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有關民俗民風的作文九篇

民俗民風的作文

有關民俗民風的作文九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民風的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1

  元旦,幾個熱情的學生驅車把我拉到了遠郊的一個村莊裡。在一家比較富有的農戶的熱炕頭上,圍坐在矮方桌邊,我美美的飽餐了一頓二十餘年未曾入口的殺豬菜。品嚐著那特有的農家風味的殺豬菜,耳聽著學生和老鄉們的歡笑聲,兒童時代的生活場景又清晰的浮現在了腦海中......

  我出生在吉林農村,兒童時代是在鄉下度過的,對東北農村過年的一些習俗有著非常深刻的美好記憶。這些習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日後的生活態度和思維習慣。殺年豬、吃殺豬菜便是這些習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東北農村,勞累了一年的農民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殺年豬、吃殺豬菜,並由此揭開農曆大年的序幕。從小年殺年豬吃殺豬菜過後,依次是年三十除夕吃年夜團圓飯、大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鬧花燈,再到二月二吃豬頭,傳統的農曆過大年是要持續一月有餘呢。

  殺年豬的過程比較複雜,持續的時間也較長,一般得花費一個上午、好幾個人力來處理這隻年豬。早上,天剛麻麻亮,主人便起來做殺年豬的各項準備工作了。在殺豬師傅的指揮下,幾個年輕小夥子合力把餓了兩頓、肚子空空、腸胃得到清理的年豬按倒捆好,然後放在一個長條板凳上面,並在豬身下放一個大木盆。殺豬師傅手中握著一隻尺把長的擒刀,非常熟練的從豬的下脖捅進去,一刀至心,絕不用第二刀。刀出豬斃,血從傷口流到了大木盆中。殺豬師傅用棍不斷的攪拌流出的豬血,不使其凝固,以便一會用來灌製血腸。院內爐灶中木拌子燃著熊熊的火,大鍋中的水也已經嘩嘩的翻開了,整隻豬被放入了滾水中。翻了幾個滾後,殺豬師傅在豬腿上割了個小口,然後用長鐵釺插入小口中,左右攪動,將皮肉略微分離,再用氣桶向小口中打氣。隨著氣體的不斷進入,豬的身體也開始膨脹起來。等豬身完全膨大後,殺豬師傅開始用刮刀退毛,刮刀所過之處,皮肉一片雪白。最後,整隻豬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大肉桶。在屋裡的一個大案板上,殺豬師傅開始了他的解豬過程。殺豬師傅先把豬身從頭至尾在肚子這面用刀分開,然後小小心翼翼的把豬的心、肝、肺等五臟取出,再格外小心的把腸肚等下水取出放入盆中。取出這些內臟後,殺豬師傅才譁然響然的把豬身上的肉按部位分割成數大塊。最後一道工序是洗豬腸,這是一個很髒又很費力費心的活,要求非常高,既要洗得乾淨又不能把豬腸弄破損,十足的技術活。

  年豬宰殺整理完畢以後,殺豬師傅還得配合廚師燉制各類殺豬菜。可以說,殺年豬這一天,最忙碌、最重要、最有權威的人無疑就是殺豬師傅了。在過去,一個甚至幾個村才有一個殺豬師傅,所以年關將近,正是殺豬師傅最忙碌的時候。在平時,殺豬師傅無論走到哪裡,都被鄉親們另眼相看。

  雖說殺豬菜上不得大雅之堂,但卻極具東北特色,深得東北人民的喜愛。東北地域寬廣,不同地區的殺豬菜也不盡相同。但以下一些菜餚是公認的能夠反映東北特色的,哪家殺年豬一般都會燉制的殺豬菜:燴酸菜,蒸肉,拆骨肉,白肉血腸,蒜泥血腸,溜肥腸,溜苦腸,炒豬肝,豬肉燉粉條,豬皮凍等等。這些菜的顯著特點是:肉多,片(塊)大,量足,爛糊,肥而不膩,鮮美可口,香味四溢,熱氣騰騰。吃殺豬菜時,主人總是要把村裡德高望眾的老人、村裡的幹部、沒有殺年豬的左鄰右舍以及親戚朋友請到家中來,共同享用這一年中不多見的美味佳餚。

