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1
一個本來不喜歡讀小說的我,總是有頭無尾,從未完整讀過一篇長篇小說,可是,自從媽媽給我買了《童年》,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了。
可怕的外祖父,堅強善良的外祖母,爭家產的兩個舅舅,無助的母親,本應無憂無慮的童年,卻充滿欺凌。第一章中,阿廖沙的父親就去世了,而就在這時,阿廖沙的母親生了一個男孩。“我們”乘著船,住進了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充滿仇恨,兩個舅舅強烈爭奪家產,外祖父也不甘示弱,不給他們。在外祖父家打工的茨岡和阿廖沙成為了朋友。因為外祖父經常打“我”,所以茨岡就把能少捱揍的方法教給了我,從此,他們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可是,他在一次抬十字架時,十字架奪去了他年輕旺盛的生命。在外祖父家,外祖母是阿廖沙唯一最親近的人,外祖母每天給“我”講故事,每天陪我、和我睡。
現在,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我流過淚,與他同苦;我歡笑過,與他同樂。
記得一次,媽媽也打過我,我氣得關上門,躺在床上,輕輕地抽泣。後來,媽媽用鑰匙打開了門,媽媽後悔地說:“恬洋,對不起,我當時不應該打你,但是,你也不應該做出令媽媽傷心的事呀!”我瞥了她一眼,心想:打了人,說聲對不起就好了嗎?後來,我覺得每個人都有做錯的事,就原諒了她。
高爾基,我想對您說:“您不僅是偉大的作家,而且是生活中的強者,我一定向您學習!”
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2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
【1】《童年》第二章講述了舅舅們吵著分家家產,大人們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之後“我”又犯了一個錯誤外祖父狠狠地打了“我”。但是後來外祖父又來看我給我講他那離奇的身世經歷過許多磨難但它又是怎樣熬過來的。雖然他非常的兇狠但他的身世令人同情。我們現在的生活年代哪能和高爾基那時的年代相提並論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2】對於阿廖沙而言,他的外祖父家中充滿了仇恨。人與人之間總是彼此戒備、提防、攻擊,連孩子也不例外。
在阿廖沙與他母親剛來到外祖父家時,他母親的兩個弟弟正鬧分家。一天晚上,他們吵架,外祖父生氣,外祖母勸架。阿廖沙沒有跟他的表兄弟們出去,而惹到了外祖父,從此以後,阿廖沙便非常怕他的外祖父。
過了幾天,娜塔莉婭舅媽教阿廖沙念禱告詞。阿廖沙故意將禱詞唸錯,她也不生氣。阿廖沙的外祖父要在星期六將薩希(他的表哥)抽一頓,阿廖沙一直都不懂抽和打有什麼區別。
阿廖沙對大人們的染布技術充滿了好奇,很想親手試試。薩沙得知這個主意後,讓阿廖沙拿白桌布試試。當阿廖沙剛把桌布的一角按進藍顏料桶,學徒工茨岡一邊奪下布,一邊讓薩沙叫外祖母。星期六,外祖父抽了薩沙,也打了阿廖沙。接著,阿廖沙大病了一場。不久,母親便消失了。一天,外祖父來看阿廖沙,向他道歉,還哄他高興。外祖父走後,茨岡來了,他還教阿廖沙一個秘訣,捱打時要放鬆,還要喊得跟殺豬一樣,挨抽時,要隨著樹枝轉動身子,這樣才不會被抽掉皮。
【3】這一章講了:我在祖父家裡生活,可祖父家中卻有一種熾熱的仇恨之霧——為了分嫁妝而爭吵,打架。而外祖父用樹條子打幾個未成年的孩子,還把我打昏了。這幾件是說明了外祖父的殘暴,沒有親情,愛財如命。在後面小茨岡為我擋鞭打,祖母阻止祖父打我說明了她們的善可拖動可拖動良,有愛心。這一章把這些人物刻畫的很傳神。
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3
《童年》是高爾基三部曲中的一部。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我最喜歡其中的第二章。
第二章的主要內容是兩個舅舅為了分家而打起架來。米哈伊爾舅舅極無聊,指使小侄子把頂針拿去拷紅,然後放到老工人格里戈裡的手邊,本想燙老工人,沒想到卻燙傷了外祖父。雅科夫舅舅的兒子薩沙雖然年紀小,但也學會了幹壞事:他慫恿“我”把一塊白桌布拿到染缸染成藍色,結果“我”遭到了外祖父的痛打。痛打之後“我”失去了知覺還大病了一場,在此期間外祖父帶來禮物來病床前看“我”,他給“我”講他年輕時的故事。之後伊凡也來看“我”,教“我”如何減輕被打時的疼痛。
在這一章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比如說:
他平靜地說,然而,不論是他說話,不論是薩沙在軋軋作響的凳子上動彈,不論是外祖母的腳磨擦地板,——任何聲音都破壞不了那在廚房的昏暗中、低低的燻臭的天花板下令人難忘的寂靜。
外祖父向她猛撲過去,推倒她,把我搶過去,抱到凳子上。我在他手裡掙扎,拉他的紅鬍子,咬他的手指。他狂吼著,夾緊了我,最後,向長凳上一扔,摔破了我的臉。我記得他粗野地叫喊:
“綁起來!打死他!……”
這兩段話都是寫關於外祖父打人的情景,既寫出了外祖父性情暴躁的特點,也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
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瀰漫著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一份。而阿廖沙在這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卻保持著堅強、勇敢、正直 和自信的高尚品質。因為他相信黑暗將會過去,未來屬於光明,所以他戰勝了黑暗。
我們要學習阿廖沙,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挫折面前不放棄。
童年第二章讀書筆記4
體會片斷:“回想起那段日子,連我自己都難以相信,我安慰自己說也許是我記錯了,那並不是真的,可事實就是事實。”
阿廖沙不願承認那段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是真的,也許是一個十分悲慘的結果,因為這是一個開頭,所以要往後讀才能知道“我”為什麼不願說那是真的。
“外祖父的家裡充滿了仇恨,大人之間的一切都是以仇恨為紐帶的,就連孩子們,也都爭先恐後地加入這個行列。”
讀到這句話,我十分的震驚。現在都是以愛去面對每個人的,而“外祖父”的家裡卻沒有了一丁點兒愛,全是透徹的恨,想想和上文聯絡,怪不得“我”不願承認那段生活。
“他的脾氣太壞了,從來不與人為善,總是擺出一副打人的架勢來”
因為“外祖父”的脾氣不好,所以“我”的兩個舅舅才要鬧分家,有其父必有其子。
“我知道,別人都有點兒怕我母親,外祖父跟她說話也是小心翼翼的。”
上句說“外祖父”那麼脾氣不好,脾氣惡劣的人跟“我”母親說話也小心翼翼,可見她的威性十分高。
“每一下抽到薩沙身上都會落下一條紅紅的腫線,表哥殺豬似的叫聲震耳欲聾。”
這句可見“外祖父”是多麼嚴厲。“腫線”說明他打的十分重,絲毫手下不留情,真是不可想象他怎麼能下得了手。
閱讀心得:
作者高爾基在本文中揭示了俄國普遍家庭裡的現象---- 有著極大的仇恨。他們的血液裡流淌著軟弱與腐敗,這是社會給予他們的代表性、普遍性特徵。阿廖沙的單純恰巧與這個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