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

  整部電影一直安靜地敘述著,正如孔子的一生,沒有太多華麗的特技與動畫,平淡如水,幽香如蘭,片中不斷顛覆著孔子聖人的形象。心中的聖人在世介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在堅守與逃離面前,心中難免會忐忑、會焦慮、會猶豫、會害怕,包圍著聖人的是命運給與的苦厄與磨難,是世界給於太多嘲諷與冷漠,孔聖人面對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懷去包容與諒解,用禮的光芒去感化與觀照,然而面對著弱肉強食、狼煙遍地的世界,禮樂道德不過是虛無飄渺的說辭罷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個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自己所徹悟的深度。他自己因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自己因為禮樂已廢道德淪喪而痛苦,他自己因為自己的堅守與艱難的矛盾而痛苦,在某個冰冷的夢深處,他自己是否會懷疑當初的抉擇,他自己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道,是否會自嘲無奈,是否會辭窮墨盡,會的,一定會的,只因為他自己是個平凡的人,而歷史證明他自己終究不是個平凡的人,聖之所以為聖,聖人之所以能夠配得上聖人的稱號,是因為——堅守。

  當一個人歷經磨難,幾經沉淪,洗去鉛華,孑然一身地回到命運的起點,理想在他自己面前斑駁而落,田野茫茫,長夜無邊,從頭開始,從第一步開始,這就是聖人的抉擇。也許,孔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正是他自己顛沛流離,周遊歷國的時侯,磨難與苦厄不斷衝擊著他自己心中的君子之道,而聖人心中的火焰愈來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為他自己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為了放下。孔子毅然選擇了拿起,儘管他自己的理想終點是放下,可是沒有拿起又何談放下?歲月的年輪伴隨著聖人的步履磨平了命運的稜角,孔子的道,孔子對道道的踐行從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溫暖的生命元素絲絲點點如星星之火溫暖著歷盡滄桑的心。道的踐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碼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跡來成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變的載體。孔丘從道中領悟出的境界,從痛苦中領略到的境界,讓儒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生命內容。當我們回首經典時,依稀能夠看到一個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陽下的天涯,莞自哀傷,莞自離神,遍地灑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聖人懷揣著那經天緯地的禮儀仁德遊說歷國,最後卻在夕陽之下黯然心傷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老者在學生、親人相繼從世間離去而要獨自一人面對正義與生死冷暖時,眼眶溼潤了。

  天邊的明月,依舊為他自己指引著回家的道路,而他自己從未回頭,他自己的道,儒家的道永遠是出發,永遠是天下,永遠是社稷,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時間積澱而成的道的方向與途徑,他自己憑著心中的方向,越走越遠,儘管年華已逝,雙眼漸漸模糊,風吹拂著蒼白的髮梢,聖人的抉擇,永遠都是那麼高大,又那麼溫暖與倔強,具禮樂仁義而天下大同,這是君子如幽蘭般無聲的堅守,這是對理想最無私的奉獻與守護。儒學因為孔子的堅守永遠充盈著命運責任的力量,永遠都承載著濟天下的最終使命,這是孔子的道。從《論語》中便可以窺見老者夕陽之下堅定的沉重的腳步,年邁的心沒有因為老而邁向腐朽,正如他自己的精神,正如他自己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滲透,變得更加深厚與明亮,而這堅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與基礎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陽西下,高山仰止……在他自己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2

  孫子是我國春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他生在魯國,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祈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魯國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國相,他提出了“以禮治國”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創的儒家思想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他所著的《春秋》、《論語》都流傳後世,被千古傳誦。帶著一份期待與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們全家走進影都,觀看了電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奮好學,當他三十而六時,逐漸在他的故鄉魯國嶄露頭角,得到了魯君的賞識,被認命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變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後又逐漸被魯君加封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國相的要職。擊敗了叛軍,安保魯君參加齊魯盟會。但是,隨著他的平步青雲,卻迎來了三恆的忌恨與排擠,終被三恆之首季氏驅逐出魯國,後在異國他鄉,帶著一幫他的弟子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風餐露宿十幾年,但始終堅持他的理想從不放棄,並在途中著下《春秋》一書。在他晚年之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終於被迎回魯國。

