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三作文>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徵文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徵文

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徵文

  《人魚公主》般悽美的傳說更是令我受益匪淺,它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絃。小編收集了最感動我的一本書徵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最感動我的一本書

  讀林清玄的作品,你會感到從頭到尾透著禪意。這讓他的作品給人超然物外的感覺。

  優美的散文取決於作家的細膩觀察、語言表達和思想高度,林清玄都佔了。林先生豐富的經歷,敏感的性格,形成他對細節刻畫的到位。即使是高中逃學、作為低劣生的尷尬,他都寫出一番景色。因此,林先生才會切實感受到老師的一句鼓勵成就了自己,他說好老師“如同懸崖邊的樹,能擋住那些失足墮落的學生”(見《懸崖邊的樹》)。林先生少小姊妹多,父親對林清玄的關愛是缺乏的,有時行在路上,還會問他是誰家的孩子。但正是這種忽略,讓他過早感知愛的珍貴。敏感的性格,促成他的多維審美,林清玄會在文章裡不斷轉換語言。讀者會感到是和熟人在漫談。他用最貼切的語言裝點文學宮殿,未必輝煌,有時甚至瑣碎,透出俗家人的絮叨,但正是這種民間生活體驗,讓他的散文能快速抵達讀者的心靈。

  林清玄從繁華喧鬧的文壇,寂入禪院靜修幾年之後,禪意已滲入他的骨髓。再出寺院,他的文思變得更加澄明。他開始由過去的無意為之的插花手,變成一位行雲流水般敘述民間花意崇美的聖手。他和民眾一樣,每天面對現代工業的通病,面對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面對疏遠土地的無奈。他把陽臺上種菜的欣喜,把父親從鄉下背來紅薯種的糾結寫出來,從中闡發俗眾難以體悟的道理。正因對禪道的深悟,他對活在當下做出了自己的解釋。

  《不憂昨日,不期明日》分上中下三輯,輯輯依偎相連。在第一輯裡,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樂觀心態,融入日常,感悟凡俗,昇華思想,可以當故事聽,可以當頌,可以做無盡的聯想。林先生的文字,簡約裡飽含著思想。在第二輯“比雲還閒”裡,他倡議,身患城市病的居民以及被科技綁架的俗眾,需要學會放下,在清閒中找到自我。林先生說“閒字真好,是門裡的月亮和門外的月亮相呼應,悠閒的人也正是門裡常有月光的人。”他甚至把浪漫解釋成“浪費時間慢慢地去走、去吃、去愛、去老”,這該是怎樣對人生的高度概括啊!第三輯“味味一味”裡,他明確指出“一味,不是生活裡的柴米油鹽,而是內心的會意。一味,不是尋找一種優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亂中自有堅持;在夏日,有涼爽的心;在冬天,有溫暖的懷抱”,從中品到林先生超脫的心靈是如何引導讀者越過世俗的羈絆,追求心靈的完善啊!他寫錦鯉,寫樹葉,寫看過的書,寫水晶石,這些身邊的物事都給讀者深刻的啟迪。林先生以他深厚的閱歷與禪修,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智慧之源。整部書妙語連珠,讓讀者擊節處,比比皆是,讀後令人遐思。

  在春天,享受春風般感受林清玄的文字,如看到亮燦燦的綠,讓一份禪意抵達心靈,也是林清玄奉獻給讀者的心願罷!

  第二篇:最感動我的一本書

  “人生”,這是一個多麼宏大而厚重的命題啊,我想,非到一定的年齡段,且對生活有著豐富的積澱,否則是談論不了這個話題的。楊絳先生完成《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時,已經96歲高齡了,她的人生哲學想來是透徹的,是完備了,是能夠觀照本心、有所透悟的。所以,《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擺放到了我的枕邊。

  哲人們早已把人生形象地比擬成一條路,當然,這是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我們都是人生這條路上的過客,怎麼才能在這趟生命之旅中活出一番精彩來,我們始終在探索,在實踐,在努力。

