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節約> 【必備】勤儉節約的作文三篇

勤儉節約的作文

【必備】勤儉節約的作文三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勤儉節約的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勤儉節約的作文 篇1

  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習慣,節約也是一種好品質,節約能改變我們大家的生活,節約能進化我們大家的心靈,節約能讓我們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在我們的身邊就“埋藏”著許許多多的“節約小使者”他———徐楠,就是其中一位。

  徐楠,出生在經濟不怎麼富裕的家庭裡,使平凡的他,懂得了生活處處都要勤儉節約,懂得了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懂得了理解別人。

  生活中,徐楠在看見洗手池裡的水龍頭沒有擰緊時,他會主動去擰緊;在看見桌子上還有子些菜飯,他會想起農民伯伯的辛苦,並把它們收集好;在看見有人亂扔垃圾他便會一邊把垃圾立即撿起來,一邊告訴那個人不能這麼做;他的一塊小小的橡皮擦要用到不能用止,因為他想到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東西是那麼來之不易……

  相比之下,生活富裕的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一張白紙才畫了幾筆就扔掉了;一支剛剛買好的價錢昂貴的鋼筆半天之內就弄壞了;要的東西只求漂亮不求實用;有了零花錢就隨意亂換也不看價錢;買的飯菜、零食、水果吃了一點兒就扔掉了……

  現在廣告、新聞、報紙上都在宣傳“光碟行動”,可是,曾有多少人做到過?假如我們在學校裡按自己的食量打飯,在餐廳按自己的飯量點菜,在家裡按自己的菜量做飯,這樣不就做到了節約糧食,又做到了光碟行動,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同時,我爸爸也是一個“節約小使者”。爸爸在辦公用紙上,都儘量無紙化,必須用紙,則一定是雙面列印、書寫。廢紙統一放紙簍中,有時見到有未寫完的白紙被丟進紙簍中,他非常心痛,會悄悄地把它撿出來再使用。他的辦公桌上有一小疊寫了一面或還留有一些空白的紙張,這都是他從廢紙簍中撿出來或從一些廢檔案、書報中裁減下來的,平時他要寫點東西打個草稿或記點臨時性的事情都是用這些廢紙,而不像其他一些人,從印表機上抽一張新的紙寫上幾個字,不要了之後就把紙摞成團,對準垃圾桶遠遠的拋過去。

  節約,一個普通的詞,但它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一起呼籲大家爭做“節約小使者”吧!

勤儉節約的作文 篇2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所以爸爸、媽媽從小就教育我不要浪費,我也特別聽話,平時爸爸、媽媽給我的零用錢我都放在“小豬豬”儲錢罐裡,從不亂花,等積攢多了,我就拿來買學習用品。

  今天,家裡來了一些客人,爸爸買了幾瓶啤酒招待客人。飯後,我趕緊把空酒瓶撿到一邊,再加上平時自己喝的牛奶盒、飲料瓶以及家裡的一些廢舊的報紙和紙箱,竟然有一大堆呢!我整理好後,請爺爺幫我的忙,把這些廢舊物品賣給了廢品收購站。收購站的阿姨直誇我是個懂事又節約的好孩子,我數了一下手中的錢,竟有3元8角整呢。我可高興了,美滋滋的把錢塞進了“小豬豬”罐裡面。這次我得存多點,因為我準備給一直帶我、關心我的爺爺買份禮物,感謝爺爺對我的疼愛!我也會隨時準備著把這些錢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

  真好,廢舊物品一賣,即得了錢,又幫媽媽把家裡收拾乾淨了,更重要的是還不會對外界環境造成汙染,這不是一舉三得嗎?所以我會一直堅持我的勤儉節約行動的。

  小朋友,從這件事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了勤儉節約的好處了吧?趕快加入我的行動,你也能夠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勤儉節約的作文 篇3

