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通用25篇)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通用25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袁隆平》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

  每當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就會寫觀後感,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袁隆平爺爺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飢腸轅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而電影只拍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的故事,雖然有點短,但是袁爺爺91年的人生每一年時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了解,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看袁爺爺的採訪都能看到袁爺爺是一個風趣絲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這部影片以鮮活藝術手法再現了袁爺爺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袁爺爺曾說過"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物質上容易得到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輩的人雖然物質上較為匿乏,但是精神上卻是豐富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無比純粹的。

  再次向袁爺爺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空就不再回來,但是您的光榮奇蹟將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袁爺爺,一路走好!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

  這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同學一起去階梯教室觀看《袁隆平》這部電視,看完這部電視,大家都深有感觸。

  片子主要講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實驗田裡,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而無雜的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於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的課堂上來。之後,他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從那時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時間,卻仍沒有達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氣餒,吸取了這6年以來的教訓,終於達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業,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麼一丁點兒難的題目,我就去請教爸爸,不多考慮什麼,但等爸爸做出來題目之後,我才發現這道題是多麼的簡單。以後我一定會多思考再請教。

  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上,我會學習他,做一名和他一樣的人。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3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開演之前,媽媽什麼都沒有對我講,我也不知道袁隆平到底是誰,是幹什麼的。電影開始後,當我看到影片中有個姐姐餓得頭暈,還是那個姐姐要拿出家裡僅有的準備種地的種子要給袁隆平爺爺做飯吃而磕破了頭,袁爺爺眼睛裡滿含著淚水、充滿著堅定:不能讓老百姓再捱餓,讓老百姓吃飽從那以後成了袁爺爺畢生的奮鬥目標。我忽然想起,我在國學班裡最早學過的神農氏,那袁爺爺不就和神農氏一樣,用一根神鞭,正在趕走那個讓許多人民飢餓的惡魔。

  從那以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爺爺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春夏秋冬: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他不畏懼任何困難,勇敢執著地為著自己的夢想前行。最終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科研,袁爺爺終於成功了!

  我雖然還只是一個二年的小學生,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真的很想在若干年後去北京念一流的大學。媽媽告訴我那同樣也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我也要像袁爺爺一樣,遇到困難執著前行,多多學習增長本領,持之以恆地朝著自己的奮鬥目標努力向前!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4

  古人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種子”。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並不瞭解,這次,自從學校組織觀看《袁隆平》電影后,我加深了對他的印象。

  袁隆平雖然貌不驚人,語不出眾,可以說是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麼讓他堅持著,培養出雜交水稻?是什麼人呢?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是他那執著的、堅韌的心態,讓他堅持了下來,是他那熱愛科學、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精神,讓他永遠停留我們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總共有三個理由:其一,他熱愛大自然,不刻板,那時候,搞科學研究的人都在辦公室裡工作,雖然整天埋頭苦幹,卻並沒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簡直就是書呆子。而袁隆平則相反,他親近自然,喜歡觀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方式,這也是讓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當紅衛兵衝進他家,砸爛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時候,他還喊著:“打倒袁隆平!”這不代表他無能,他軟弱,只是他保護家,讓他繼續研究水稻的做法。這又讓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熱愛人民,關愛家人。他愛妻子,不讓妻子受到傷害,不讓她受苦。他愛人民,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類。也正是妻子的支援,百姓的關心,讓他撲在書桌前研究,這也是他成功的動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偉大,不平凡的奉獻,袁隆平爺爺是個耕耘者,一個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每一粒糧食都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呀!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5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學樓二樓組織參看了電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匪淺。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從普通的農業教育者透過實驗,經過不懈努力,飽經風霜後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實驗中,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形狀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經過研究證明出了它是雜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結出的稻粒還多出了許多,於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礙中不懈努力研究雜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來袁隆平家鬧事,還把袁隆平精心研製的雜交水稻摔爛,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幾盆比較好的給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來的心血就會在這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還有一次,袁隆平的一塊雜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們全部糟蹋了,雖然崔主任一直在和袁隆平作對,但袁隆平始終堅持著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看完《袁隆平》,我又聯想到了自已,現在我們的家庭條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說我們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時候學笛子時,剛開始笛子對我來說是一種新事物,因為好奇所以我學得很高興,學得也很好,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太沒勁了,學了一年我就不學了。我又去學跳舞,可是有許多動作做出來都很疼,我便也不學了。可是現在看到小夥伴們吹笛子,跳舞時心裡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來當時沒有堅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後悔。還有一次,我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好幾次我都沒能把電池裝到小裝制中,雖然如此,但是我沒有氣餒,堅持又做了七次,終於把電池裝了進去。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

  電影《袁隆平》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已的信念,最終才能取提成功。我們一定要向袁隆平學習!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6

  前幾天,我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當我走出電影院時,我熱血沸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主要講:袁隆平爺爺是一位只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不畏艱辛、意志堅強、奮鬥終身、的人。以前的水稻產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爺爺的不懈努力下,反覆地研究和實驗,終於使水稻的產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成為了“水稻之父”,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在工作中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所要具備的,這使我深有感觸。昨天,我在樓下學玩滑板,我剛站上去,媽媽還沒來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個四腳朝天。我連忙站起來,拍拍屁股上得塵土,說:“什麼破玩意兒呀?還沒等我站上去就給我送了個禮!”我賭氣地說:“不學了,不學了!”媽媽看著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將法說:“以前你總是纏著要我給你買滑板,現在給你買了,可你又不敢學。嘿——我還是把它送給別人算了!反正留著也沒用!”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勇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我想:我不能讓媽媽小看我,我要讓她對我刮目相看。這時,袁隆平爺爺的影子彷彿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給了我巨大的鼓勵。我下定決心,今天我一定要學會玩滑板。可我剛一站上去,又摔了下來,害得我青一塊,紫一塊,手也擦傷了。媽媽看著有點心疼了,也勸我暫時不練了,可我卻不依了。經過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我終於學會了玩滑板。

