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堂的顏色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1
看完了這斷片子後,我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眼睛看不見,是多麼痛苦及殘忍的事啊!其中有幾個片段在我感受最深。
第一個是默罕默得在等自已父親到來的時候,他聽到一隻小鳥落在了地上。雖然默罕默得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介他用耳朵就可以知道小鳥身在何處,同時拿起石頭把貓給趕跑,再爬上樹把小鳥送回了家,既使他眼睛看不見,但他也要把小鳥送回了家。他是一個熱愛大自然動物的人。
第二個是父親把默罕默得送去一個盲人木學習,默罕默得忍不住他想對盲人木匠說說他的心裡話,告訴他一直以來藏在他心中的話說了出來,從中我也明白了:他渴望向別人一樣能看見世上的一切事物。
第三個是讓我感受最深的,在回來的路上默罕默得連人帶馬掉下河中,我在想:他的父親不會救他,後來他父親跑過橋,我以為他不要默罕默得了。結果他父親撲下水中極力地挽救兒子,他們父子倆被衝上了岸,父親才知道兒子的重要性。
除有這些以外,還有許多讓我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讓我認識到自已的幸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2
看《天堂的顏色》這部電影時,我不知哭了多少次,是為父親一次又一次的猶豫而流下難過的淚水,但更多的卻是感動的淚水。
感動之一是盲童穆 罕默德雖然看不到世界的顏色,但卻能看到天堂的顏色,體會生命的顏色。
穆罕默 德沒有一雙能看見世間萬物的眼睛,但他卻有一顆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多彩的世界。他張開雙臂,擁抱每一束麥穗、每一棵綠草、每一朵紅花。他攤開雙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點數每一塊光滑的鵝卵石。穆 罕默德用自己的語言去解讀野花遍佈、鳥語呢喃的大自然。他似乎能聽懂小鳥的歌聲,讀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個被我們忽略掉的微小瞬間,他都能觸控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這對身心健康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
同時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透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讓老師大加讚賞。
感動之二是生活雖然艱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她用離開家的作法來反對父親送走盲童,因為她堅信穆 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學會生活的本領。奶奶是理解和真正愛穆 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見到日思夜想的孫子時她沒有跑過去擁抱孩子而是讓小男孩靠判斷來到自己身旁,還有讓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遞雞蛋,這一系列的舉動都是在無聲的教孩子適應生活,她相信透過學習小男孩一定可以獨立生活。這就是一個偉大的親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者。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會對學生充滿愛和信心,而不能因為學生暫時的缺陷、錯誤或失敗就否定學生。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我們和家長的辛勤哺育下都會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3
看過了《天堂的顏色》,我依然不知道天堂是什麼顏色。但是影片中,最吸引我的是盲人學校羅老師及墨曼奶奶的教育方法。
鏡頭一:當羅老師帶著墨曼的父親來接他時,墨曼蹲在地上摸索自己的手機,並著急地告訴老師:“我的手機掉了。我找不到。”羅老師不慌不忙地告訴他:“你再找找就可以找到了。往左……”他慢慢引導墨曼靠自己找到手機。
鏡頭二:當奶奶見到很長時間看不到的墨曼時,她沒有立刻撲向他並把他抱起來,而是在他面前停住,叫他的名字,讓墨曼循聲走過來。
鏡頭三:奶奶讓墨曼跟他的妹妹一樣在家裡幫忙,三個人在傳遞雞蛋。無論是羅老師還是墨曼的奶奶,他們都一步一步在教墨曼獨立生活,讓孩子建立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承認墨曼存在的價值,並讓這種價值能真正體現。他父親最後救他,只是良心發現吧。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4
看過《天堂的顏色》以後,裡邊的每一個鏡頭都深深觸動著我心,在其中幾個鏡頭,要我感受非常深:
