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中作文> 我取作文1000字

我取作文1000字

我取作文1000字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取作文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止進之異,在於自己,自己之為又在於心向,成大為者,其心想必也有堅持,如此才是守滄浪濯纓者。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同一片水,卻是既可濯纓,又可濯足,豈不奇怪?然孔夫子亦在很早之前就

  300對此做出瞭解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自取之也,意在“我取”,主體是“我”,行為在“取”,做出“取”的是我,導致“取”的也是我,終是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態度產生了結果,這種取可以是進取,個人意在濯纓,又怎會視這水為濯足之處呢?相反,若秉懷滯留懈怠之想法,再澄澈的.水也無以為用-其人沒有濯纓之意趣,眼中僅有濯足等瑣碎鄙事,於是它止步不前,於是這裡的“取”便好似成了“咎由自取”之意。

  看來,孔夫子想要吾輩後生學習的是進取。但一味的進取便可達成目的嗎?同樣,滯留不前者是否必為愚不可及之徒?未必如此。

  《論語》裡還有句話:“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其意為:在有道昌平之邦則可現身出仕,在無道殘暴之國則悄然匿跡。若是一儒士欲考取功名,終實現了心願,可謂其邁出了進取的一步。但如果他處於一個政治黑暗國家,收的是百姓艱苦謀生之糧,這“進取”如何比得上那大隱卻心懷善良之士?由此,進也要在適宜的情況下采取,進退只是一種相對狀態,有時退也是一種進。

  而那些不為天下著想,只求虛度光陰之徒,又次於把“進”用錯地方的人,後者至少有“進”之心,他卻是連這份心都沒有!自己不取,自然也不理解進取的人的意志和價值,於他們自身可能察覺不到,但終其一生不得見那澄澈滄浪之水,不是很遺憾嗎?悲夫!

  如果把“進”與“止”相對的平衡比作滄浪之水,那古士婁堅可謂一生把這水看得最清明之人。如同古時大多士人,他也有意於考取功名,奈何次次落榜,鎩羽而歸。或許是造化弄人,最後他成了一名著名書法家,人人皆以其一紙書法為貴。他的名字終沒有出現在皇榜上,有人道他“止”,道他不知進取,可我以為他正是“大進之士”,他的姓名鐫刻進了人們心中。在考取功名上,他確實止了,可他欲以己之身造福天下之心,從未止。那他之前那麼多次科考之舉就是徒然嗎?也不盡然,是這一次次科考又落榜,磨鍊了他的心性,成就了他的堅強意志,堅持為民造福,堅持兩袖清風,兩者結合的結果,便是他最後的成就。無此一切,便無這位“嘉定四先生”之一,於是便可說他在止進相連之處找到了最佳平衡點,看到了最澄澈的滄浪之水。

  止進之異,在於自己,自己之為又在於心向。成大為者,其心想必也有堅持,如此才是守滄浪濯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