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精選10篇)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精選10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1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裡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紮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臺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勳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紮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闢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揹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2

  2017年6月8日下午,中心黨支部組織中心黨員集中觀看了影片《我是醫生》。透過這部電影,我很受感動,看到了影片中一位八九十高齡的二軍大外科醫生、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老先生的先進事蹟,看了以後除了震驚,有太多太多的感動和感想。

  影片主人公吳孟超,5歲時,隨母親漂洋過海,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抗戰爆發後,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今天,吳老已是有著幾十年黨齡和軍齡的老黨員、老軍人,90多高齡的他目前還站在臨床第一線為肝癌病人主刀,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的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鬥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每次一上手術檯,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劇中吳老女兒不幸患得肝癌,吳老親自主刀,為女兒切除了腫瘤,走出手術室的那一刻露出的笑容讓人難忘。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那麼是什麼樣的精神鼓舞著吳老,在九十歲高齡依然奉獻於祖國的醫療事業?我想吳老的精神力量就是來自於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也來自對外科醫學的熱愛和強烈的進取心。

  吳老不光自己把一生心血花在了和肝癌的鬥爭上,對弟子也是要求嚴格,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託在了年輕一代的身上,特別是趙一濤醫生,最終離開自己最喜歡的手術檯,到研究中心搞科研,吳老的那句話打動了他,“手術成功救治的只是一個人,如果研究成功了,救的那是成千上萬的人”,吳老的精神不光打動了趙一濤醫生,甘願離開自己最喜歡又受人尊敬、風光的手術醫生崗位,也打動了我們觀看電影的黨員同志們,作為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一員的我,雖然和吳老救死扶傷、造福人類的科研有很大差距,但是並不妨礙學習吳老那一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赤子情懷,有勇攀高峰、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有奉獻社會、傾心為民的高尚品格,有忘我工作、不懈奮鬥的崇高境界。

  透過觀看影片,我們要學習他做一個愛黨愛國愛民的忠誠戰士,要像他那樣,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的需要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胸懷遠大目標理想,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3

  昨天下午,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在上影舉行。95歲的吳孟超身著軍裝一出現,場內所有人起立致敬並鼓掌。吳孟超在感謝電影主創的同時,也幾度敬軍禮,“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箇中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拍吳孟超的醫者仁心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有限的電影篇幅裡不走尋常路。導演謝鳴曉說:“製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裡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頭皮有點發麻,這部電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電影的方式去表現吳老的家國情懷。”

  所幸,編劇黃丹拋開了常規的手術檯救人套路,他總結了吳孟超一生的奮鬥目標是:搞超前的科研,從根本上救治病人。“這也是他醫德、醫術中的最閃光之處。”

  《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臺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電影中,吳孟超想搭建基礎研究平臺,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裡看花”。

  現實中,由於癌症至今並沒有攻克,趙一濤的質疑心理曾存於不少人心間。對此,吳孟超的回應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過橡膠,描過圖紙,但自從拿起手術刀後便再沒有放下。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長?不知道。我要趕緊把科學院、研究院建好,把平臺建好,再培養人才。有人、有平臺,基礎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到那時,我在天上看。”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4

  為進一步營造公司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職工隊伍中提倡學先進、爭優先的工作氛圍,積極響應區委宣傳部關於組織觀看經典優秀宣傳教育題材電影《我是醫生》的號召,公司於6月7日下午組織觀看了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

  這部電影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傳記影片,吳老身上的無私奉獻、情繫人民、堅持不懈等精神時刻為我們樹立起時代標杆,大家觀後感到,要以時代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思考和鑽研,立足本職工作,知難而進,攻堅克難,努力做一個對社會建設、單位發展有用的人。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5

  《我是醫生》電影中的所有故事都來自於吳孟超院士的真實生活,描繪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完成200餘臺手術,與肝癌患者肝膽相照,一心投身醫學發展的故事。

  影片中吳老講的‘揹著病人過河是醫生的職責所在’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心中懷揣著救死扶傷的信念,馱著一位一位的病人過河,這種無私奉獻的醫患關係正是我們所提倡“以病人為中心”思想的完美體現。

  這部影片在我眼前展現了一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我要以吳老為榜樣,努力加強個人修養和黨性修養;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堅定理想和信念;堅定不移的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端正醫德醫風。我要堅持從本身做起,努力改善服務,保證醫療質量,減少醫療事故,加強醫患溝通;從工作中的每個環節、每個行為、每句語言做起,本著服務熱情、語言文明、工作快捷的原則,構成細緻嚴謹的優良服務行為準則,並在實踐中更加完善。

  從我莊嚴地向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以來,堅決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積極向黨靠攏,爭取在思想上先入黨,在行動上和黨一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經過自己的努力我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現在正處於黨對我的考察期,我知道自己距離一名正式的黨員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更應該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向片中吳老一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作貢獻。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6

