著孔融說:"這孩子是一位人間奇童!"姓陳的大官說:"小時聰明,長大了不定有用。"孔融一聽,馬上作出反應,他對這位大官說:"這樣說來,大人您小時候肯定是很聰明的呢!"姓陳的大官一聽這話,不敢小瞧他了,誇獎說:"這孩子可真不簡單,長大以後必定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果然孔融長大後被曹操重用,與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稱為"建安七子"。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10

  《孔融認親》是一篇文言文,講的是十歲的孔融利用“親戚關係”成為了當時名氣非常大的李元禮座上賓的故事,全篇主要體現了孔融的智慧。

  《孔融認親》開篇一句“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表明了當時想要見李元禮的難度非常高,必須是青年才俊或者是比較近的親戚才行。但是孔融卻利用親戚這一條路巧妙的進去了,並且成了座上賓。

  李元禮自然奇怪,便問孔融和他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說他的祖輩孔子曾經拜李元禮的祖輩老子為師,所以二人其實算是通世交好。李元禮和在座的人便覺得孔融非常聰慧。這是孔融認親這一篇文中表現孔融聰慧的其中一點。

  《孔融認親》中還有另外一個小故事表明了孔融的聰慧。就是在賓客中有一個人叫陳韙,他聽了孔融的事情說了一句:“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什麼成就。”這句話含有諷刺的意味,在座的人也不好得罪陳韙,便沉默了下來,倒是孔融絲毫沒有不愉快,而是頗有禮貌的回了一句:“陳大人小的時候想必很聰明。”

  這一句話一說出來,陳韙是承認也不是,否認也不是,一時非常尷尬。而孔融的聰慧更是淋漓盡致的體會了出來。

  可以說《孔融認親》通篇講的是孔融的聰慧,以及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快速的反應能力,這也是孔融名氣的開端。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11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深受啟發。

  東漢時,有個小孩叫孔融,他四歲那年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筐梨。父親要孔融先拿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見後奇怪地問:“你怎麼不挑一個大點的哪?”孔融搖搖頭說:“爹,我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長輩和哥哥們吃。”大人們聽到這席話,都感到驚奇,紛紛稱讚他,說他是個懂事的孩子。

  做人應該友愛謙讓,不能太自私。

  歷史名人孔融的經典故事12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深受啟發。

  東漢時,有個小孩叫孔融,他四歲那年父親的朋友送來一筐梨。父親要孔融先拿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父親見後奇怪地問:“你怎麼不挑一個大點的哪?”孔融搖搖頭說:“爹,我年紀最小,應該吃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長輩和哥哥們吃。”大人們聽到這席話,都感到驚奇,紛紛稱讚他,說他是個懂事的孩子。

  做人應該友愛謙讓,不能太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