  透過觀看了這部電影和我學滑板地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永不言敗是駛向成功的風帆!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我要讓袁隆平爺爺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做到不畏艱險、腳踏實地。在學習中,要為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努力奮鬥、頑強拼搏,為生命奏響動聽的樂曲!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7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透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說:“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秘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約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的《本草綱目》;“炸藥大王”諾貝爾,由於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終身未婚……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衝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8

  今天,我去了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袁隆平為了使地球上的人們不在飢餓,決定研製雜交水稻,在研製中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他毫不放棄。最終,雜交水稻被研製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更不是坐在電腦前面,按一下滑鼠的。現在想發明東西的人,還有多少人擁有袁隆平這種勤勞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堅韌、幹勁,一次次的失敗,不但沒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動力。在逆境中他還常開玩笑,他痴心地總是想著研製雜交水稻成功,就算沒有人支援,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還是一樣有幹勁!

  袁隆平曾經說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多麼值得我們崇拜!他“甘於奉獻”的精神,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電影裡,袁隆平在課堂上推崇了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這種做法令到了領導的批判。他們的批判,讓我感到可惡!他們沒有想到: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劉老師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惡,他們不但無能,而且還阻止別人的事業,阻礙別人的發展。還有一些紅衛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時候把他培養的稻苗全給砸了。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應該都是給這些小人給扼殺的,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

  九十後的我們,是不是開始“做袁隆平”了。有許多已經開始努力了,難道我們還想袖手旁觀?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吧!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9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電影之所以感人,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就以這次電影釋出會為例,那麼多的媒體記者,釋出會一結束,全都離開,趕回去發稿子。可是他們連電影都沒看,又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稿件呢?曾經踏實的中國人,在如飛的社會節奏裡,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援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為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裡,“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偽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為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里是行不通的——現在為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裡,袁隆平因為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為人類造福,為何不可拿來我用?如果按照電影中這幫弱智革命派的邏輯,蘇聯的人造衛星技術,源於納粹德國的火箭飛行技術,技術到底算誰的?蘇聯人造衛星上天,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先進,還是納粹制度的成功?

  以劉老師為代表的幾個水稻專家,就是這一類人。他們自己無能,卻佔據著位置。這還不算,他們還要極力破壞別人的事業,限制別人的能力,讓別人也一事無成。大家都一樣無能,他們的無能看起來才正常,才不會被關注,他們的地位才不會動搖。劉老師因為怕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趁著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毀掉,寧可損失國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極點。“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個風,不是來自敵對方向,而往往是來自自己陣營。這種醜陋的中國精神,貫徹在無數的中國人中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受列強欺壓,被英法聯軍打,被八國聯軍打,被日本鬼子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遭外商打壓,一些醜陋的中國人,爭相在外國人面前獻媚爭寵,卻對於自強的中國人,明槍暗箭,除之而後快。如果說,中國人不能夠根除這種劣根性,那中華崛起夢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卑劣的小人們,把無數的袁隆平扼殺在萌芽裡。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她應該產生千千萬萬的袁隆平才對。那些被扼殺了的天才,都毀在這些中華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果靜林們已經開始努力了,我們難道就只想旁觀?為了祖先的光榮,為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為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0

  幾天前袁爺爺因病離世,這位91歲的老人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太多的貢獻於是語文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紀錄片,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傳奇人物的一生。而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發現袁爺爺的一生只有一個字——夢。

  兒時在果園的一次春遊,讓袁爺爺發現了水果的.可愛之處,也發現了自己立志學農的夢。這個夢在前方召喚著他,讓他不斷向前。畢業後來到小鎮支教,寂寞和孤獨讓他一度想放棄,可是這個夢想又在前方召喚著他,促使他不斷向前。在外界的譏笑下,這個夢又鼓勵他大膽的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設想,並開始付諸行動。在萬難之下,在外界的嘲諷中,他不驕不躁,踏實向前,最終研究出了雜交水稻,來到了自己嚮往的夢前。

  或許袁爺爺剛開始的夢只是學農,可越到後面這個夢就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遙遠,等著他實現這個夢的人不止他自己了,還有許多親友以及上億的中國人,甚至還有其他國家的人。他在這樣大的壓力下,繼續向著這個夢繼續奔跑著。終於,他實現了雜交水稻這個夢,人人都捧他,贊他,但他知道有一個新的更大更遙遠的夢等著他了,於是他又捧著一顆赤子之心,向前奔跑起來。

  袁爺爺終其一生都在追逐無盡的夢,而他懷著赤子之心不斷追夢的精神,或許是比他的科研成果更令人佩服,也更值得我們學習的。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1

  這個星期五下午,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陪伴下,觀看了電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匪淺。

  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之間的故事。他為了解決人類溫飽問題,從普通的農業教育者,透過實驗、經過不懈努力,飽經風霜後,研製出了高產的雜交水稻。

  影片中,瘦小的袁爺爺說:“我不在稻田裡,就是在家裡,我不在稻田也不在家裡,那我就在去稻田的路上。”他為了研究高產量稻子,付出畢生心血,我開始愧疚。

  現在的生活就像在蜜罐子裡,總覺得什麼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理想不需要努力拼搏就能成功一般。我們總在浪費糧食、浪費時間、浪費資源……豈不知當下的衣食無憂都是袁爺爺他們一輩的勞動成果,我們自己對社會、對祖國又有什麼貢獻呢?

