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尋夢烏鎮美文

尋夢烏鎮美文

尋夢烏鎮美文

  我最初對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的瞭解始於文學巨匠茅盾先生,茅盾先生在其作品中對家鄉烏鎮傾注了深厚的感情。

  進入烏鎮景區,迎面運河碼頭的搖櫓小船載著各地遊客來來往往,體驗著江南水鄉風光的閒逸與安詳。我們漫步走過一大片長勢茂盛的竹林,感受盛夏難得的納涼心境。走到烏鎮的河街主道,遊人如織,揮汗如雨。眼前小鎮佈局以河成街,架橋成路,街橋相連,流水行船,依河築屋,水鎮一體。河水濃綠不起波瀾,對岸的黛瓦木屋木樓沿河連綿不絕。河堤石欄飽經滄桑,岸旁的草樹繁茂,與濃綠的河水相映成綠綢般的水鄉畫卷。我信步穿過跨河石橋,隨熙熙攘攘的人流湧入烏鎮主街。主街街道狹小,僅容一車通行的寬度。中午的陽光火辣辣照射著滿街的遊客,可謂摩肩接踵,亦步亦趨。主街兩側多為兩層木樓結構建築,有的門樓木雕細膩、繁複,造型變化多端,只是年代久遠,顏色脫落略顯土舊,與現代人的色彩審美觀有明顯差距。有一處斑駁陳舊木樓的門楣上懸掛了一面“晴耕雨讀”木匾,設計簡單樸拙之極,但卻鮮明傳遞出舊時代的烏鎮農商並舉,重視人文教養的深厚文化底蘊。

  進入江南百床館,只見設計精巧的明、清、近代的`各種古床精品滿堂陳列,像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拔步千工床等古床製作費時費工,圖案精美,渾然一體。而江南民俗館則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端午吃粽、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喜堂拜堂、吉慶祝壽等,展現出江南多姿多彩、意蘊悠長的傳統民俗文化氛圍。還有木雕陳列館、餘榴梁錢幣館內的展品也是收藏極為豐富,讓人目不暇接,開拓眼界。至於茅盾故居內更是擁擠如堵,我好不容易擠到內堂,只為一睹茅盾先生的大師風采。在一條狹窄幽深的側巷內,我們聞著酒香來到三白酒的加工作坊參觀,潛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民間俗語內涵。在小巷內遊走期間我遇到一件怪事,只見幾個遊客在側巷的角門處排隊安靜等候,裡面的人源源不斷魚貫而出,過了七八分鐘時間也不見人數略微減少的跡象。忽而聽得裡面有人提醒:“這裡是出口,入口在街面上!”我們幾個愣了一下,這才悟出原來排隊排錯地方了。我們徐徐退出側巷,從街面的入口順利進入了藍印花布作坊。院內高高木架上一匹匹藍印花布隨風輕擺,讓我想起了青花瓷秀美、清雅的平靜底色。

  在主街一處木樓門口,擺了一些桌椅酒食,地上散落零星黃錢紙,一些本地的老人、婦孺坐在樓下陰涼處閒聊,應該是來給某家喪事幫忙的鄰里鄉親。我無意進入一家民居,裡面的女主人面容和善,為遊客介紹木製織布機的用法。兩位遊客在主人的指點下興致勃勃操作起手搖紡車和人工織布機,感受過去年代男耕女織的普通農家生活生產場景。

  盛夏的水鄉烏鎮表面熱鬧非凡,但卻秩序井然。在這裡我們目睹了烏鎮傳統手工業發展的興衰歷史和淳樸、包容、和諧、儒雅的江南民俗文化傳承餘韻。旅途的匆匆一瞥使我無法閱盡水鄉烏鎮秀色、靜雅、沉澱千百年來之久的醇香古樸全貌,作為平凡遊子,我踏歌尋夢烏鎮,百年滄桑歲月,繁華零落遺香,正如前觀者所言:“烏鎮,來過,就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