  看了這部令人悲傷的電影,我不僅又對孔子多了幾分認識與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更是一名極有謀略的軍事家。在齊魯盟會中,齊王心懷不軌,派出二百乘兵車,以威脅魯君投降齊國,而孔子卻用三百輛牛車,造出轟天聲響,嚇退了齊軍的兵車,他不用一兵一卒,奪回了魯國失陷多年的鄆、龜陰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並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來勢洶洶的三恆家臣——公孫狙。這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見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棄理想的精神。孔子流離他鄉近二十年,不管環境多麼艱難,始終不曾放棄他儒家思想的宣揚,他情節高尚,從不吃嗟來之食,一舉一動中始終保持著他的學者風度和神態,在斷糧七天時,他“以樂代食”,以頑強的意志力抗擊飢餓的侵襲。在周遊途中,為了讓儒家思想得以流傳後世,他廢寢忘食,奮筆激書,寫下《春秋》一書,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後世得以實現,並影響了往後歷朝歷代的政局。他這種堅持理想的精神著實讓我有所觸動。

  我不但欽佩孔子淵博的學問,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輝的形象會永世被世人所傳頌;而他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也必將千秋萬代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文明。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3

  今天,老師帶我們去鶴苑看了一個話劇,名字叫“少年孔子”這段話劇使我非常感動。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外交家。孔子的父親是一位將軍,很早就在戰場上陣亡了,所以孔子只能和媽媽相依為命。

  有一天,孔子正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遊戲。這時,記大夫的兒子記虎來了,他把詩書扔在地上,說:“我和你們一起玩,你同意嗎?”孔子拿起地上的那本書看了起來,留幾眼就背下來六首詩,而他的小夥伴們,正反對記虎,不和他一起玩。記虎看到了孔子再看他的書。便把書搶過來說:“我的書你也敢看。”孔子說:“是你自己扔在地上的,我撿起來看的”記虎說:‘這樣吧!我們玩騎馬打仗,三局兩勝。’你勝我我就把詩書借你看五天。我勝利,就給我當馬騎。孔子說:“好,咱們一言為定。”這時記虎的一個隨從說:“我是公子的大肥馬”另一個隨從說:“我是公子的小毛驢”孔子說:“咱們開始吧!”記虎說“好,小毛驢,我要上驢”孔子說“夥伴們,上馬”雙方個拿一個木棍當劍,雙方向對方猛衝過去。一下子就給記虎和小毛驢撞翻了,第二局開始了。記虎說:“大肥馬,我要上馬”孔子說“夥伴們上馬。”雙方又開始猛衝。“啪”的一聲,記虎和大肥馬又倒在地上。孔子笑著說:“把書借給我吧!”於是,記虎讓兩個隨從把書送到孔子手中。

  可是,剛到孔子手中。記大夫就來了說:“記虎,怎麼把自己家的藏書亂借,快把書那回來,”記虎叫人把書那回來,並揍了孔子一頓。這時,孔子一個夥伴幹過來說:“你媽媽發高燒了。”孔子馬上就昏了過去。很久才醒來。醒來後,急忙跑回家,看見媽媽還在認字,便對媽媽說:“你都高燒了,怎麼還認字?”媽媽說:“丘,你爸爸去世的早,咱家又窮。米都沒了,一會你爺爺給咱們送米來。”這時孔子的幾個小夥伴來認字了。孔媽媽說:“我來教你們。”孔子說:“母親,你先睡會,我來給他們講字。”孔媽媽一開始還不同意,經過孔子的再三請求,孔媽媽終於同意了。孔子講字的時候可認真了,將完後,小夥伴還從各家那來了柴,熱水,食物等,孔爺爺也把米送來了,孔媽媽的病越來越重,孔子把旗袍買了給媽媽買藥。孔子剛回到家,爺爺就發現孔子身上的傷,爺爺說,這是誰打得,一個夥伴說是記虎打得,孔子說我想讀書,爺爺說丘,今後爺爺教你背書,到了記大夫過生日每家每戶必須送上一份禮物,孔子說:“爺爺,我想去記大夫家書房看看。”爺爺說好,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禮物送上去,過生日那天,孔子和爺爺去送上了禮物。記大夫和爺爺,記虎走進餐廳,孔子和兩個小夥伴去書房看了很多書,不一會記虎來了說:孔子你如果能喝一缸酒,我就讓你在書房裡看五天書。孔子抓起酒就喝,但最終還是醉倒了。後來記大夫叫人把一頭兇猛的公牛抬了上來,說:“孔子,如果你能馴服這頭公牛,我讓你在我家看書三天三夜。”牛一放,就朝記大夫奔去,幸虧孔子及時阻攔。記大夫很感激孔子。讓他看了三天三夜書,三天三夜過去了,孔子讀完三百多首詩。