  現今,袁隆平爺爺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他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財富。這財富不只是高產糧食,還有“袁隆平精神”。

  我想: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深刻反省自己,不浪費一粒米,不浪費一顆糧。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要向袁爺爺一樣,為了理想,積極努力學習,不去輕言放棄,堅持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2

  袁隆平是一代偉大的農業專家。他幫助我們擺脫了飢餓。

  這部電影講了袁隆平不辭辛苦的為人民造福,發明了雜交水稻。他不怕權威,敢於挑戰,還屢次受到迫害、欺凌,但還是堅持真理,值得我們學習。俗話說得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袁隆平願意堅持真理,是因為他願為人民造福。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曾經因為研究,找了幾株稻子。可是紅衛兵卻阻擋他的研究,砸爛了花盆。但袁隆平沒有放棄研究,而是繼續他的探究。後來他被平反,終於成為了一代偉人。

  我們愛戴袁隆平是因為他為我們抗擊了飢餓,讓全中國人們活了下去,因為當時餓死了許多啊!

  還有,袁隆平從來都是一路坎坷。他為了雜交水稻差點死掉,因為他陷在了沼澤裡。他的雜交水稻次次失敗,幾乎都沒信心了,終於成功,真是讓他歡呼雀躍。

  他為了人民,用了二十年。二十年,什麼概念?!研究時是一個年輕的小夥,研究完已經是一個邋遢的老頭了。他幾乎浪費了他的整個青春,讓他前途渺茫,寂寞失落。二十年,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外國人研究失敗了的雜交水稻?但袁隆平沒有放棄,因為他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他成功了!但他只是為了人民!多麼崇高的思想,多麼巨大的犧牲!但,有付出就有回報,他的名字被中國人永遠銘記!

  我們真該感謝袁隆平,是他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要不然,我們可能都出生不了了呢!所以,讓我們人人都讚頌這位偉大的英雄吧!!!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3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著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著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著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4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聽到這個噩耗傳出時,我心頭一顫、難以相信這個訊息,原來有的人偉大到讓我們以為他沒有生老病死。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並將此作為畢生追求。他帶領中國科研團隊一次次攻破難題,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做出重要貢獻。看完《袁隆平》這部電影后,我頗有感悟。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懷“禾下乘涼夢”,秉著“躬耕田壟情”,畢生辛勤耕耘,讓全球數億人口擺脫飢餓,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我們要讀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後的“不凡”,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樸實無我的奉獻精神,寫就不凡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懷院士揣著“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理想,決心向“飢餓惡魔”發出挑戰,深紮實踐熱土,努力發揮聰明才智,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用一生的實踐讓水稻高產成為現實。

  “操場裡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裡長不出萬年松。”袁隆平院士憑藉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水稻育種經驗,做到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雙結合”,推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賢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試想,如果沒有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日積月累的創新創造,哪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勤於“下田”、善於“蹲苗”、敢於“拓荒”,努力從實踐中汲取“創新”之經、“闖關”之法、“奪隘”之策,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樑、鐵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於擔當的排頭兵、善於作為的領頭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迎難克難的姿態踐行為民之情,實現報國之志。

  接續奮鬥,是最好的紀念。我們要從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長力量,播種為國為民之夢,涵養創新創造之能,積蓄苦幹實幹之功,在為民造福、奉獻社會中發光出彩。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5

  2021年5月22日是日月同悲的一天,當日下午1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在長沙溘然長逝,享年91歲。

  當全國人民得知這個悲痛的訊息時,各大媒體以及朋友圈,看到的是鋪天蓋地的對袁老的不捨、憧憬以及感激之情。在長沙,許多人夾道送別袁老的靈車,哭嚎出內心的痛別。還有許多人在袁老曾經就讀的西南大學的雕像前獻花。袁老一輩子幾乎都是面朝黃土地躬耕在稻田裡,一生都在為人民能夠吃飽飯而努力奔走著,因為這樣,祖國和人民也記得他,祖國和人民會永遠記得他。

  而我作為21世紀的90後,瞭解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可是我對於他老人家的生平和水稻的研究事蹟瞭解的並不透徹,這驅使我觀看《袁隆平》這部紀錄片,深入地瞭解他的生平故事,瞭解他的“禾下乘涼夢”。

  走進這部紀錄片,瞭解到,當袁老在安江農業學校教書時,他關於水稻的種植理念和同校的劉老師的種植理念大相徑庭時,劉老師的課堂門庭若市,而袁老的課堂門可羅雀,只剩下了一個學生董婕,也就是後來袁老的老婆,不過在真實生活中,袁老的老婆的妻子叫鄧則(鄧哲),電影裡叫做董婕,至於為什麼在電影裡面要改名,這也是觀看電影的我頗為狐疑的一點。即使大部分學生青睞劉老師的課堂,袁老在水稻種植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董婕一起關注自己培育的水稻,當看到那株水稻有230粒種子時,他們的歡呼和雀躍,就是田野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培育高產的水稻上的道路上,袁老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其間遇到很多挫折。紅衛兵砸家,破壞供研究而種植的水稻,試驗田被毀壞,以及水稻產量遲遲未增,這條道路走起來是艱難的,但是袁老義無反顧地堅持往前走。

  某日,當他去一個學生家裡家訪時,學生的妹妹突然肚子疼,因為長期沒有吃飽,便蹲下了身。袁老了解之後,給了小姑娘一個冰,可是小姑娘卻不捨得吃,說要等肚子餓得癟癟的再吃。當袁老在學生家裡吃飯時,小姑娘想要搭凳子去拿樑上的水稻種子給袁老吃,卻不慎摔了下來。我想,袁老看到這些畫面,無不堅定著他繼續研究高產量水稻的決心和信念!我想這些畫面,都是激勵著袁老想要解決人民“吃不飽飯”的動力吧!