  在書的前言中,楊先生如此寫道:“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人至九十耄耋,已經抵達人生的邊緣,其實這也是一種高度,生命的高度,回頭看,有無限的風光,那是自己曾經創造的;向前看,是一種悟,對人的感悟,對生與死的感悟。這段話裡先生提出了“人生的價值”這一主旨,很多前輩大師都曾探討過。“人生的價值”何在?其實人生的價值大致取決於靈對肉的支配。先生說:“我最初認為靈魂當然在靈的一面。可是仔細思考之後,很驚訝地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我在讀書的`後半部分時,時時會想到這句話,也許,這便是這本書的中心之意吧。

  在該書《論語趣》一文中,楊絳提到,錢鍾書先生和她都認為,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顏回,最不喜歡的是不懂裝懂、大膽胡說的宰予。之所以用此大手筆來寫這篇文章,這與楊絳先生晚年精讀《論語》有關,當然這也很大程度受錢鍾書的影響。先生說:“孔子偏寵子路”,這種解讀也與先生的個人偏好有關,子路是“孔門十哲”之一,為人伉直,好勇力,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從性格上講忠誠厚實,信守承諾,而這樣的品質也恰是當代人所缺乏的,所以先生很推崇他。

  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談了神鬼、命運、天命等,而這些“怪力亂神”一度被看做迷信和糟粕,是應該掃進歷史垃圾堆的。書中楊絳自稱“老夫子”、“老朽”、“老陳人物”,她說“可是為‘老先生’改造思想的年輕人,如今也老了,他們的思想正確嗎?他們的不迷信使我很困惑。”這是一個很哲辯的問題,年輕的人們在斥責舊的“迷信”時,卻在腦子裡崇拜著新的迷信,而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楊先生尖銳地指出:“什麼都不信,就保證不迷嗎?”先生的這番話多麼切中時弊,不啻是醒世良言。這個時代有種種問題,最大的問題正是信仰的缺失。

  《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即使過10年、20年,甚至更久,我們再讀,還是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的。

  第三篇:最感動我的一本書

  每個女孩都是不會哭泣的天使,遇到自己愛的人,流下了眼淚,於是落入凡間。

  ——題記

  幻美的童話故事,稚氣的曲折情節,處處吸引並感動著我,《人魚公主》般悽美的傳說更是令我受益匪淺,它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絃。

  海中的礁石上,附著一隻小人魚,她每天看著潮起潮落,世事的變化,內心卻波瀾不驚。知道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早晨,一摸耀眼的陽光灑落人間,照耀在一個比陽光還要耀眼的男子身上,他是位溫文爾雅、英俊不凡的王子,就在那一刻,小人魚內心前所未有的風起雲湧,她第一次懂得了什麼叫做悸動。於是乎,她放棄了她所擁有的一切:一望無際的大海、父母的倍加疼愛、純淨甜美的歌喉,換取的只是兩條腿。

  王子認識了她,卻陰差陽錯認錯了救命恩人,所以僅僅是認識,沒有愛憐,沒有心動。小人魚為了親愛的王子化為了透明、一戳即破的泡沫,面對死亡,她沒有恐懼,只是微笑夾雜著淚痕。

  《安徒生》數百篇故事,每一篇的結局都很動人美滿,只有小人魚為愛做出了犧牲,令人憐惜。

  生活也是這樣,人生難免曲折,難免磨難,一個人的人生,難免於波瀾,小人魚的生命結束,是一場悲劇,但過程卻是跌宕起伏,情感一直糾結,令人回味。我想要這樣的人生,我並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像小人魚一樣才叫精彩,也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最動人,太過平坦的人生,往往平淡無味,面對生活的歷練,才會使自己成長併成熟。

  “ 只有放棄,才能擁有。放棄並不是一種失敗”小人魚她愛了,瘋狂了,執著了,放縱了,她決定實施過,歷經艱辛過,心裡無數的信念支援著她,歎服她的勇氣和膽量的同時,我 們又如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