  孔子小時候是多麼貧窮,但他還好好讀書,而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4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透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透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5

  根據學校得推薦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得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得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裡顛沛流離得苦難生活,最後到老得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得成就和“仁義禮治”得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得視角來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得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得,平和得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得境界和對信念得執著。

  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得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得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 1

  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得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得思想。老子得“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得。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得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得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得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得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得女人。同樣得,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得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得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得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得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得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得情節。我對顏回得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得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得書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潛到冰冷得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得說道“回,你給我 2

  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得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得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得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境界”。孔子內心得痛苦和對信念得執著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得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得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得題材拍成如此優秀得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得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得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得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6

  今天我們上完白天的課,晚上7點在魏老師陪同下我們觀看了一部具有強大的教育性質的電影《孔子》說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這位歷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據,各國戰亂時期,孔子的歷史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多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禮節仁和,能讓我記住非常多故事精彩情節,但是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非常好團隊文法、團隊精神,他帶著他心愛的弟子與一些文弱的書生一起漂盪。但是給我感覺到好像他帶領的是我們中國的革命前輩,因為他們改變了一個世界,統領著一個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當時因為是國難時期魯國的諸侯非常欣賞他智慧與才華,魯國的諸侯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改變春秋諸國的歷史,然而就在魯國與齊國會盟之時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僅震懾了齊軍,還為魯國奪回了三個城市,正因為他的正義與忠誠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國的陷害,後來回到魯國後遇到三桓相國的反對勢力欺壓,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文化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被魏國宋國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還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後來經三桓相國的多次邀請,見到相國的玉環後才同意回到魯國。

  孔子臨終說的那句話:“後人對我的讚賞是因為這部書《魯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他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們平時工作與生活中要多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組建像孔子那樣的團隊,不要犯我們魯國諸侯的那種錯誤,錯失良將,錯失良將後會給我們國家或者企業帶來損失,也會增加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人該用什麼人不該用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不要輕易被美色等誘惑,要長期保持良好的品格,應當多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敬業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企業,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學到了非常多關於現代管理的非常多辦法,具體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個始終對你不離不棄的團隊。在這部片子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孔子門下的弟子為了宣導孔子的禮儀文化。對孔子不管貧窮、富裕、始終如一的追隨者他隨他。這就是當前比較流行的非權力影響力。

  2:透過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禮儀的重要性。在這部片子中孔子宣導的文化就是禮儀。並不是以暴治暴。我國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加上我們維也納酒店有事一個服務行業、想我們的服務禮儀的重要性。

  3: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與理想。在現在的非常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自己的理想。在這部片子中孔子為了宣導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顛沛流離18年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正所謂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著長立志。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7

  《孔子》年初已經上映了,我卻一直沒有看,昨晚閒來無事,在網上看了,竟也看出一點感覺來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我還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說我是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態來觀賞這部電影的。

  《孔子》是胡玟導演的力作,畫面精美,氣勢恢宏,述說了東周末年各諸侯國為了達到稱霸目的相互征戰,而孔子為了理想在列國之間奔走,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影片活靈活現在刻畫了一代儒師的大家風範。周潤發飾演的孔子表演極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韻,他總是面帶微笑卻剛正不阿,從容不迫卻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經典的論語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來人文氣質濃厚。讓人們在觀看電電影、回顧歷史的同時,得到啟悟和學習。

  在影片在開頭不久,孔子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魯定公面前勇敢諫言、取消陪葬,與季孫氏鬥智鬥勇,並最終取得勝利。體現了孔子的博愛和正義,以及一種無比堅定的勇氣。

  孔子在50幾歲後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暫的政治生涯中,主張“為政以德”,政績顯赫,並得到了魯定公的絕對信任和讚揚。齊國一心想吞併魯國,卻對孔子心存懼意,於是想出一個除掉孔子的計謀,約魯定公和孔子在齊魯交界處商討齊魯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詐,為保證魯定公安全,便向季孫氏借戰車500乘。當孔子和魯定公去赴約後,齊方便露出真面貌,試圖致魯孔二人於死地。孔子知道季孫氏的戰車不會到來,因此用了一個計謀,命人在山谷另一邊以樹技等道具製造灰塵及吼聲,並對齊王說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戰車在山谷口候命。齊王見山谷那邊灰塵大起,信以為真,便撤了軍隊,最終還失去了佔領魯國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計謀在歷史上無可考究(三國時期的孔明也用過此計),可能是編劇加上去的情節,以此來歌頌孔子的軍事才華。破了齊國的計謀後,孔子名聲大震,被提為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一職。這是孔子從政來的輝煌的時期。

