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學生看《飛揚的青春》觀後感「優秀篇」

學生看《飛揚的青春》觀後感「優秀篇」

學生看《飛揚的青春》觀後感「優秀篇」

  當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在支教老師碗中放了肉時,我看到了他們的善良;當他們來到支教老師房間中懇求她不要走時,我看到了他們的懂事;當他們給校長媽媽過生日時,我看到了他們的孝心。他們沒有我們幸運,沒有富裕的家庭,沒有漂亮的衣服,沒有充足的文具。或許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不幸,他們有著我們達不到的對學習的渴望之情,有著我們沒有的感恩之情。

  《飛揚的青春》_【1】

  上個禮拜中午看了一部電影《飛揚的青春》,在看的時候,有些人哭了,有些人笑了。或許是我淚點較低,我也是哭的人中的一個,不管這部電影如何,我只能說,裡面人物感動了我。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認為丁嬌嬌會支援不住,會回到城裡去。畢竟是個嬌生慣養的女孩子,但我想錯了,她堅持了下來。之後,我以為封政會受不了離開,因為其他人認為他去當老師是為了完成政治資本的積累,就連他的老婆也不支援他,甚至封鎖了他的經濟來源,但我又錯了,他沒有退縮,為了自己的夢想,他仍然留了下來。這些志願者們下鄉教書,為了祖國的教育事業而獻身,這些人是可敬的。

  其實,最讓我感動的一個人是松坡小學的校長王琦,,她其實原本也是一個志願者老師,和丁青陽、方雅一起來到松坡小學教書,滿了一年,丁清明、方雅離開了,而她沒有,她在那個地方一直堅守著。可以說如果她回城鎮的話,她可以過得很好,就如同丁清明一般,但她放棄了。因為那些質樸的山村孩子們需要她,所以她留了下來,是她撐起了松坡小學,即使後來身患肺癌,躺在醫院的時候,她也不曾忘記那些孩子們,還記掛著她們的比賽,這是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她為人們奉獻了自己的人生,始終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人生,始終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任務。我敬佩這樣的人,他們的人格無比高尚。

  丁青明是第一志願者老師,丁嬌嬌是第二批,正是有了這些可愛的人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越來越強大的祖國。而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我們應該知道,科教興國,靠什麼興國?科學教育,這些教是需要學的。國富則民富,國強則民強。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但人多卻也會帶來許多麻煩,比如人們的素質低下,人均資源減少等。所以我們應該也儘自己的一份力,使我們由人口大國變成人才強國,而這些都要靠教育,他們身上承載著中華的希望,只希望我長大以後也能如他們一般投身教育事業。即使不行,我也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願者的精神代代相傳,則文明的火種永不熄滅!

  《飛揚的青春》觀後感_【2】

  沒人能用卡子卡住時間疾速轉動的齒輪,時間每天都按時完成二十四小時的工作。

  我們被時間拽著成長,青春飛揚。

  在大山深處的童年,總有那麼一個夜晚,立在露溼的石階上,望著升起的明月,天真成了碧海,白蒼蒼的一彎月,望得人發寒。支教老師出發前接下的那支鋼筆是青春的傳遞,他們要用自己的青春去負載大山中的目光。

  支教第一天,在白飯下發現了學生藏著的肉,在課堂上與學生第一次握手都是青春的感動。在大雨中衝進快要崩塌的房子救學生,在報紙上報道大山中的希望都是青春的貢獻。

  青春就是一邊快遞,一邊感動,一邊貢獻。

  青春就是那樣一段不問理由,不問藉口,甚至連答案都不需要知道,永不退縮的日子。

  身邊的朋友,許許多多,每個人的追求都不同,但是當你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青春原來就是這樣,都源於心底思想的牽引,沒有對於不對,只有合適與不合適。青春的人,正處在一個人生的抉擇口。

  如果沒有特殊的力量讓青春大放光彩,那就堅持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愛好才能讓青春顯得不是那麼蒼涼。

  歷史的車輪未曾停留,留下的只有車輪碾壓過的痕跡,如果想要人生變成詩句,就不能虛度青春,揮霍青春。用奉獻充實青春。

  時光的機器永遠在運轉,人在老去,青春在逝去,青春不像泉眼源源不斷,青春的路上,沒有指引的燈塔,只能靠自己開拓。

  “良辰美景奈何天,這年華青澀逝去,明白了時間”,不要讓青春匆匆走過,青春需要用心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青春就像波濤,在海洋中起落,濺起的水花是她來過的印記。

  燒完所有的青春換一段美好。

  握青春,致青春。

  《飛揚的青春》觀後感_【3】

  曾在說說上看到兩張圖。第一張,在明亮的階梯教室,穿著整齊的校服,學生們手一臺蘋果筆記本。第二張,用黃土泥巴堆積的土屋裡,沾滿了汙泥的上衣,褲腿,雙手,有的孩子背後還揹著自己的弟妹。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你們是一個國家的孩子嗎?

