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

  《愛樂之城》的音樂與舞蹈,不是生硬的插入,而是自然的融合,情感的釋放所在。下面是小編整理了唯美電影《愛樂之城》,歡迎欣賞與借鑑。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一:

  前些日子我觀看了《愛樂之城》,深有感觸,認為這部電影能夠成為奧斯卡的候選電影之一,必有其獨特迷人之處。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渴望成為女演員和劇作家的女主角米婭和躊躇滿志想要開爵士俱樂部的男主角小塞以外地在一家餐館相遇。兩人擁有者各自夢想,卻面對同樣窘迫的顯示:米婭為維持生計在咖啡館打工,小塞為戶口不得不去神域其他酒吧中。相似的境遇,並都有著為夢想奮鬥的年頭,使得兩個年輕人墜入愛河。然而,種種事情使得兩人的感情悄悄變質:米婭獨角戲的失敗,小塞常年在外巡演等等。最後,成功成為女演員的米婭在小塞的爵士俱樂部中重遇了小塞,他在彈奏她愛聽的曲子,她凝望許久,轉身離開。

  這部電影的邏輯十分清晰明瞭,從兩人相見相識,到相愛,最後兩人有著不同的解決,一切都乾淨利落。而故事中並無俗套的小三、外遇等情節,訴說一個平淡的故事,更顯清新脫俗。再看回結局,可以說我喜歡這個結局,但又不喜歡這個結局。並不似一般的愛情片那樣以兩人幸福圓滿在一起的結局,兩位主角並沒有在一起,但以完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事情為結局,如此看來,兩人的最終分開似乎也是命中註定的。生活不是童話,沒有那麼多的圓滿,可彼此都本想各自的戲劇,不也是好的嗎?

  當米婭最後站在俱樂部門口,雙眼噙滿淚水,與舞臺中央的小塞相視而笑時,我忽然就想到,米婭最初在參觀偶遇小塞的情景。世界這麼多餐館和咖啡廳,偏偏你就闖入了我在的那間,能遇上你是我的.夫妻。在此我不得不感嘆緣分的神奇,能讓兩個人相遇,並共同前進,是的,兩個總比一個號。因你我也燦爛過,說到底還是緣分給予了所有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而高峰過後總會有下坡,遇到你是我的福氣,錯過你也是我的福氣。

  在一個酒吧裡,透過那帶著煙囪的擁擠餐館,便發現那就是愛。男女主角的故事令人動容,其間的美好回憶都在觀眾們腦海裡印下深深地烙印,甚至是那些小吵小鬧的時光。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接受這樣的結局,但我認為這樣也是挺好不過的,就印證了那一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二:

  昨天看完《愛樂之城》這部電影,吃飯,上網,甚至在夢裡,City of star和The fools who dream兩首歌就在腦中無間斷交替播放,可謂魔性。在電影裡第一次聽時,並沒覺得無比驚豔,像《海洋奇緣》裡We Know the Way那樣熱淚盈眶,恨不得立即衝回家去下載。但當電影散場,靜靜走在回家路上時,這些旋律卻逐漸浮上心頭,繞樑三日。因為這兩首歌和這部電影的精神和情感是那樣的密不可分,而這份情感不是氣血衝頭,而是帶著後勁,回味無窮的那種。

  影片開頭就來了個超現實的高速公路上的載歌載舞,直接就告訴觀眾,這不是近年常見的好萊塢大片,而更像是幾十年前的老派歌舞片。

  《愛樂之城》的確處處有致敬老好萊塢的細節,比如片名和“春夏秋冬”四幕用的字型和畫面質感,比如兩人在晚霞下的山坡上初次鬥嘴,那一套歌舞(Lovely Night Dance),尤其是舞蹈,比如瑞恩高斯林扶著路燈旋轉,那不就是《雨中曲》麼?

  不僅是歌舞,兩人夜闖格里菲斯天文臺那一段,從用影子來表現兩人鬼鬼祟祟地開門,到這一段的背景音樂的復古調性,再到用逐漸縮小的圓形遮擋鏡頭結束,栩栩如生的五六十年代啊。

  但如果你真的因此專門去找來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看,卻未必能如此投入。因為《愛樂之城》只是用了老電影的特徵作為點綴,它的真正情感核心無疑是非常現代的,或者是經久不衰的。堅持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並且把重點放在了夢想尚未實現時的酸楚之上。The fools who dream,也就是女主角在最後一次面試上唱的那首歌,情深意切地道出了“追逐夢想的傻子們”心中的痛,闖下的禍,遭受的打擊,Smiling through it, she sad, she do it。