  孔子為削弱三桓的勢力,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從此處處被牽制和排擠,最終對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離開家鄉魯國,和弟子一路顛沛流離講學,一走就是數年。

  在衛國,他見到衛國國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對話加起來寥寥數句,但很細膩傳神,把一種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達得奇妙而精準。最終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然後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樣的回禮。所有的人格得到昇華,所有的人性得到彰顯。

  孔子在同遊列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磨難,有一次被人圍困,絕糧7日,孔子險些被餓死,謹有的一碗稀粥,孔子還和弟子推來讓去,最後一人只喝一口,場面溫馨而感人。

  多年後,孔子終於重回故鄉魯國,頭髮鬍子已經花白,面對城樓,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長跪不起,老淚縱橫……那是落葉歸根的情結,那是對家鄉的眷戀和歸屬感,那是永遠的遊子情懷!

  最後影片在《幽蘭操》的歌聲中結束,那是對孔子詩意而完滿的總結。“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給孔子,也給生活中每一個有著高潔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電影,值得一看。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8

  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得訊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得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得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得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得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得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得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得影片?其自身得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得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得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得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得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得,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得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得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得反面。這些年,言利得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得,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觀後感《仁人和合不可缺--《孔子》電影觀後感》。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得、灌輸式得教育,至今,這樣得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得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得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得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得日子,真得是我們所需要得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得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得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得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得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得,更應該學習孔子得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得是你是不是真得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得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得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得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得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得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9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與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與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與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是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與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與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與強大的希望,但是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一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與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與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與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是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0

  國與國之戰,孔子的時代就穿插其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遊歷了十幾個國家。禮義仁和從來沒有放棄過。

  看這部電影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2個多小時了,和觀眾們在一起,非常安靜地看著。就像胡玫說的那樣,“《孔子》是一部必須讓你記住許多故事情節的電影。”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只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而他所留下的,則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以及背後的弟子們,或許大多是文弱書生。但你們感受到的卻一定是如海濤般千軍萬馬,統帥了一個時代。

  影片中,孔子出生在一個小國——魯國的貴族世家,對社會的混亂局面感到憂慮,期待著用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去影響春秋各國的歷史程序。但是,正如歷史上其他聖人在早年的經歷,孔子在彼時的時代尚未來臨。雖然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英勇和智慧給魯國帶來了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政治理念最終在現實中破滅了。接著孔子為了夢想,帶領眾弟子奔赴列國十四年,傳播自己的思想,要和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天下霸主如此,天下不容其爭。數次被亂軍包圍而陷入絕境,也曾捲入政治陰謀的漩渦,甚至被世人誤解……晚年返回祖國——魯國,他歸國不隱,不遺餘力地教導弟子們和整理文獻。

  孔子的一齣戲,力主禁止活人獻祭,非常精彩。會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堂,不知當時是不是這樣,整場場景都很像古羅馬議會,還是現在的英國議會,呵呵,對公山泉這類小人,最經典的莫過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言歸正傳”,表現出孔子的從容與智慧,更有幽默。

  此外,老子和孔子那仙境般的對話,也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印證,史書上有孔子向老子求學的記載,而電影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這一情節沒有什麼不對勁的,還能從他們的對話中看出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各有各的性格,但愛師如命,守禮如命。子助衛國,冉求回魯國。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他的外表文弱而機智靈活,意志堅定,是最能打動人的人。在他去世的那個場景中,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虛偽,搞笑。但是我很感動,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連想都沒想過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救竹簡的那一刻,許多觀眾都落淚了,我還相信,當孔子抱著死了的顏回不肯放手的時候,那一幕,震撼了萬千人。

  更令我感動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在顏回看來,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生命更重要,再想一想,因為有了無數的顏回,我們才能體會孔子的精神。看見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有三個時辰了,緩不過來。但是夫子還抱不住,那場面真可悲。子路又死了,子路其實是個有勇有謀的人,可是他一直記著夫子的教誨,一直到死,還記著夫子所說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得知子路之死,喪徒如喪子,但夫不讓淚流,夫子仍很欣慰,自是弟子雖未如願,亦已為仁。

  在影片《孔子》中,我體會到,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風,繼承孔子“君子亦直,小人亦不欺”的做人準則,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做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1

  電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現在來寫觀後感,純屬個人意見,不知道該對誰說:

  第一、形象跟場景刻畫:

