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精選8篇)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精選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1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裡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厭惡學校,厭惡同學,厭惡父母。他甚至厭惡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厭惡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麼“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厭惡著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能夠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之後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光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型別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麼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說倒黴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於它的殘酷。所以說到殘酷,青春哪有那麼悲壯,簡直能夠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並不僅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後如何說服自我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小說裡,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明白。

  當然他能夠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床邊說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但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只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應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說裡,最打動我的不是關於“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遊蕩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後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裡。他在心裡對艾裡說:親愛的艾裡,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

  《從頭再來》裡,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裡,他又唱到:我不願離開,我不願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我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於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說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後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盼的部分——小說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我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註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乾淨利落地消失。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2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遊蕩的三天時光裡發生的故事以及他詳細的心理變化。

  本書中的主人公叫霍爾頓,他是一個四門功課都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的15歲少年。他倒扣鴨舌帽,穿大號風衣,抽菸、醺酒,滿嘴"混帳"。因被開除而又不敢回家而開始了他三天的流浪生活。他厭惡這個世界,他認為大人叫他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討厭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自己卻揮霍無度,說自己:不是把錢花了就是扔了,是個十足的敗家子。討厭別人談論酒和女人,自己卻醺酒、戀美色,並且在流浪的幾天裡糊里糊塗地找來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無法統一使他痛苦萬分。他所唯一敬愛的老師也竟是個異性戀。就在這重重矛盾中,他無法自拔,最終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而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備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

  主人公霍兒頓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的一面。外表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有顆汙濁、善良的心。他愛自己的妹妹,見她的那晚,霍爾頓道出了:"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想像著在一大片麥田裡,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遊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大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旁,守望著,看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是他的一個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他希望那些快樂的孩子不要跌入懸崖,而是永遠快樂的奔跑,而那麥田似乎象徵著物質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滿物質主義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懸崖。

  相對於他那兩個糊塗的室友,霍爾頓更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他厭惡這一切,因為厭惡,處於青春期的他就越發的那樣做,似乎是一種反抗。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不滿與叛逆小心地匿藏於心中,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欺騙。為了追名逐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實的想法漸漸被封存於心底,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將自己完全袒露於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老師,那位有異性戀之嫌的安多里尼的經驗之談。這就是理智與成熟嗎,我不敢苟同。

  但仔細想想,安多里尼的認識倒也無可非議,在這樣一個理想主義早已遠去的年代,我們多數情況下不得不帶著面具生活,不得不讓自己屈服於種種壓力,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丟掉兒時的純真和對生活的理想,在忍耐、剋制甚至卑賤中生活,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是卻又無奈。誰的願望會是去當一個麥田守望者呢?或許因為霍爾頓身為富家子弟才使他表達出了自己最真實的願望。然而現實總是現實,霍爾頓最終回到了現實世界中,外表上是因為妹妹的挽留,但事實上霍爾頓也無法離開自己所處之地,或許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結束也預示著青春期的他銳變的結束。"人只是在不斷地出逃和回家中艱難地長大,真實的生活就是在這過程中出現了意義。"我們是否也體會到了呢?

  想想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的確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如果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縱然生活有時也會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

  讀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確讓人感到了莫名的悲哀,進而象霍爾頓一樣,竟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的痛苦,就象一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明顯地過於引人傷感",具有一種"內在的死的慾念"。當然,我們對生活的過程是充滿著熱愛的,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痛苦和煩惱,還有許多值得去追求和奮鬥的東西,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說起來讀這本書,讀的過程中心情是挺沉重的,這是一本讓人不太愉快的作品,有著陰鬱、灰暗的格調,但是書中主人公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還是給了人些許慰藉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3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裡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霍爾頓

  讀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藉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4