  有才華的人,也總是有著自己的個性和魅力。袁老在培植高產水稻的道路上,儘管困難重重,甚至他也不清楚自己最後能夠成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躬身於田野上,研究水稻,希望能夠解決人民吃飽飯的難題,他老人家的身上彰顯的有一種韌勁。除了對水稻的專情,袁老似乎也是一個別有風情的人。

  他會在田野上拉小提琴,還會說英語,講起話來幽默風趣,做事有著自己的獨立思想,雖然與袁老素未謀面,但透過電影裡或者影片裡看到的袁老,感受到他的與眾不同和別具一格。我們有這樣的一位同胞,有這樣的一位惦記著人民的前輩,我們是多麼幸運的華夏兒女。

  觀看影片,除了對袁老對水稻的執著研究所感動之外,還為他的心中大愛所折服。袁老研究雜交水稻,便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吃飽飯的問題,但是他不僅想解決中國人的吃飽飯問題,甚至走出國門,無私地將雜交水稻技術帶出去,讓全世界更多人可以解決吃飽飯的問題。看到他無私地心憂全世界人民的吃飽飯問題,那一刻,他不僅是我們的袁老,更是全世界的袁老。為他的胸襟和大愛所動容和折服!這是一名令我們感到驕傲,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前輩!

  影片中,也看到了袁老的遺憾。在他父親去世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妻子才告訴他這個事實,因為他父親叮囑不要告訴他,因為他忙,他要做大事。父親去世,自己卻不能知曉,這對於袁老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遺憾。正在他將汗水灑向稻田時一些無可挽回的遺憾也爬上了他的心尖。

  看完《袁隆平》這部影片,袁老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立體和具體,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大家對袁老的不捨和感激。因為他是除了父母、我們自己,另一個關心我們是否能夠吃飽飯的人。雖然我不曾經歷過食不果腹的那個年代,但是在我的父母的講述下,也大約瞭解他們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能吃飽飯,是多麼簡單又樸素的願望。而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有這樣一個人為人民吃飽飯而憂心,又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袁老一生躬耕田野,形容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只為一事來”同樣可以用在袁老身上。除了袁老,還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奮戰在一個領域,比如同日去世的99歲高齡的肝膽之父吳孟超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導彈之父——錢學森等等,這些人一生致力於科學的某個領域,為我們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和他們相比,我們就是世間的螻蟻,微不足道。可是小小的我們,也可以有大大的夢想,我們雖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他們,但是我們可以追尋他們的光,去發出自己的光,同樣也可以在這個社會創造出一定的價值!

  這些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生的人,不僅需要我們記住,更需要化作指引我們奮力前行的光,牢記他們的光榮,獻出自己的使命!

  偉大的人民前輩,你們一路走好!你們的夢想,後繼有人!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6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袁隆平》。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袁隆平,深深地感動了我,也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袁隆平是一所農業大學的老師,當時,人們沒有食物,十分飢餓,於是,他為民造福,決心要研究出“雜交水稻”,可是,卻遭到了崔主任,劉老師以及其他人的反對。他們不僅把袁隆平剛剛研究出來的水稻砸了,還在一個大雨如注的天氣裡,把所有的水稻連根拔起。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可袁隆平並沒有灰心,並沒有放棄,而是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從新開始新的研究。這永不放棄的竟是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呀!袁隆平說了這麼一句話,也許,會讓我永遠銘刻在心,他這麼說:“一萬多年來,我們的祖先搞不成的事,我們也搞不成;外國人,同行,他們研究不出來,我們也研究不出來。從你們的教誨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放棄,那我很想問一問,那要我們這些學農也得幹什麼?我們就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面怕不就行了嗎?我不管你們怎麼想,但是作為一個學農業的人,我覺得我有權利也有義務讓這個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穫更多的糧食,讓人類遠離飢餓!自從我袁隆平做了這個‘雜交水稻’的夢之後,我就絕不放棄!”多麼的感人!袁隆平為了人們不再被飢餓的惡魔威脅,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心血!袁隆平為了中國人不在被外國人冷嘲熱諷,不管太陽昇起,不管夕陽又落下,他走勢泡在稻田裡;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風吹雨打,他沒有一刻在休息!

  平時我覺得自己還不錯,但自從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才覺得我原來是那麼渺小。四年級時,老師讓大家寫日記,一開始我很認真,每天都寫,但堅持了兩個月,就兩三天寫一次了,又過了一個月,我就徹底不寫了。我沒有像袁隆平那樣堅持下去,沒有持之以恆,而是半途而廢,現在想想,多麼的後悔呀!

  是呀!我們要記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給予我們的啟示: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生命不息,我們就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7

  應市衛生局組織,衡陽市中心醫院職工於7月22日在紅旗劇院觀看人物傳記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動幽默的插敘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背後的故事,拉近了我們與袁隆平教授的距離,偉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見:

  堅持

  自第一次發現野外雜交水稻已有十餘年時間,袁隆平的研究仍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進入了“瓶頸”階段。眾多專家教授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出了質疑和反對,要求他放棄研究,袁隆平氣憤地說:“難道歷史上沒有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實現?外國專家做不出來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也做不出來?”很多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能堅持實現夢想。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有這樣一句話,“成功在大後天早上,大多數人放棄在後天晚上。”

  大愛

  在影片中有多處袁隆平教授向發展中國家人民傳授雜交水稻技術的片段,袁教授的雜交水稻技術普及到菲律賓、埃及、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推廣2.3億多畝,增產水稻200多億公斤。

  外國記者問他:“對於您的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各國學習和使用您有何看法?”