  一般要到下午兩三點鐘各種菜餚才能做熟弄好,主人和客人也才能依次落座。在主人致完開場白後,男女老幼興高采烈的拿起了手中的筷子,伸向杯盤碗碟中的各式菜餚,品嚐殺豬菜的過程才真正開始。人們一邊吃著噴香的菜餚,一邊談論著過去一年中發生的奇聞異事;同時也猜測著來年的氣候、收成以及國家的政策,高聲宣佈著自己的看法和預感。品嚐殺豬菜的熱炕頭,是村民們各抒己見,闡述自己主張的最好講壇;同時,它也是鄉親們盡情抒發豪情、表達內心喜悅的最佳場所。在這裡,人們可以無所顧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說高興了還可以喊幾嗓,唱一段,痛痛快快的的說出心裡話。在農家燒酒的燻烤下,人們的興致久久不減,猜拳行樂的呼喊聲持續不斷,吃殺豬菜的過程也往往要沿續到天黑透以後。在回家的路上,喝多了的.村民們還不斷的大聲辯論著,探討著,呼喝著......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今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是今非昔比,以白肉血腸、燴酸菜、蒸肉為代表的殺豬菜也走入了千家萬戶。現在,城市的街頭時不時的就可以看到以殺豬菜為主打菜的酒店飯館,百姓們再也不用等到年關時才能吃上一口殺豬菜了。但是,兒時殺年豬吃殺豬菜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音尤在耳。那擺滿餐桌香氣飄散令人垂涎的美酒佳餚,那幾十人圍坐在熱炕上指東劃西、談天說地、其樂融融的熱鬧場面,那火爆、融洽、歡快、祥和的節日氣氛……,回想起來,這些都和我們今天努力要達到的小康目標,孜孜以求的團結、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呢!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2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去廣西桂林旅遊。在旅遊過程中,我發現廣西桂林的瑤族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民風民俗。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假如你有一天去瑤族遊玩,看到一位小姑娘脖子上戴著一漂亮的銀項圈,而且這銀項圈外人是不能碰的,這表示她還沒有結婚。因為每個瑤族小姑娘一出生,家長就為她訂做這個銀項圈為她戴上,只到她結婚那天才能由他丈夫為解下來。那麼,如你看到脖子上沒有戴銀項圈的,就表示她已成婚了。

  假如,你想問一瑤族小姑娘幾歲了,應該問:“你家酸魚淹多久了”她就會告訴你淹多久了,那就是她的年齡。如你說“你幾歲了?”她理也不理你。原來,她們從剛生下來的那天,她阿爸阿媽就一定到街上買條大魚淹下,直到她結婚那天,這魚才能拿出來做給她舅舅吃,別人都不能吃的。

  如你是一個小夥子,哪天你到瑤族玩,你可要啦!如有一姑娘踩了你一腳,你千萬別生氣的也揣她一腳。因為,她揣你一腳是表示她喜歡你,揣得越重說明她越是喜歡你。如你也踩她的話,說明你也喜歡她,同意娶她,那她家馬上就會請全寨的長老來訂親,你就走不了啦!要小心喔!那如果一小夥子看上誰家姑娘呢?他就會在晚上姑娘住的竹樓下唱歌,如姑娘喜歡他,就會和他對唱,如姑娘沒看上她,就會灑一盆冷水下來,那他就會知趣的走了。

  同學們,你們說瑤族的民風民俗有趣嗎?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3

  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開始。這天,是傳統的小年,是灶神爺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宰鵝祭拜灶神爺,企盼在新的一年裡衣食無憂。

  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出一天來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和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鞭炮聲日夜不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飄著一股煙火和酒肉的香味。人們在門口貼上新的對聯,屋子裡貼滿各色的年畫。人們到晚上還要吃團圓飯,在外邊做事的人,必須要趕回來。此外,大人們是要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孩子們燃放煙花,真是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一,春節有一個高潮到。大街上的店鋪不但不關門,還有許多小販在大街兩旁擺攤,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個一夥,五個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們牽著大人的手,購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賀。這天,是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的。

  元宵上市,春節最後一個高潮到,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辦喜事,張燈結綵。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在門口掛上兩個大紅燈籠。還有猜謎踏歌的活動。大街上也許會有舞龍的節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煙花爆竹。這天,人們是要吃元宵的。

  過元宵,春節差不多也就結束。天氣迴轉,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4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扭一扭……”聽著這熟悉的童謠,我們彷彿又回到春節那歡樂喜慶的氣氛中了。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民俗,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由來,也聽說過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傳說,相信小時候在爸爸媽媽的懷裡就聽說過,“年”其實在很早很早的時候是一頭“吃人的怪獸”,那麼你知道過年前家家戶戶蒸饅頭的民俗是怎麼來的嗎?其中又有什麼故事呢?