第一個是墨蔓在等爸爸期內,把一隻小鳥救下巢中的情景。在這個鏡頭中有哪些觸動了我呢?最先,墨蔓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男孩兒,他根據聽聲音就可以發覺鳥兒身處哪裡,還根據響聲發覺貓,把貓趕跑,這讓我覺得他的英語聽力非常好。次之,這一情景讓我覺得墨蔓是一個填滿善心的人,他自己人體都麻煩,可是他仍然勤奮地把鳥兒送返回它的家裡,那一刻他的微笑,令人感覺非常的真心實意,非常的迷人。
第二個鏡頭是回墨蔓進家後,去找他姥姥,把禮品贈給姥姥和妹妹們的情景。最先,從一開始看的情況下,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不那麼樂觀的人,認為他是一個內心填滿憂傷,遺失了做為一個孩子需有的心理狀態和個人行為的人,認為他會不喜歡和人溝通交流,乃至對家人都是這般,可是在這個鏡頭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很樂觀的人,給姥姥禮品時候先讓姥姥閉上眼,這讓我覺得他的這份童真依然維持有,這一情景更改了我原先的觀點;次之,這一情景讓我覺得他的親人還是非常愛他,很喜歡他的,並沒有看不上他,從他回家時,他的姥姥和妹妹們激動的小表情和個人行為中能夠看得出,但是並不包括他的父親。
第三個鏡頭是墨蔓鬧著要去上妹妹的中小學情景,十分感人至深。也有他來到院校後的事兒。儘管它用的是盲文,但在同學們讀課文的情況下,他幫同學們改正了許多唸錯的字。從這能夠看得出墨蔓儘管是個盲童,但他仍然十分熱愛學習,並且十分勤奮好學的學習培訓。這一點大家應當向他學習。
第四個鏡頭是墨蔓剛進到哪個視障木工阿里巴巴法帖敏家裡時,他哭著和阿里巴巴法帖敏的會話的情景。墨蔓的這句話,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藏在心裡得話。他的這一段話,令人聽了感覺很難過,另外也令人感覺他並不象表層看的那般,全都搞不懂,他僅僅把全部的物品都埋在心中。從這句話中,因為我總算想懂了為何他在自然界中,常常用力去摸一些物品,不斷摸和聽,彷彿在思索什麼問題的模樣,他的這類個人行為原來是想找尋造物主,感受到造物主,隨後告知造物主他的秘密。
第五個鏡頭是墨蔓從立刻掉下湖中的情景。為何這一情景也會要我印像那麼刻骨銘心呢?由於在墨蔓剛掉下碼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他爸爸到底是否會去救他呢,他爸爸一直認為他是一個負累,他是否會就是這樣捨棄他呢?在他遲疑的那一刻,就在原以為他不容易去救時,他最終還是撲下水裡,竭力想救下他的孩子。或許,來到這一時刻,他的爸爸總算發覺,他的孩子對他的必要性了。
除開之上這種外,也有好多好多要我印象深刻的情景。根據這部影片,使我們更為了解了盲人的世界,另外,也使我們更刻骨銘心的瞭解到自身的幸福快樂。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5
看了《天堂的顏色》之後,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深深地打動著我的心,其中有幾個鏡頭,讓我感觸特別深:
第一個是墨蔓在等父親期間,把一隻小鳥救回巢中的情景。在這個鏡頭中有什麼打動了我呢?首先,墨蔓是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小男孩,他透過聽聲音就可以發現小鳥身在何處,還透過聲音發現貓,把貓趕走,這讓我覺得他的聽力超級好。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墨蔓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他自己身體都不便,但是他依然努力地把小鳥送回到它的家中,那一刻他的笑容,讓人覺得特別的真誠,特別的動人。
第二個鏡頭是回墨蔓到家後,去找他奶奶,把禮物送給奶奶和妹妹們的情景。首先,從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不那麼開朗的人,以為他是一個心裡充滿悲傷,丟失了作為一個孩子應有的心態和行為的人,以為他會不愛與人交談,甚至對家裡人都會如此,但是在這個鏡頭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很開朗的人,給奶奶禮物時會先讓奶奶閉上眼睛,這讓我覺得他的那份童心仍舊保持有,這個情景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其次,這個情景讓我覺得他的家人還是很愛他,很喜歡他的,並沒有嫌棄他,從他回來時,他的奶奶和妹妹們興奮的表情和行為中可以看出,不過並不包括他的爸爸。
第三個鏡頭是墨蔓鬧著要去上妹妹的小學情景,十分感人。還有他到了學校後的事情。雖然他用的是盲文,但在同學讀課文的時候,他幫同學糾正了很多讀錯的字。從這可以看出墨蔓雖然是個盲童,但他依然十分熱愛學習,而且十分刻苦的學習。這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第四個鏡頭是墨蔓剛去到那個盲人木匠—阿里法帖敏家中時,他哭著和阿里法帖敏的對話的情景。墨蔓的這段話,可以說是他一直以來藏在心中的話。他的'這一段話,讓人聽了覺得很難過,同時也讓人覺得他並不像表面看的那樣,什麼都不明白,他只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裡。從這段話中,我也終於想明白了為什麼他在大自然中,經常用手去摸一些東西,不斷地摸和聽,好像在思考什麼問題的樣子,他的這種行為原來是想尋找上帝,感受到上帝,然後告訴上帝他的秘密。
第五個鏡頭是墨蔓從馬上掉下河中的情景。為什麼這個情景也會讓我印象那麼深刻呢?因為在墨蔓剛掉下馬的那一刻,我一直在想他父親究竟會不會去救他呢,他父親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累贅,他會不會就這樣放棄他呢?在他猶豫的那一刻,就在我以為他不會去救時,他最後還是撲下水中,極力想救回他的兒子。也許,到了這個時刻,他的父親終於發現,他的兒子對他的重要性了。