  袁隆平說:“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激動,我希望雜交水稻技術能被世界人民尤其發展中國家更為廣泛的運用,讓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大愛無疆,這種愛突破了區域和國家的侷限。

  不息

  片尾,外國記者問:“您如今還會繼續從事超級雜交水稻積水的研究嗎?”

  79歲高齡的袁隆平舉起了手,“生命不息,夢想不止”,頑童般留給鏡頭一個燦爛的笑臉。現在,袁隆平久居長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繼續,在會見有關學者時,他對使用計算機數值演算法計算最最佳化水稻的株型空間分佈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生命攜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機,生之所生,生生不息。

  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並不過分:功德無量。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8

  我是高中語文老師。對於“袁隆平”三個字,自然嫻熟於心。作為一個湖南人,對於“袁隆平”這個名字,自然也是如雷貫耳。作為一個黨員,知道有一部反映科學家研究遺傳生命過程的電影《袁隆平》,那還是藉助了“學習強國”這個網路平臺。一部片長92分鐘電影,我硬是一邊欣賞,一邊做紀錄,前後看了兩天。

  《袁隆平》由瀟湘電影集團投拍,前後醞釀、創作了七八年,更換了幾任作者,為的就是拍一部“有質量、有水準、不辱瀟影名譽、對得起億萬觀眾、對得起袁隆平”的優秀影片。而這部影片,最終被中宣部、廣電總局、湖南省委宣傳部列為建國六十週年重點影片。真的值得推薦。

  推薦的第一個理由是,影片讓我們每一個吃著雜交水稻成長的、活命的中國人,透過袁隆平30歲至60歲階段的故事,更加真切感受科學研究的不易,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的重大意義和價值。影片以雜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為主線展開,以外國記者綠蒂對科學家的採訪為主導,塑造了一個真實生動幽默、擁有大寫人格魅力的活色生香的袁隆平形象,充分展現了科學家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等偉大胸襟和高尚情操,將“袁隆平”這個遠在新聞裡、文字上的名字,變成了無數觀眾心目中可敬可親的具體形象,並讓世人銘記這位具有大家風範的科學大師。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在充分尊重科學的前提下開展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形象。袁隆平充分認識到“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生存法則;他充分認識到農業這個行業的限制,很多時候的雜交水稻研究,一年往往只有一兩次機會實驗(一個生長期只有一次試驗機會),且從不放過這樣的機會。湖南省農業廳那個很是器重並全力支援他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成洪濤廳長要見他,他為了不錯過在海南的野生稻抽穗測交的時機,硬是頂撞了崔主任,拒絕了成廳長,甚至,最後是廳長親自帶著水稻專家來海南見他。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偉大夢想的科學家形象。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飽嘗飢餓的滋味:全身浮腫,只能堅持每天上完課堂裡的理論課,然後儘量多休息以儲存體力。他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的夢想是追求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我的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為了這個夢想,他穿著布衣,打著赤腳走在田間地頭,皮膚粗糙,渾身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為了這個夢想,他把自己的床單、被套抽出來給實驗稻苗遮擋太陽,自己蓋棉絮;為了這個夢想,在學校的試驗田裡,他天天像忠誠的衛士,悉心地呵護著那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群”高產稻穗,興奮異常,如獲至寶,並於次年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期待著豐收的果實;為了這個夢想,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他告別妻子和孩子,帶著兩個助手遠赴海南,父親離世都不能盡孝……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博大胸襟的科學家形象。因為這種博大,在那個特殊時代,不說假話、不造假事,但並未站出來旗幟鮮明的反對,於是既堅持了真理,又保護了自己;因為這種博大,在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了分手之際,也坦然放手,繼續自己踽踽獨行的科研之路;因為這種博大,就算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著傾盆大雨之機,將他精心培育的良種毀了個一乾二淨,他在悲慟之餘,藉著沒有完全被毀滅的稻苗繼續自己的研究;因為這份博大,面對“草包學士”“科技騙子”的汙衊,面對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不但沒有削弱銳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念,他充滿激情地宣告:“就算撤消專案,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因為這種博大,在科學征途上,他儘可能多地培養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年輕人,無門戶之見,“從來都是搞五湖四海”,將自己的多年積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行,在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的保持系後,將自己培育的稻種毫無保留的分發給全國各地的水稻研究專家,從而培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恢復系”稻種;因為這種博大,他將“為各國培養優秀人才,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當作自己一生的願望……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科學家形象。為了雜交水稻,他“蹬掉兩隻鞋子,胡亂地捲起溼褲腿,赤腳下到禾田裡,高一腳低一腳來到七高八低的稻株中間,清點株數”這樣的鏡頭比比皆是。烈日下,他沿著田壟一行行地尋覓科研需要的雄性不育系、敗育系稻株,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的皮膚得了個“剛果布”外號。為尋找到目標稻株,連續16天,查看了6400多株水稻。研究入迷,走路撞電線杆,吃飯夾菜塞鼻孔。在雲南,遭遇了地震,最先從廢墟里搶出來的是稻種;在海南,晚上研讀資料,成群結隊的蚊子咬的渾身青腫,用塑膠薄膜裹身捂出熱瘡。在去往海南的列車上,師徒三人宛如孕婦——將稻種裹在肚子上,用自己的體溫給稻種催芽……沒有這種始終如一的勤勉質樸的實幹,哪有雜交水稻的橫空出世?他對著稻田抒情:我們的雜交稻田,是紅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那稻花,是世界上最芳香的花朵。一走在稻田上,就打心眼裡高興,美!