  關於周潤發跟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認周潤發演技比較好來的,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有餘而寬厚不足。而歷史上那個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還不錯。

  對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門道,我想的就是兩點:一本片中齊魯衛等各國的都城、村落明顯不同,反映出了經濟實力跟民風民俗的差異,比那種看不出發生在那個城市的現代劇好很多。二孔子周遊列國不是周遊中華人民共跟國,在春秋時代似乎最北邊的小國燕也是在現在北京這個位置,也就是說,他周遊列國應該都在黃河附近或者以南,為啥後半段那個雪花飄飄的,象東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跟徒弟們的、國君們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沒見過把一大堆藍色珊瑚珠紛紛揚揚掛一腦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還從一排藍色珠簾中走出來。

  第二、電影與歷史跟著作的契合:

  因為這個階段在讀論語,所以還是有些感想的。

  開篇處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跟魯國國君說的那些話,差不多都是論語或者相關原文,不過改換了環境,比如該跟冉有說的,對魯國國君說了,這個也算是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個漆思弓開始可是難壞了我,印象中完全沒有這個人啊,回家一百度原來就是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這個,古代人有姓名字號。所以有點亂,其實著名學者知道漆思弓=漆雕開,看樂跟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開,編劇就應該照顧一下我們這種剛開始學的人,直接叫他漆雕開就好了麼?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沒記錯應該是這個話吧?),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跟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這個要麼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麼容易讓編劇留下南子對這個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諸位弟子,傳說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劇中露臉的有那麼幾個。已經說過了的漆雕開,正冠後亡的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的子路。文質彬彬的孔子最喜歡的顏回、有管家感覺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參、被夫子稱讚總有辦法的子貢,被孔子打擊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還有孔子的妻子兒女,其實這裡要說導演也很不容易,光是找到年齡形態氣質都符合的演員估計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啊。

  關於顏回之死,我印象中論語中沒有顏回是怎麼死的的論述,只是說顏淵死,子哭之慟。回來百度一下,也是沒有史料記載,導演安排他為了在冰河中救起竹簡被凍死,於情還是不錯的,但是細一想,還是發現了bug:論語中有一段,顏淵死了師兄弟們要求孔子用自己的車給顏淵改成棺槨,孔子回答,孔鯉(孔子的兒子,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影片字幕是鋰字,而書上一向都是鯉魚的鯉。)死的時候,有棺而無槨,按親疏遠近我應該給兒子而不應該給弟子,而我誰都不給的原因是,我跟公卿們共同出行的時候,按禮數我的車不能比他們差,我只有一個車了,要保留。按這段的意思,顏淵死應該在回魯國以後。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2

  在中國,"孔子"是個讓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課本里,我們學過他《論語》中的精髓;在媒體中,我們聽過他誨人不倦、講仁義、宣禮儀的故事;在生活裡,我們更是會信手拈來般引用出他曾說過的話語,用來明道,用來說理……這就是孔子帶給我們的生活影響力。

  孔子,這位距離我們2500多年的老夫子,一直被人們尊稱為"聖人",對於他的事蹟和生平我總是用仰視的目光和態度去接受。可是,電影《孔子》卻讓這位聖人走下神壇,歷史在鏡頭的指引下,把觀眾重新帶回到春秋時期那個戰亂紛擾的年代。在那裡,我們又一次見到了孔子,而這時的他卻是個平凡、質樸、仁愛、執著、堅韌的普通人。

  影片從孔子仕官魯國開始,用敘述的手法為我們演繹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一邊看著,我一邊不由在心裡追問:是什麼讓孔子能夠具有如此的魅力,名垂千史?是什麼讓孔子能夠穿越兩千年的光陰,在當今的時代他的思想依然閃爍著光芒?是什麼讓孔子在今天不僅為中國人所推崇,而且在國外孔子學院也能辦得紅紅火火?透過電影中的那些故事情節,我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所在,這種魅力不是別的,而是孔子偉大的人格。