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情景。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更加了解了盲人的世界,同時,也讓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幸福。
天堂的顏色觀後感6
前幾天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覺得非常好,看了幾遍還是有一種意由末盡的感覺。所以又在網上搜了部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看了起來。伊朗電影帶給人淳樸的氣息,《天堂的顏色》也不例外。電影開始的時候我本來是看不下去了的,因為裡面出現不少殘疾少兒,這讓我看了很難受。怕導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內容,還好不是。是生活? 是未來?還是。總之給我的感覺是——人間是有愛的。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名叫的盲孩而展開。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驚訝於他的名字與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樣,似乎從某個側面反映出導演的一些情感,或許是祝福,或許是憐憫。他因自身的殘疾,只能被送往離家很遠的特殊寄宿學校學習,待放假之時,父親勉為其難只好將帶回鄉下給奶奶與妹妹們照顧,因為自己即將臨近的再婚,為了擺脫這一障礙與包袱,父親不惜無情地將送去學木匠,也因此讓無比疼愛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後,再婚的事也隨之告吹,父親只好將帶回,卻不料在回來的路上經歷了一場災難,被衝入湍急的河水中。
透過一個盲孩無奈的殘疾與苦難的經歷,體現出人性中最為自私一面的惡劣與醜陋性,以至於在被無限放大與具體化後,最終形成了一種難以挽回與彌補的悔意與遺憾。其實,我並不覺得片中的父親就是完全的壞人,這部電影只是顯示了人性的掙扎。小孩在這複雜灰暗的人性面前顯露出他的純淨與無助。 影片的拍攝顯露了導演的才華和技能,在拍攝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導演絲毫沒有疏忽對影片美感的營造,暖色調和冷色調分別反映了小孩的心境變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電影,並且這份美麗顯得貼切而真實,讓我覺得伊朗也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度。它告訴我們再貧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會生長出美麗的花朵,伊朗這樣政教合一的國家或許情況不比曾經的阿富汗強多少,但是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文化、仍有這樣有才的電影人在耕耘,我們的國家是不是要學點什麼呢?看來,殘疾有可能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
雖然看不見,但他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透過自己在學習上的認真與刻苦,可以讓同齡的正常人自愧不如, 讓老師大加讚賞。除了身體上這一無法改變的殘忍事實,可以說他比同齡的人都要更加的優秀與卓越,但這偏偏就是最為致命的缺點。當被父親送去當學徒後,當著同為盲人木匠的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按照老師對於上帝的定義,隨時隨地不斷地用觸覺與聽覺去感知周圍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尋著上帝的蹤跡與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與上帝碰面,並質問上帝對於自己的不公。這除了是一種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實也是對生活的希望與訴求。每個人都是無法選擇出身,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命中註定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學會接受與妥協,但只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人生, 依舊可以體會到生活的美好。看著出沒在身邊的弱勢群體,很多人都會對他們的不幸充滿了憐憫與同情,卻無法實實在在的體會到在他們生活的過程中時常會湧現出來的那份徹底的絕望與痛楚。但看完這部電影,我相信透過至少會讓很多人對身邊的弱勢群體有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知與瞭解,也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關愛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