  已經到了被父母催婚的年紀,玩笑間我問他們,對女婿有什麼標準啊?父親一整肅容,說:“標準嘛就是要有殷實的家底。”我嫌棄地撇撇嘴:原來你也這麼俗氣。父親笑了:“物質基礎固然是提供你們小家的幸福根基,但這並不是我看重的方面,我說的家底是說要看家教好不好。”

  這個回答著實讓我一愣,然又覺合理,婚姻其實也是兩個家庭的融合,作為我們家庭的新成員,家教家風務必相合才可。倏而我又想起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確實一刻不曾放鬆,記得從小聽到最多的故事便是爺爺在極度艱難的條件下還依然勤儉奮鬥,一分一釐地省下供父親叔父他們長大成人、讀書進學。很多事情今日想來頗覺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每天騎著老式腳踏車到四十多里地外去販賣雞蛋風雨無阻;怎麼會有人寒冬臘月又累又餓捨不得吃碗麵條只買一碗餃子湯暖身;怎麼會有人每日奔波卻捨不得換下腳上補了又補破洞連連的布鞋只為給兒子省出一本書錢。

  父親始終感激爺爺,當年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供他讀書;也感激爺爺以言傳身教,教導他家貧卻從來正直本分,不義之財,雖貧不取;更感恩能有讀書的機會讓他了解除了三分地以外的廣闊世界,雖然求學之路貧困且艱辛。正如古語所說“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唯儉與勤。"並沒有念過什麼書的爺爺卻始終踐行著這樣的訓示。

  爺爺因為勞累過度,很早便中風癱瘓了,父親在二十出頭的年紀便擔起長子的責任,扛住生活的重壓,負擔爺爺的醫藥費,照顧幼弟長大。我認真想過,我是否能在比現在要小的年紀裡承擔起家庭的重任,思畢苦澀地搖搖頭:我,不如父親。

  後來家裡稍顯寬裕,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始終是父母教育我的重中之重。記得從小唯一捱過的一頓打,便是四五歲上,有一次家裡來客。飯未吃罷小朋友們便催我帶他們出去玩,手裡拿著正在吃的饅頭,我們就到了池塘邊。從一開始試探性地撒點饅頭末去餵魚,到後面一幫小孩大塊大塊的饅頭投向塘裡餵鴨餵鵝。玩到興起,又跑回去拿了新的饅頭扔向水裡,到後來,水面上浮了一片白花花的饅頭塊。這觸目驚心的場景落入了擔心我們安全找來塘邊的母親眼中,問清了緣由便折了塘邊的柳條把我帶回去教育。

  身為乖乖女的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家法”後,牢記了三點教訓:1、要愛惜糧食勤儉節約。長大後從書中知道了這叫“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2、任何情況下,不可驕縱輕浮,即便再得意開心。3、作為最大的孩子,有必要作出表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這次事情對我的影響一直延綿到了今天,讓我始終記得要勤儉節約,踏實肯幹,做事能安於心,即便如今我到了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工作,早已遠離了父母的庇護和監督。

  家風是從小就播撒在人心中的種子,能夠涵育、影響人的一生。無形的家風必須依賴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傳併發揚光大。家教對人的影響很早,卻也長遠,這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經常的教育。家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能給孩子打下不同的基礎。現在的家長多寄希望於學校、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挑學校挑班級挑老師,卻不知自己的言傳身教、自己家庭的家風能對孩子起到更大的影響作用。沒有上過學念過書的人並不少見,但沒有接受過一點家教的幾乎沒有。

  如今社會上講艱苦奮鬥少了,講物質享受多了;比干勁兒比貢獻少了,比安逸比舒適多了,甚至偶有人為了小利益甘冒牢獄之險,違規違紀頂風作案。而良好的家風,能在人的始發站給人生的德行操守繫上“第一粒釦子”,以小家風帶動大國風。

  家無鬥金,卻有至寶,正是因為有了祖輩的精神傳承,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能讓我成長為今天身無驕嬌二氣、獨立自強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