  孔子離開魯國,在列國之間顛沛流離十四載,可是他的學生們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君子坦蕩蕩,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與弟子被困,幾天不曾進食,這時的孔子以琴音作伴,以琴音為食。當弟子將最後一碗馬肉湯奉於孔子面前請他飲用時,看著飢腸轆轆的弟子,孔子只是象徵性地喝了一口便將這救命湯與弟子們一一分享。危難之際心懷仁愛,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學生顏回墜入冰裂的冰湖時,他不顧安危,誓死搶救散落在湖中的孔子的書卷,一捆捆的扔到岸上,寧肯為了恩師的書卷付出自己的生命。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懷抱著逝去學生顏回,足足四個時辰不肯鬆開,他只想用自己溫熱的體溫溫暖心愛的學生,喚回他的重生,愛生如子,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當孔子當年的政敵季恆子年邁老矣,生命垂危之際,心裡最為牽掛的人就是孔子,想求得孔子的救贖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心願。能讓自己的敵人心懷之、敬佩之,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因衛國內亂,學生子路戰死沙場,臨終之前依然謹記恩師教誨:"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堂堂整整"。誨人不倦,潤物無聲,這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在影片的最後,主題音樂響起,王菲那天籟般的聲線唱出了韻味悠揚的《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文王夢熊,渭水泱泱。採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這彷彿就是對孔子一生的寫照和詠歎。幽蘭其香,不為獻媚,不為流俗,揚揚其香,只因由內而外的深刻涵養,深邃思想,深沉愛意,深切擔當。這就是孔子,一個有著巨大人格力量的孔子!

  帶著感動與感慨,心裡豁然開朗,耳邊響起好多孔子的經典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朝聞道,夕死可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感謝《孔子》又為我上了一課,讓我知道做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是件多麼幸福、快樂而令人敬仰的事。真希望自己也能努力為之,做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3

  整部電影一直安靜地敘述著,正如孔子的一生,沒太多華麗的特技與動畫,平淡如水,幽香如蘭,片中不斷顛覆著孔子聖人的形象。心中的聖人在世介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在堅守與逃離面前,心中難免會忐忑、會焦慮、會猶豫、會害怕,包圍著聖人的是命運給與的苦厄與磨難,是世界給於太多嘲諷與冷漠,孔聖人面對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懷去包容與諒解,用禮的光芒去感化與觀照,然而面對著弱肉強食、狼煙遍地的世界,禮樂道德不過是虛無飄渺的說辭罷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個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徹悟的深度。他由於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由於禮樂已廢道德淪喪而痛苦,他由於自己的堅守與艱難的矛盾而痛苦,在某個冰冷的夢深處,他是否會懷疑當初的抉擇,他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道,是否會自嘲無奈,是否會辭窮墨盡,會的,一定會的,只由於他是個平凡的人,而歷史證明他終究不是個平凡的人,聖之所以為聖,聖人之所以能夠配得上聖人的稱號,是由於——堅守。

  當一個人歷經磨難,幾經沉淪,洗去鉛華,孑然一身地回到命運的起點,理想在他面前斑駁而落,田野茫茫,長夜無邊,從頭開始,從第一步開始,這就是聖人的'抉擇。也許,孔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正是他顛沛流離,周遊歷國的時侯,磨難與苦厄不斷衝擊著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聖人心中的火焰愈來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為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為了放下。孔子毅然選擇了拿起,儘管他的理想終點是放下,可是沒拿起又何談放下?歲月的年輪伴隨著聖人的步履磨平了命運的稜角,孔子的道,孔子對道道的踐行從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溫暖的生命元素絲絲點點如星星之火溫暖著歷盡滄桑的心。道的踐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碼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跡來成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變的載體。孔丘從道中領悟出的境界,從痛苦中領略到的境界,讓儒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生命內容。當我們回首經典時,依稀能夠看到一個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陽下的天涯,莞自哀傷,莞自離神,遍地灑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聖人懷揣著那經天緯地的禮儀仁德遊說歷國,最後卻在夕陽之下黯然心傷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老者在學生、親人相繼從世間離去而要獨自一人面對正義與生死冷暖時,眼眶溼潤了。

  天邊的明月,依舊為他指引著回家的道路,而他從未回頭,他的道,儒家的道永遠是出發,永遠是天下,永遠是社稷,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時間積澱而成的道的方向與途徑,他憑著心中的方向,越走越遠,儘管年華已逝,雙眼漸漸模糊,風吹拂著蒼白的髮梢,聖人的抉擇,永遠都是那麼高大,又那麼溫暖與倔強,具禮樂仁義而天下大同,這是君子如幽蘭般無聲的堅守,這是對理想最無私的奉獻與守護。儒學由於孔子的堅守永遠充盈著命運責任的力量,永遠都承載著濟天下的最終使命,這是孔子的道。從《論語》中便可以窺見老者夕陽之下堅定的沉重的腳步,年邁的心沒由於老而邁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滲透,變得更加深厚與明亮,而這堅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與基礎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陽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4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

  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觀《孔子》有感_觀後感15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裡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裡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裡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裡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裡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裡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裡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