  影片藉助經典的事例,充分展現了袁隆平院士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風範,讓國人銘記一代科學大師醉心科研、質樸無華的動人風姿。

  同時,這位科學大師,還是一個專一幽默、多才多藝的普通人。他踢踏舞跳的飛揚,小提琴拉的專業。他樸素而應景的情話說的人耳根發熱,“因為有我的愛妻,我的希望不會落空”,“看著綠意盎然的田野,他告訴自己的妻子:看到這些稻田,就覺得我是它爹,你就是它們媽。”他面對艱難的豁達讓觀眾動容,在自己掉進泥沼澤命懸一線最終獲救後戲稱“雜交水稻搞不成,閻王爺不要我”,並將自己渾身的泥漿稱作“新發明的防暑防曬霜”。他形象而幽默的專業介紹,令我們這些農業知識零認識的門外漢茅塞頓開,他給助手介紹自己的“三系”,一系是“獨身主義”,二系是“自由戀愛”,三系是“包辦婚姻”,形象真切中普及了雜交水稻專業知識,令觀眾永生難忘。

  這,就是袁隆平,透過電影塑造的偉大科學家,這位發明了東方魔稻的科學家,這位創造了綠色神話的中國科學家,這位為人類戰勝飢餓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米菩薩”,這位其貌不揚、勤勞樸實的“鄉下老農”。

  質樸的是外表,純粹的是內心!這樣的科學形象,純粹情懷,值得每一位受益的人去觀瞻,去牢記!

  推薦的第二個理由,是電影本身樸素卻不平凡的藝術技巧,可以滿足觀眾對聲光色影的全面追求。

  把袁隆平這樣一位蜚聲世界的偉人搬上銀幕、實現藝術轉換絕非易事,這對編導及每一位創作人員都是嚴峻的考驗。藝術求高雅、浪漫、科學卻務實、嚴謹,怎樣把這一對矛盾體有機的對接在一起,是擺在編導面前的艱鉅任務,也是他們所要追索的重中之重。袁隆平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而作為創作者一定要擺脫概念化、公式化之窠臼,用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他,減少人物的神話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實自然而又深入人心的形象。而影片最終的呈現充分展示了編導人員的藝術匠心。

  其一,影片透過現實中的袁隆平和美國記者綠蒂的採訪對話,緊扣“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始末”,用三個樂章將全片分成三段:求索、堅韌、追夢,高度概括了袁隆平艱難求索的科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凸現了漫漫求索的心路歷程,既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

  其二,影片採用了一個非常浪漫的藝術手法來渲染意境,烘托氛圍。有人認為是多餘的,而我卻認為是極佳的,那就是以生命交響樂貫徹始終,用寫意、潑墨式的音樂元素結構全片。這個設計非常符合袁隆平獨特的人物特色和堅韌、豁達、開朗的情懷。讓音樂有生命,以角色的身份出演,伴隨著袁隆平一路走來。

  其三,在內容上,全片分為兩個時段,過去時和現在時。這既解決了活著的袁隆平和演員袁隆平形象對接的問題,又能解決由於資金不足、不能出國拍攝,只能選用袁隆平的影像資料來彌補的缺失。請科學家來演自己,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其四,該影片講述名人故事,類似於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傳記,採用了散文體結構來敘事,我覺得是該影片最重要的創新理念。

  其五,在影片色彩設定上,展現了三大色塊:綠色、藍色、金黃色,是全片的主色調。綠色源於自然、寓意深遠,和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袁隆平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綠色禾苗的出土,寓意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奇蹟。藍色象徵著藍天白雲、藍盈盈的大海,這是大自然的純美,隱喻袁隆平大海一樣的情懷。金黃色,本片中早霞、黃昏多次出現,映襯金黃色稻穗。這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是袁隆平夢想成真的收穫。三大色塊營造了一片藝術天地,拓展了想象空間和創作空間。光影是畫面造型的重要環節,必須重視。影調和色彩要和人物、自然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冷暖適宜、濃墨重彩、相得益彰。

  眾所周知,袁隆平院士雖已90歲高齡,但他仍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生命不息,我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這種“追夢”的偉大情懷令人折服,該影片在“真”字上做文章,在情節的自然發展中開掘出人物的真摯情感,凸現出人性中真實、燦爛的一面,突出科學研究艱難而偉大、質樸而光榮,為世界留下了一個偉岸的形象,值得我們每一個行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中國人去觀摩。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19

  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萬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讚歎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堅守著自己的本色,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著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絡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裡沸騰的是農民的執著、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為名人後,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說“學者和平民之間,隔著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聖賢”。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聖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說“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為世界農學泰斗,為使人類少一份飢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後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儘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那顆奮進的心,永無休止的拼搏精神卻一如既往,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為之景仰。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0

  每當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就會寫觀後感,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袁隆平爺爺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飢腸轅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而電影只拍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的故事,雖然有點短,但是袁爺爺91年的人生每一年時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了解,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看袁爺爺的採訪都能看到袁爺爺是一個風趣絲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這部影片以鮮活藝術手法再現了袁爺爺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袁爺爺曾說過"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物質上容易得到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輩的人雖然物質上較為匿乏,但是精神上卻是豐富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無比純粹的。

  再次向袁爺爺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空就不再回來,但是您的光榮奇蹟將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袁爺爺,一路走好!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1

  這部電影講述了當代科學家袁隆平憑著對科研的熱情、對事業的熱愛、對執著的追求,經過十五年的辛勤努力,終於研究出了雜交水稻,並帶領中國人民擺脫飢餓的事蹟。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受益匪淺,感受頗豐。

  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是得先讀好書,把基礎打好,把知識掌握牢靠,這樣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袁隆平爺爺正是這樣,即使是戰爭時期也沒有落下學業。我們要想事有所成,首先自己得有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擔當起大任。