  同時,這部電影也毫無保留地表達了對洛杉磯這座城市的愛。白天的燦爛陽光,傍晚的深紅晚霞,面朝大海的小碼頭,格里菲斯天文臺前的山坡,高高挺拔的棕櫚樹,年久失修的龜裂的馬路,路邊陳舊簡陋卻有些腔調的房子,隨處可偶遇的明星,無休無止的Party……

  《愛樂之城》結尾部分的這段奇幻而美好的影像,喚醒了我記憶深處,電影那最初的美好,最大的魅力。那就是放飛想象,來完全自由地編織影像,讓夢境在熒幕上綻放。LA LA Land,除了“LA”可指洛杉磯(Los Angeles)外,整個詞也意為想象中的、脫離現實的世界。

  唯美電影《愛樂之城》觀後感三:

  其實我覺得《愛樂之城》要講的還不止是對於電影的熱愛,或用電影填補現實的缺憾。更多時候,電影用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其實要說的是電影(或藝術)對人深遠的“影響”。在電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為對藝術的共同喜好相識相知,他們除了互相鼓勵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對方的影響。

  就像斯通本身並不熱衷爵士樂,但高斯林卻改變了她對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透過參加一些社交派對認識一些上流社會的導演或製作人,以實現自己的演員理想,但高斯林卻讓她去學習創作,而有趣的是,當斯通開始寫自己的劇本時,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們(她們不免熱衷於結實權貴)卻統統離場不再出現,而斯通則走上了真正的“藝術”之路,如若不是因為這樣,她亦無法在最後那次面試中打動製作人(因為製作人說她需要的是演員的“創作”能力);同樣,當高斯林為了生計跟隨樂隊長期巡演,差點放棄自己的理想時,只有斯通告訴他,那不是他應該過的生活,她甚至為他設計他未來爵士酒吧的名字,讓他免於噱頭,迴歸音樂本身。

  其實電影之中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比如斯通最後走進高斯林的爵士酒吧,是因為她的老公聽到了爵士樂而提議一起進去聽聽——她最後找的老公也是喜歡爵士樂的,誰能說這不是高斯林帶給她的“影響”呢?再比如電影中高斯林的姐姐一開場似乎反感高斯林醉心於音樂,但電影中卻安排她最終嫁給了一個黑人,這裡面又是否有高斯林與爵士樂的“影響”?

  而電影中真正點題的,其實是斯通在面試時唱的那首《Audition》,在那首歌中,斯通說了一個她阿姨的故事:她的阿姨是一個演員,對她“影響”甚巨,阿姨從小帶她看老電影(包括《卡薩布蘭卡》),培養她對於電影和表演的熱愛,告訴她從事藝術雖然難免需要承受傷痛,卻是開啟新世界的鑰匙。斯通唱得動情,但歌詞卻顯示了那份“影響”的深遠,包括最後斯通自導自演舞臺劇,背後的窗戶外就是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電影中雖沒有展現舞臺劇的細節,但卻顯露了斯通對“藝術”感知的那份初衷,是來自他的阿姨——在斯通唱的《Audition》中,就是她的阿姨在巴黎的故事。

  這份關於“影響”的主題,其實不但存在於這個愛情故事之中,也存在於本片的電影形式本身。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刻意選擇膠片,並用老舊的cinemascope變形寬銀幕拍攝,致敬那些黃金時代的歌舞型別電影。要知道,無論是膠片還是cinemascope,或是黃金時代的歌舞型別片,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統統落幕,如同電影中那間放映《無因的反叛》的電影院一般,最終以結業收場。

  這一切不正就像電影中高斯林和斯通的愛情故事一樣嗎?雖曾經美好最後卻不無遺憾與傷感。可是,這些電影留給人的“影響”與“振盪”,卻是雋永而深刻的。就像達米安·沙澤勒拍了這部風靡全球的電影,不就是告訴世人這些電影、音樂、藝術給予自己的養分嗎?一個創作人用一部電影慨嘆藝術對人的影響,以此致敬影響過他的電影和音樂,抒發對電影對音樂的熱愛,再借此影響更多的人,我真是想不到比這更深情浪漫的事了。

  所以當我看到故事的最後,當斯通回頭與高斯林對望時,雖然充滿著感傷,但最後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溫暖、一份撫慰。因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謝、感恩——感謝我們曾經相愛,感謝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感謝我們在逐夢之路上並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響,將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滅。

  我很喜歡作詞人黃霑填過的一句歌詞:“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我想,世事變幻,電影不也是永恆的嗎?就像高斯林和斯通分開之前說的:“我會永遠愛你”,其實說的,不過就是“電影”吧。是的,就讓他們在“電影”之中永遠相愛吧,至死不渝,永不分開。就像我們知道,我們從今往後還會繼續熱愛電影一般。

  篤定,確信,並一生一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