  饅頭的傳說

  饅頭,又叫饅首。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呢。早年,相傳皇宮裡有一個太僕,待人善良溫和。上至文官武將,下至侍衛宮女,對這個太僕都有好感。

  一天午後,太子帶著佩劍出來玩耍,正遇上一個雕塑老藝人在精心地雕刻井邊亭子的立柱。太子讓老藝人趴下給他當馬騎,老藝人說什麼也不應允。太子大發雷霆,隨手拔出佩劍,衝著老藝人惡狠狠地刺去。老藝人急忙躲閃,圍著井口轉著圈兒地跑。太子猛刺幾劍,都未刺中,惱羞成怒,突然大喊一聲:“殺!”直衝過去,卻跌入井中。這下可把老藝人嚇呆了。這一切,都被那個好心的太僕看見了。他跑到井前,忙說:“可不好了,出人命了!你快走開,一切由我安排。”太僕疾步上朝,向皇帝啟奏。皇帝馬上命人打撈。當撈上來時,太子已經死去了。

  皇帝問:“太子何故落井而亡?”太僕答道:“太子欲把老奴當馬騎,老奴未應,太子發怒,拔劍刺老奴,失足落井。老奴罪該萬死!”皇帝吼道:“刀斧手何在?把他押下去,明日正午時斬首!”滿朝文武百官都來替太僕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當夜,老藝人和看押太僕的侍衛商議,想了一個好辦法。

  一夜之間,老藝人用麵塑了一個跟太僕一模一樣的頭,又用蒲草紮了一個身子,戴上了太僕的帽子,穿上了太僕的衣裳。第二天,晌午時,兩個侍衛架著太僕的替身,拖出午門外,由刀斧手把頭砍下來。事先準備好的血水濺了出來。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頭獻上,皇帝一看,果真是太僕。晚上三更時,太僕和雕塑老藝人聚到一起,互表謝意。兩人商量好,各自帶了金銀,由太僕牽出了兩匹寶馬,在侍衛的幫助下逃跑了。

  他們騎著馬跑了很遠很遠,來到一座古城住下了。為了謀生,開了一個小館,用白麵蒸了各種模樣的人頭,祭祀慶賀,表示吉祥,並且取名叫饅首。

  為了招攬顧客,他們現身說法大講饅首可以贖罪免災,可以得到吉利。人們聽了以後爭相購買,把它作為年節或祭祀時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糧的好習慣,不知是誰引的頭,把祭過的饅首吃了。於是,專做祭品的饅首又逐漸變成日常食品了。人們為了省事,簡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頭狀,只保留半球形。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語言也有了變化,因為首和頭是一回事,饅首就叫饅頭了,做法也更簡單了。這就是我們現在吃的大饅頭。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舉行包粽子、賽龍舟等活動,但是我最愛的是包粽子。

  早晨,我和媽媽去市場買粽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乾淨,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粽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粽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開始包粽子啦!媽媽先拿出兩張粽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放一些糯米,再放二三塊五花肉,再放一些糯米蓋好,然後再拿筷子攪勻、摺好,再用繩子捆住就好了。我看完媽媽的示範後,就小心翼翼的開始學包粽子。我照媽媽教我的方法去做,可是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但是糯米沒漏出來。然後我用繩子把粽子捆緊,我想把粽子捆緊一些,結果葉子全碎了,米也漏了。在這混亂之中我沒把粽子包好,卻把糯好灑了一地。但是我並不灰心,俗話說得好一回生,兩回熟嗎,我又細心的包起了粽子。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包好了,我把它叫做“矮冬瓜”粽子,因為它很小,也很矮。最後一步就是煮粽子了,過一個多小時後,香噴噴的粽子煮好了。我找出我的“矮冬瓜”粽子,咬上一口,啊!真香啊,這種味道我到一輩子都忘不了,真是讓我回味無窮啊!