  要充分發揚刻苦耐勞的精神。“十年磨一劍”,袁隆平爺爺十五年不斷行走在田間地頭,日曬雨淋,失敗了不氣餒,為了找到天然的雜交稻,他和團隊成員四處輾轉,到中國南方各個城市尋找野生稻,甚至七年都沒有回家過年。我想這種吃苦耐勞、務實苦幹的精神是多麼難得!我們作為當代小學生,從小都是衣食無憂,要是我們有他一半的努力,學習上也會有飛躍的進步的。

  只有中國強大了,我們才不會被欺負。親眼目睹日本侵華戰爭的袁隆平爺爺,從小是深知“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外國生物學家曾經斷言,中國21世紀會經歷一次糧食短缺,屆時需要大量從外國進口糧食。但是袁隆平爺爺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讓這一斷言成為泡沫。雜交水稻的產量連年攀升,不但我們中國人吃的飽,我們的糧食還有富足,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

  要有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袁隆平爺爺在雜交水稻獲得成功之後,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地研究怎樣繼續提高產量。晚年他又給自己和團隊定了一個新的目標: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想人只要有目標,並朝著目標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靠近,終有一天,目標會實現,夢想會實現。

  其實,我們當代中國有很多像袁隆平爺爺這樣吃苦耐勞、樂於鑽研、樂於奉獻的人。比如我們敬愛的鐘南山爺爺、那些可愛可敬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的警察叔叔、消防員叔叔,為我們戍守邊關的武警戰士……他們都在為我們祖國的強大,為我們的幸福生活,為了我們的平安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人,我們才能坐在這明亮的教室,無憂無慮地學習。

  我們當代小學生也要發憤圖強,認真學習,長大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請祖國放心,強國有我!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2

  前幾天,我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當我走出電影院時,我熱血沸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電影主要講:袁隆平爺爺是一位只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不畏艱辛、意志堅強、奮鬥終身、的人。以前的水稻產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爺爺的不懈努力下,反覆地研究和實驗,終於使水稻的產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成為了“水稻之父”,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爺爺在工作中的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所要具備的,這使我深有感觸。昨天,我在樓下學玩滑板,我剛站上去,媽媽還沒來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個四腳朝天。我連忙站起來,拍拍屁股上得塵土,說:“什麼破玩意兒呀?還沒等我站上去就給我送了個禮!”我賭氣地說:“不學了,不學了!”媽媽看著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將法說:“ 以前你總是纏著要我給你買滑板,現在給你買了,可你又不敢學。嘿——我還是把它送給別人算了!反正留著也沒用!”聽了媽媽的話,我的勇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我想:我不能讓媽媽小看我,我要讓她對我刮目相看。這時,袁隆平爺爺的影子彷彿出現在了我的眼前,給了我巨大的鼓勵。我下定決心,今天我一定要學會玩滑板。可我剛一站上去,又摔了下來,害得我青一塊,紫一塊,手也擦傷了。媽媽看著有點心疼了,也勸我暫時不練了,可我卻不依了。經過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我終於學會了玩滑板。

  透過觀看了這部電影和我學滑板地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永不言敗是駛向成功的風帆!在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我要讓袁隆平爺爺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做到不畏艱險、腳踏實地。在學習中,要為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努力奮鬥、頑強拼搏,為生命奏響動聽的樂曲!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3

  誠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多的報酬。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就像春天裡的第一滴甘露,他們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世界萬物;就像夏天裡的第一縷涼風,他們默默地吹散我們的疲憊;就像秋天裡的第一片落葉,他們永遠在貢獻著自己的生命;就像冬天裡的第一縷陽光,他們站在背後,溫暖著我們。

  他們,可以是很多人。他們,可以是大街上默默無聞的清潔工,可以是總是走在災區第一線的志願者,可以是為培育我們嘔心瀝血的老師,也可以是堅持追夢的科學研究者。

  袁隆平,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他是個耿直的人。

  他的夢想,就是為天下蒼生研究出高產糧食,讓人類不再被飢餓折磨。小時候,他就很喜歡與大自然接觸,喜歡大樹,喜歡花朵,喜歡小草。如他所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抱著滿懷對大自然的熱情工作。

  他對事業的熱情與責任感,遠遠地超過了他對個人榮譽的追求,也許,他也心存愧疚,但是,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讓他無暇顧及他私人的情感及親人。

  我認為,一帆風順這個詞語是不應該出現在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的身上。袁隆平也不例外。女友的離去,曾讓耿直的他心裡滴血。這讓他感到彷徨,讓他思索他一直信奉的人生規則是不是不對呢。但是,隨即而來的饑荒,卻讓他堅定了他的夢想。在與領導聊天時,他提起了一句詩來形容他的心情——“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漫步。”——毛澤東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迷醉於大自然的景色。”居里夫人的這句話像一條芝麻開門的謎語般,令我頓然醒悟。提煉鐳這樣在旁人眼中枯燥無味的工作卻在居里夫人眼中是迷人的呢,那麼袁隆平是不是也一樣呢?

  虛詞假意如同人魚滾落的淚珠,始終會化為泡沫,即使刻骨銘心,卻總該是虛幻的。與其看著泡沫散去,不如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

  蜘蛛夜復一夜堅持地織網,直到逝去;飛蛾日復一日地飛向燭火;蚯蚓蜷曲著身軀天天為花草鬆土……他們堅持著,行動著,一百次的失敗只是為了一次成功。

  但是,在學校中,我卻看到了很多的人逃課,打架,去網咖……他們只是在任性地揮霍著短暫的青春而已。人生苦短,我們不求名垂青史,但為什麼不讓自己活得有價值一些呢?