  東部平原,經濟發達;西部多山地,發展較緩慢,於是導致了兩張圖的天壤之別,同時也催生了這樣一個詞“志願者“。他們無償的幫助那些無助的同胞。就像片中的丁嬌,封政當然還有王琦校長,他們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投身到支教事業。包括大老闆田進,宋傑為支教提供物質援助。這些志願者的存在就是西部山區發展的希望。

  但是我認為這希望太小了,遠遠不夠。

  誰來填補這缺少的希望呢?政府。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鳥巢,水立方,國家的建設耗資巨大。沒錯,中國人長臉了,老外們驚歎了,然後就沒有了。

  老頭老太訛人,為什麼?社會醫保不到位。水質專家稱即使自來水廠出來的水是合格的,到了居民家中就不合格了,為什麼?水管老化生鏽。那為什麼不健全社會醫保呢?為什麼不重換管道呢?答案是沒錢。

  開奧運會,辦世博會那些錢用來實施全民醫保那是綽綽有餘。如果那些錢被用來重換水管,危房盤查修繕,那發生在今天的一系列的麻煩事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同樣,如果加大對西部山區的經濟技術援助,是不是就不會有那樣的天壤之別?

  志願者們的愛心,社會責任感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中國社會的進步,全民素質的提高。然而,更為重要的卻是政府的支援,政府的行動。

  將來,志願者們的熱情只會有增無減,因此,我希望當然,也相信政府亦能走在公眾前面,做出群眾滿意的工作,真正惠民的工作。

  《飛揚的青春》觀後感_【4】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是一個純樸的故事,他們用青春與微笑,詮釋“支教”二字。

  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的人們,總是享受著高科技的厚待,或許他們會憧憬著寧靜的鄉村生活,小溪潺潺,古木參天,遍地芬芳……但絕不是那種隨時可能倒塌,滿地泥,只有透過一葉竹筏才能到達的山溝裡。但他們做到了——一位是省長的女兒,一位是副處長。

  支教,是光榮的代名詞,但,那更需要勇氣,更需要承擔那份責任。

  孩子們都是天真可愛的,他們單純的求知,單純的唱歌,單純的玩耍,他們對老師的愛與感激是心靈最美的旋律。也正是他們的這種可愛感染了嬌嬌和封政。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感情都是互相的,互相的付出,互相的感動。

  王琦校長用一生的付出,讓孩子們明白知識的力量,知道感恩的可貴。她傾盡所有,她的一生都是為孩子的教育事業而操勞,以致於操勞成疾,最終與世長辭。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哲學上定義,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王琦校長,嬌嬌與封政,他們透過支教,透過對孩子的付出實現人生價值。當年,丁青明與王琦選擇了兩種不同的道路,一個是留在山裡繼續教書,一個則是回到省城;最後的結果當然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位仍是人民教師,一位已是省長。選擇,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每個人的實現價值的方式不同罷了。

  相比影片中的孩子,我們現在的條件真的是好的太多了,多媒體裝置,空調,飲水機,各種學科頂端的老師,所有的條件可謂是無可挑剔,可是我們都真的太不知足了,挑三揀四。或許以後,我們都應該換一種心態,在這個環境下,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安安穩穩的學習,踏踏實實的生活。

  電影雖然結束了。但它蘊含著深刻的.含義,它所表示的精神永遠不會停歇,永遠都不會結束。愛,才剛剛開始,夢,才剛剛甦醒……

  《飛揚的青春》觀後感_【5】

  在那飛揚的青春裡,有一群可愛善良的孩子,他們純真渴望知識的眼神打動我的心,在飛揚的青春裡,有一生為山區孩子奉獻的王校長。她建造了學校,對孩子們嘔心瀝血,才換來了山裡一所平凡的學校,在飛揚的青春裡,有樂於支教山區的嬌嬌與封政。

  生活在山區的孩子們,他們沒有溫暖的床,也沒有豐盛的食物,他們只有惡劣的環境相伴,只有他們自己空空的軀殼,加上純潔的靈魂。也許支教老師太普通了,就像影片中果子說的那樣:“你們城裡來一批又一批支教老師”,但是我們不曾想過,到底為了什麼,年輕的支教老師們來到了境況不堪的山區來給孩子們上課。他們難道是心血來潮說要下一回鄉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們是真心為那些山裡的孩子們著想,他們將孩子們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將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來對待。這種大愛,本來就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更何況犧牲了自己大把青春光陰的青年。

  若天下再多一些這樣有愛心的人就更完美了,然而如我們大家所見,封政的老婆顯然不是很願意拿錢資助山區孩子們,不是每個人都能犧牲自己的利益的,這就是人性,沒錯當你看見那些清澈的眼神與童稚的聲音與善意的微笑時,不知你有何感受,是否會有一股酸澀的感覺?

  影片中女主人公嬌嬌其實像每一個平凡的人一樣,但唯一不同的是,她最終掩埋了自己的嬌氣,真正地幫助了那些孩子,曾經她也與果子發生爭執,任性地想要回去,但是卻被困在了削你河中,沒有人在身邊,她蹲在竹排上哭了。是的,她與果子到底誰對誰錯呢?我想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有那些孩子……

  在飛揚的青春裡,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燦爛的笑容,願天下好心人都能有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