  作者為塞林格,中英文兩種語言所寫,就看了中文的。

  書本講述了霍爾頓,一箇中學生被學校退學(已多次被不同學校退學)後,到回家之間3天遊蕩時間內的見聞以及自己內心的想法。

  霍爾頓是一個比較叛逆的小孩,也許因為自己從小就屬於比較聽話的那種,對於“壞小孩”的心理思想了解的還不是那麼多,這本書中讓我瞭解到叛逆的思維的中學生的想法,包括對待同學,親人,社會,以及對於自身未來的不是很成熟的理解。在這個時候正確的引導是很關鍵的,但是往往由於叛逆的思維會對師長的勸說置之不理,所幸的是一般會有一個對小孩有影響的人物,就如小說中的菲比,霍爾頓的妹妹——這些人必須對叛逆的小孩進行準確的勸說才能迴歸正途中……

  看到此書中的人物,複雜的心理,就想到我親愛的妹妹——可惜我沒能很好的指引她,當初的自己並沒有那麼強的內心和魄力……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5

  《麥田裡的守望者》,書很薄,原以為三天就可以讀完的,卻斷斷續續讀了將近兩個周。因為這本書裡所透露出的失望、焦慮以及憤怒的情緒讓我很是難受,很難讀下去。

  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中學生,16歲,他曾面對自己的妹妹時說出了這樣的話:“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這段話,曾被作為這本書的精彩之筆被很多閱讀者反覆提到。在這次閱讀中,我也曾反覆閱讀這段話,因為這是一個孩子最心底的聲音,這是他的理想所在,亦是他對這個世界的呼喚。我想,在年少的霍爾頓的眼裡,孩童的世界如同美麗的田園,而成人的世界就是那斷崖下的深淵,每一個個從孩童到成年的過程,就如同懸崖的跌落一般,這種感覺好像已經遠遠超越了恐懼,更多的是一種絕望。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一個“守望者”,把那些奔向懸崖的孩子捉回去。可是,真的能把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兒跑的孩子捉回去嗎?真的能把每一個奔向懸崖的孩子都捉回去嗎?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主人公霍爾頓吧。霍爾頓,中學生,16歲,比常人高一頭,喜歡穿風衣,戴獵帽,不喜歡讀書。他參加了學校的擊劍隊,在參加比賽的路途中弄丟了全隊的裝備,導致全隊不得不無功而返,他卻好像並不在乎。他曾三次被學校開除,這次又因為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在被開除後,他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後深夜離開了學校。他不喜歡學校的生活,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讓他感到膩煩透了。

  離開學校,害怕回家的他住進了一家小旅館,而旅館裡那些穿女裝的男人,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的樣子,又讓他感到噁心。他和女孩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但他又討厭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他苦悶、彷徨,他希望在現實的世界中得到慰藉,可是他又覺得周圍世界的虛偽與醜陋令他無法忍受。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裝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後來因為妹妹,他留了下來,回了家,生了病,出了院,但是這之後的人生該去往何處,霍爾頓是這樣說的:“可是我不想說了,真的。對那些事,我現在不是很有興趣。”

  霍爾頓就是這樣一位少年,他的成長裡最多的感受就是膩煩、討厭、厭惡、無聊,他對未來是迷惘的,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走向何處。誠然,他是善良的,他上街遊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卻又後悔自己捐得少了。他愛自己的妹妹,當看到妹妹時,他希望自己能夠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可是即使有這些善良,也無法讓霍爾頓做到自我拯救,因為這些善良只是一些本性,而在現實的生活中,面對他所厭惡的世界,霍爾頓依然是軟弱的,他的善良只是停止在理想的階段而無法向前一步。他在厭惡周圍的人的同時,他也時常顯得和其他人一樣虛偽、吝嗇、膚淺。這種變化,這種軟弱,讓霍爾頓感到不安,但他無能為力,他能做到的只是焦躁和憤怒。