  固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在工作中獲得很多報酬的人,但人類更加需要那些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的夢想家,他們不為名利,只為了造福人類。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4

  袁隆平是我國乃至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全球矚目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而是幾十年沒日沒夜,廢寢忘食投入研究和探索才取得的。

  最近我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對他老人家更是心生敬仰。

  袁隆平於1930年9月7日,出生於江西省德安縣。他在19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西南農業大學,學習農業科學專業。畢業後便到安江農業學校任職,教學農業。

  袁隆平相信科學,不迷信名人效應。當時,毛澤東提出來“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但是袁隆平憑藉他長期對農業的實地研究與考察,卻不完全認同。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農業局當時為了早點完成播種任務,下令各個生產隊還在殘冬初春的寒冷時候就開始大面積播種。結果北冷南移,造成了大量幼苗北凍死的重大農業事故。所以她提出了應該再八字憲法的基礎上再加一個“時”字,意思是說不管如何貫徹八字憲法,也要看好時節再從事農業活動。不然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與大自然對抗的。

  不料,這件事被一個別有居心的同事給聽到了,這個同事一心想表現表現,於是連夜跑道了工作組,舉報袁隆平篡改八字憲法,對毛主席語錄不尊重,是可忍孰不可忍!此時的袁隆平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家人都勸他不要再搞什麼雜交水稻了,最好趕緊去住牛棚,博得上級的理解。但是袁隆平意志非常堅定,他相信科學,用事實講話,因為他內心有個強大的信念:就是讓中國乃至世界的老百姓們都不再餓肚子,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還好有個中央領導看到了袁隆平發表的關於雜交水稻的文章,對他特別照顧,於是袁隆平逃過了一劫難。

  袁隆平在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後,親眼目睹了鄉親們因沒有糧食活活餓死的場面,他堅定地意識到了民以食為天的重要性,於是他不顧他人勸阻,帶領兩個助手前往海南搞農業試驗田研究。在海南,他為了採集野生稻穀陷入了沼澤,差點死於非命。十年的研究都沒有什麼顯著的成果,於是上級領導開始失去耐心了,想要取消這個農業專案。但是袁隆平卻堅定不移地繼續潛心研究。他說,不管你們是取消專案,還是撤回資金,我都不會放棄雜交水稻的研究!最終他想到了近親不能結合,那就遠親結合的法子,找到了原始的野生水稻,研製出了雜交水稻!但是剛開始試驗的第一批稻穀,水稻沒有增產多少,雜草倒是增多了70%。面對“人類如果都吃草,不吃大米,你倒是很有貢獻呀”這樣的冷嘲熱諷,袁隆平卻不為所動,他認為既然雜草都能增產70%,為什麼水稻就不可以呢?終於在第二年,他研究出了增產70%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數百萬人的飢餓問題,更是讓那些挖苦他的人無話可說。

  袁隆平在90歲時,獲得了共和國勳章,當時他說了他的一生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意思是說稻穗長得比高粱還高,一粒米長到花生米那麼大,人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夢想就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他說如果全球都種上雜交水稻,這樣就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多產一萬五千億噸糧食。雖然袁爺爺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我相信他還會在天堂裡繼續他的夢想!我們也一定要學習他有志者事竟成,排除萬難,不畏艱險的精神,努力學習!

  同時,我們也一定會珍惜糧食,光碟行動,從我做起!

  電影《袁隆平》觀後感 篇25

  電影以生動幽默的方式講述了舉世聞名的生物遺傳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傾其畢生的精力埋頭研究雜交水稻的故事,這部影片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打破了觀眾頭腦中關於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說教的模式,使人們得以認識,走近真實而傑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崇高情懷。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飢慌的恐懼,義無反顧地走在這條看似沒有盡頭,沒有結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他,他是那樣的堅定,直執,飽含著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響。他立志要讓那粒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為他的也是人民的綠色夢想而歌,為全人類而唱,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進事蹟代表著中華民族勤勞,堅韌,仁愛的偉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在如今越來越快的社會節奏裡,人們早已經變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

  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他那種在逆境中以苦為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撐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這種信念最終幫助袁隆平戰勝了數不清的困難,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因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歲月似乎並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輪的印記,他仍像初升的太陽一樣,追逐著夢想,探索著超級雜交水稻的新領域。

  回顧袁隆平走過的人生足跡,恰恰應證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科學發展觀的兩個核心點,一是科學,二是發展。講科學,首先就要擺脫愚昧的,蠻幹的思維來實現發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數字。發展歸根到底要以科學的思想來指導,要依據科學的精神來論證,要以科學的方法來實現。發展的目的不是為了實現少數人的富裕,讓大多數人受苦,也不是實現社會財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證絕大多數人的起碼幸福的基礎上,提倡公平競爭。"以人為本"不是什麼空口號,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玄論,而是要落實到關切民生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對"以人為本"理念最到位的實踐。袁隆平在糧食最為緊張的時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數人的吃飯問題,他獻身雜交水稻事業,動力是對"民以食為天"的深刻認識,那就是要讓老百姓吃上飯,甚至能夠"在稻穗底下乘涼",這就是支撐著袁隆平在雜交水稻試驗中鍥而不捨,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見,他與"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其實科學發展觀本就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樸素不過的生命道德倫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懷善意,身體力行,都能實踐科學發展觀,就看他有沒有毅力和行動。

  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袁隆平院士有著篤實質樸,豁達開朗,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作為質監人的我們,在面臨著當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樣不斷探索,堅持學習,堅持真理,艱苦奮鬥,牢記自己的責任,深入企業生產現場,而不是在辦公室裡閉門造車,切實排查食品安全隱患,在探索創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艱險,腳踏實地,頑強拼搏,孜孜不倦,將平凡瑣碎的工作幹出特色幹出亮點,用實際行動來努力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提高我們的工作業績,提高我們的修養素質,在質監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主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