  透過這次學包粽子,我體會到做任何事只要有誠心、細心、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得到你滿意的結。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6

  盼啊,盼,終於,一年一度的篝火會到來了。

  晚上,我們一家人吃過元宵後,就迫不及待地來到衚衕口,這時滿衚衕的男女老少都聚在這裡,有說有笑。忽然有人喊:“開始烤火了。”於是人們都趕緊跑到家抱柴禾,不一會的功夫就抱來一大堆柴禾。我點著火,人們齊聲喊:“篝火會開始嘍!”大人們圍在一起興奮的說:“終於盼到篝火會了,這一年過得真快啊!”奶奶也慈祥的說:“是啊,這日子好過啦,年的味道更濃了。”對門笑著說:還是新中國的新農村好啊!我家今年新添了一臺電視機還有一臺拖拉機,另一個也搶著說:“我家也添新電器了……

  我們小孩圍在一起,嬉笑著,打鬧著,我說:“今年我買了點小女孩玩的小花炮,你們呢?小宇說:“我也是,媽媽還給了我壓歲錢,現在媽媽掙的錢多了,出手也大方了。”他滔滔不絕地說著,我趕緊打斷他說:“我們開始放花炮吧。”我點著一個“滿天星”然後藉著燈光用“星語”寫下了我今年的願望。又閉上眼睛祈求這個願望的實現,夥伴們也不約而同的寫下了自己的願望。按照家鄉的習俗,我們就該一起放跑了,於是,人們都拿出各式各樣的炮來,天空中頓時出現了多彩的圖形,我們陶醉在這美麗的瞬間中。

  哥哥、姐姐們也聚在一起,說著自己新一年的夢想和計劃。最後就是表演節目了,我們紛紛來到抽獎臺抽獎。“耶”!今年是我表演。我不由自主的喊出聲來。我用嘹亮的聲音說:“我為大家表演一段拉丁舞恰恰恰。”雖然沒有音樂,但是,我隨著觀眾的掌聲跳出了節奏。

  伴著一陣歡歌笑語,篝火會結束了,在笑聲中,我們又走進了新的一年。我們也會微笑著去迎接和麵對每一天。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7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弔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係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輓歌。輓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輓詞或輓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輓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後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紮人像伴葬。

  葬禮以後,有做七、斷七、百日、週年等追悼儀式,並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於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裡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唸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8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那裡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發笑。想起來,這首歌和我還真有點相似呢!我的家鄉在東北,現在生活在大連,不管去怎麼理論,我也應該是個東北人了吧!

  有句俗話說的好: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過話說回來,東北那裡和其它地方還真是有點不一樣吧!首先,東北地區民居就與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東北那裡,住的絕大部分都是平房。東北人在住房上從不拮拘,從不去認認真真地分什麼臥室、什麼客廳、什麼廚房的。他們所做的,僅是一牆之隔而已。東北的廚房有一口地窯,不太大,用來存放土豆之類的食物。東北的廚房還有一口生活的爐子,燒出的熱氣透過一根鐵管子給輸送到臥室,用來取暖。

  再看,就是兩口鑲在大水泥中的鍋,當然,要一個通口來生火用。中間56個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軟軟的床(我現在也是!)而東北那,睡得卻是“炕”,所謂“炕”其實是一種又長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兩三米呢!)。床下有一條空洞,是用來連線廚炊的。這樣一來,當外面在做飯時,你做在熱炕頭上,如果是冬天,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呀!東北民居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客廳,從正門進去,先是廚房,再就是有炕的臥室了。富裕一點的人家,還會有一間小屋子。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就會毫無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顯親切!其次,東北人家的口味也與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東北人尤其愛吃燉菜。什麼豬肉燉粉條什麼小雞燉蘑菇什麼土豆燉排骨,都是東北人的最愛。

  再說,東北哪裡的文化習俗也與其它地方的文化習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幾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東北的二人轉卻是不同凡響,清新脫俗。二人轉在當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小到十幾歲的孩子,大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隨時隨地那麼來上一段,既不需要舞臺,又不需要服飾。可以一邊哼哼歌曲,一邊載歌載舞,又養眼有養心,不開心時來上一段,說不定心情會多雲轉晴呢!最後,東北人的性格也與其它民族有些不同。

  東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特樣風情,讓人頓生親近之意。有句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許就是東北這些獨特的民風、習俗養育了像東北人這樣大方、豪爽、不拘小節的民族吧!

民俗民風的作文 篇9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乾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蔔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裡的一種時尚飲料。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嚐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