  所以我想,《麥田裡的守望者》之所以能夠得到很多人的肯定,是因為他寫出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面對現實時那種孤寂、彷徨、痛苦,這種曾與過的共同體驗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可是這種共鳴,只是讓人們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洩口,但並不能讓人們做到自我拯救。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生活該是怎樣的人都不知道,他又怎麼能很好的為生活設定邊界呢?沒有了邊界設定的人,又怎麼能做好一個守護者呢?他更多的可能會成為一個狹隘的禁錮者,或者一個虛無的理想主義者,在偏執或頹廢中生活著。

  蘇格拉底之問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一直在想,那到底該如何讓我們從不如意的生活中得到拯救呢?後來我想到了那個我們說過了很多遍的故事——蘇格拉底之問。他問學生們,如何除掉曠野裡的雜草,學生有回答“用手拔”“用鐮刀割”“用火燒”等等,但一年以後,答案揭曉。一年後,每個學生都來了,在他們除草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不過還是參差不齊的長著一些小草在風中搖擺。而另有一塊地方,不是他們除草的區域,那裡不但沒有雜草,而且旺盛地長著綠油油的麥苗。在那塊區域的正前方擺放著厚厚的一摞書,他們湊上去看,那是老師的著作,在這摞書的上面還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要想除掉曠野裡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

  是的,所有的嚴防死守都無法去掉雜草,但種上莊稼卻能。所有的嚴防死守可能去掉了大的雜草,但也導致了地的荒蕪,但種上莊稼,卻讓土地煥發了生機。

  想想蘇格拉底學生的做法,這也曾是我們很多人的思維吧!我們帶著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的去除“雜草”,但結果往往是雜草除不掉,春風吹又生,除草人卻心力交瘁,疲憊不堪。“除草人”和“土地”都在經歷一場巨大的消耗戰,兩敗俱傷。

  正如周濂曾經寫過:“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我們永遠也無法守望一個執著奔向懸崖的人。與其膽戰心驚的嚴防死守,不如在孩子們的心中築籬。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很多種形態,不是隻有麥田,麥田之外會有新的風景,但也會有懸崖。孩子們可以遠望懸崖,但要遠離懸崖,甚至如果可能,他可以做一個開拓者,填平某些“懸崖”,開闢新的“麥田”。

  我又想到了最近備受評論關注的一部電視劇《風箏》,年輕的地下黨員曾墨怡在刑場上面對審問者的詢問:“年紀輕輕就死了,圖什麼呢?”她的回答斬釘截鐵:“信仰!”

  正是因為心中有信仰,年輕的曾墨怡受盡酷刑,至死不屈。正是因為心中有信仰,鄭耀先,在面對自己失掉身份後遭受的種種不公平的待遇後卻依然能夠堅持自己未完成的任務。正是因為心中有信仰,在面對曾經的兄弟宮庶,雖有各種不忍,但他依然會用顫抖的手舉起槍。

  我想,這就是“種莊稼”的價值所在,當種下的種子發芽,長成後,無論現實的生活如何,我們都能坦然面對。無論選擇如何艱難,我們依然可以做出自己的抉擇。

  所以,從現在開始,希望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個“麥田的守望者”,更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種莊稼的人”,讓土地長滿綠油油的“莊稼”,讓每個人心中自有守望。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6

  《麥田裡的守望者》一直被擺在書店的推薦書架上,因為我一直對大家都看的書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一直沒看。然後突然買來是因為看到一句話,說是出自《麥田裡的守望者》:“真正的朋友,無論男女,若是相知,必然相惜,若真相惜,只為真心,無關風月。”

  看完了整本書,腦袋裡只有一個想法,塞林格:對不起,我沒說過。

  整本書,誰能想到呢?只寫了一個16歲男孩——主人公霍爾頓從被開除離開學校到回倫敦的三天時間裡發生的事情和他的內心活動,而這本混賬的小說,許是為了切切實實表現霍爾頓在面對道德墮落和商業化的世俗時的逆反和格格不入,滿篇的髒話,讀起來實在難以言喻。