  浩瀚的馬來西亞橡膠林中,一雙割膠的小手正在辛苦勞作,穿越時空,孩子成長為我國肝膽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今已95歲高齡的吳孟超教授。

  這是上海電影集團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醫生》中的經典開篇場景,這是馬來西亞歸僑、傳奇軍旅醫生吳孟超的故事繼紀錄片後,再度搬上大銀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上影集團等聯合舉辦專家研討會,對影片的文藝創作亮點和進步進行梳理盤點。吳孟超教授親自到場聆聽,他說,“我堅持做一箇中國人,堅持做一箇中國醫生,堅持做一個軍人,堅持做一個共產黨員,從這一次的電影拍攝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看過《我是醫生》的吳孟超回憶,年少時遇到抗戰烽火,全家在昆明無依無靠,最困難的時候,自己還去街頭賣過報紙,靠每天一點點辛苦錢吃飽肚子。他說,後來學醫報國就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現在拍攝放映這部電影,也不單是為了講一個醫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給人啟發。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分析,吳孟超傳記從紀錄片到故事片,前後兩次創作體現了上影始終堅定不移追尋信仰之美、英雄大義。“一個時代不能只產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醫生》的創作體現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氣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當代主旋律題材電影創作,絕對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引領時代審美的重要創作,《我是醫生》的編導團隊兢兢業業,演員表達準確貼切,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尋味的主旋律電影作品。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的專家也對《我是醫生》進行點評,認為這是一部視角獨特、攝製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題材影片,儘管電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我是醫生》恰到好處地展現了醫學“超人”吳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討會上,“閒不住”的“超人”吳孟超還透露,最近身體微恙休息了一段時間,但已經打算下週“復出”繼續到手術檯上做手術。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幹什麼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

  電影《我是醫生》由謝鳴曉導演,趙有亮、胡亞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將率先在上影集團聯和院線全國各主要放映點上映,並面向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舉辦展映特別活動。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7

  6月8日下午,單位組織觀看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吳老傳奇的一生就這樣在我們眼前揭開了面紗。

  影片中,吳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主刀手術近200臺。他一生致力於攻克肝癌這一難題,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細胞免疫治療技術,並把他覺得最好的學生——外科“一把刀”趙一濤派到這個研究領域。只因為他覺得“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這句片中吳老說過的話,讓我們記憶猶新。還有他那放眼未來早抓人才的遠見卓識,不拘一格舉賢薦才的伯樂風範,鼓勵後輩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懷,敢闖新路培養人才的大家氣魄,深深感動了我們,也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還記得片中趙一濤在飯桌上埋頭苦吃努力完成老師委派的“任務”,卻意外的來了個峰迴路轉,如數家珍般介紹起吳孟超院士所獲榮譽,最終解決困局時的畫面嗎?那時的我,由衷地佩服吳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驚訝於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無數光環的照耀下,能依舊坦然面對,並未因榮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術檯上默默奉獻著寶貴的生命的那份高尚醫德,他無愧為我們大家的學習楷模。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是吳孟超院士的性格特點;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他的仁愛情懷;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種頑強鬥志,也向我們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淡泊名利,才能“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外雲捲雲舒”。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以吳孟超院士為自己的榜樣,不忘初心,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為推進社群衛生服務事業發展努力奮鬥。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8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讚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準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澱,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範,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穫。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控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髮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裡,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鑑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係,透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定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係。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透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透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係,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9

  中心組織部分職工在電影院觀看了“我是醫生”這部電影,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用影像藝術地塑造與再現了時代英模風采,書寫時代畫卷,弘揚了時代精神。

  吳孟超出生於福建省閩清縣,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片中以不同視覺講述吳老先生的傳奇人生,工作中對待病人他一視同仁,儘自己最大能力救治,他親自主刀的手術記錄超過18000臺,而術前術後也都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厭其煩,讓他們在壓抑的醫院環境中感受到難得的溫暖;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而對待家人他更顯親和,看似疏忽卻擁有著無比暖心的備至關懷。

  獨特的人格魅力,出眾的醫學才華,優秀的醫德品格,讓吳老先生成為醫學界的精神楷模。吳孟超老先生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90多年的人生歷程,兼逢亂世與和平年代,吳老先生的經歷可謂豐富多彩,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而這短短的100多分鐘影片以寫實手法,透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完美凝結了吳老先生的風采,使觀眾產生共鳴,不可謂是一部擁著歷史縱橫感,有著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佳作。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篇10

  由趙有亮主演,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6月6日在京觀摩研討。這部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上影電通影視文化傳播公司承製的傳記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觀摩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鑑的經驗。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檯,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裡,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上世紀50年代起,上海電影集團就和吳孟超院士結下淵源,數次拍攝吳孟超院士的專題片、紀錄片,對吳老的人生經歷、醫學成就、紀念精神有著詳實的記錄和深切的瞭解。在完成拍攝回顧吳孟超院士輝煌經歷的紀錄片《報國之路》後,上影集團主創人員又歷時3年,精心創作完成了《我是醫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透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透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係,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