  那麼為什麼看似跟麥田毫無關係的書會有這個題目呢?我讀到都忘記了這個書名,直到霍爾頓對妹妹說自己的理想是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安多里尼先生是霍爾頓敬佩的老師,他教導霍爾頓的那一段印象深刻。

  故事的結尾霍爾頓看著妹妹穿著藍色大衣坐旋轉木馬,在雨裡大笑起來,終究是回去了,甚至從沒有逃離出去過,最後有沒有妥協,有沒有變成一個世俗無趣的大人,還是依舊茫然無措、以最幼稚的方式粗俗的語言與這個世界抗爭,無從得知。

  最後一段是:說來好笑,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起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書裡我最喜歡的人物大概是霍爾頓的妹妹菲芘了,她天真可愛而且聰明,但也喜歡和依賴霍爾頓。霍爾頓從學校轉悠回家,專門還給她買了她一直想要的唱片,結果卻不小心摔碎了。而菲芘不僅沒有生氣,甚至沒有失望,而是歡歡喜喜接過去:

  “‘把唱片給我,’她說,‘我在收集碎唱片呢。’她就從我手裡接過那些碎片,放進床頭櫃的抽屜裡。”

  知道霍爾頓被開除之後,她把頭埋在枕頭裡,因為哥哥會被父親懲罰而生悶氣,霍爾頓都扯不開她和枕頭,無論霍爾頓說什麼,她只是碎碎念:“爸爸會要你的命。”

  她還愛慪氣,知道霍爾頓要離開去過想過的隱居生活了,她自己收拾了箱子來和他碰面,想跟他一起走。霍爾頓不帶她,她就生氣了,這一段實在可愛。她完全不看路就跑過馬路,在馬路這一邊儘管沒有看霍爾頓,卻在用餘光悄悄注視他的方向,跟著他走。最後她又在旋轉木馬前忘記自己還在生氣,然後回答了霍爾頓的話,反應過來自己還在生氣之後,又抿嘴不說話,但最後還是和解了,如果一直生氣的話就一點也不可愛了。

  塞格林所說的:“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足以闡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寫作動機了。

  一點自己的想法:

  還是很佩服霍爾頓這樣的出逃的,也很理解他的理想主義。在面對很多紛繁複雜的事情或者嘈雜喧囂的世界的時候,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我也很想逃離,比如出家去某個寺廟裡掃落葉,或者只是靜悄悄住在某個山腳下,被叢生的植物和花朵懷抱。如果可以,我是說有一天,我足夠長大,能無畏選擇的時候,那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反正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魄力啦。

  目前,目前只是按計劃生活,讀書和功利地學習,偶爾去到別處體驗生活的另一種方式,儘可能嘗試更多樣的生活,培養興趣和技能。只要不無趣,就算在咖啡館裡坐在窗邊發呆也是幸福的啊。

  最近網路上很流行一句話:人間不值得。

  當精神無處寄託時,我也生過這樣的感慨,但經歷了這人間的四五月,繁花似錦、鬱郁芊芊,卻覺得人間多麼值得啊。

  想到太宰治,“我本想這個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7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願意為理想苟且的活著

  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不痛快的離別,只要是離開一個地方,我總希望離開的時候自己心中有數。

  《麥田裡的守望者》初中讀書筆記8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著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洩、易衝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情緒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我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保密,使用了超多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期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但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著這個社會,我們要為了事業而放下自我的理想;我們要理解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麼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麼真切的存在著,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儘自我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總是期望自我能成為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期望當我們衝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麼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衝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以前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偽與骯髒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儘快學會在頹廢、虛偽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在於他甘願為某件事業卑賤地活著。”在完美和醜陋、嚮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取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後者是生存的需要。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就應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就應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但是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完美!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就應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就應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這個麥田當二胺能夠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就應為他人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守望並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