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4篇)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範文(通用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1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有數不清的文人雅客留下了流傳至今的文字。早在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便寫下了長篇抒情詩《離騷》,後來又出現了《論語》、《史記》等鉅著。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詩詞歌賦、小說更是各具風采。

  愛詩之人,必定從小背誦《唐詩三百首》,而愛詞之人,當然少不了有一本《宋詞三百首》。小學時,老師很少提到宋詞,上了中學,我漸漸對宋詞有了瞭解並喜歡上這種文學體裁。著名詞人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都是我經常在朋友、家人面前提起的物件。這個暑假,我還特意買了一本朱祖謀的《宋詞三百首》回家欣賞。

  在《宋詞三百首》中,有許多我從未聽過的詞人,像時彥、周紫芝、袁去華,但他們的詞句仍讓我陶醉:“胡馬嘶風,漢旗翻雪,彤雲又吐,一竿殘照。”“梧桐葉上三更語,葉葉聲聲是別離。”“喚覺來厭厭,殘照依然花塢。”……

  宋詞,它不用像唐詩,每一行的字都一樣多,但卻有一定的詞律格式;它也不用有一個能概括全文的恰當名字,只要有詞牌名就足夠了,這樣反而讓人忍不住想去看看詞的內容;它更不用像小說,要有人物、環境和情節,完全是作者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很好地抒發了寫詞時的感情,讀起來彷彿是身臨其境。

  正是因為宋詞的傳神、飄逸,才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春天,一個美麗的季節,我想,人們看著窗外的美景,一定會吟上一句:“綠柳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到夏天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到鄉村去度假,晚上,若是在小路上散步,一定會有和辛棄疾一樣的感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知不覺,秋風已將樹葉吹黃了,詞人秦觀正是在這時寫下了《浣溪沙》中的名句:“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秋天,還有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那就是中秋節,或許,一個幾乎不會中文的外國人,也知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千古絕句。一個人難免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這時,他就像陸游筆下的梅花:“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如果想讓自己重新振作,那就大聲背一遍岳飛的《滿江紅》吧:“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裡面的語句可以讓任何一個人鼓起勇氣。

  宋詞就是這樣,它不但可以描寫各種景色,而且能抒發各時的心情,可謂是“文學大家之絕唱”。

  我很喜歡這本《宋詞三百首》,而且會把它推薦給更多的人,相信它一定能陪伴我成長。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2

  最愛徜徉書海,聽那花開的喜悅,聽那雨落的輕愁,聽那詩人詞人得意時的振臂高呼、失意時的踽踽獨行。翻開《宋詞三百首》聽那雨落宋朝的典雅之韻,精巧宮麗的、悽婉優柔的、抑或豪放曠達的……

  綠肥紅瘦李清照

  她曾在那百花深處逢著撲蝶的人,她曾在那微醺的雨夜中夢到一滴冰冷的淚,可抖落歷史的塵埃總見她在薄瘦的西風中捲起同樣瘦弱的花簾,嗔怨著過庭的朔氣。

  “蹴罷鞦韆”一個鏡頭留下了少女如燕般輕快的身影,將那份盪鞦韆的愉悅天真爛漫流香了千年。“起來慵懶纖纖手”的細節刻畫了那慵懶可人的嬌憨。“露濃花瘦”薄汗溼輕衣,以靜寫動以花喻人將她的嬌美襯托得淋漓盡致。下片“金釵溜”的“溜”字生動準確地描繪出了少女急忙迴避客人的嬌羞,“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則將她羞怯的大膽、清純的嫵媚永遠流傳。(《點絳唇》)

  蕭蕭的寒日爬上鎖窗,染上了詞人的百無聊賴與孤寂。“喜”“宜”二字給酒闌夢醒之時的薰香更染清冷孤寂。“莫負東籬菊蕊黃”,雖無心閒適仍痛飲樽中美酒,只求換得片刻的沉醉來忘記現實。(《鷓鴣天》)

  千年之後,人們依然能聽到那曲調中的歡樂與憂傷起伏成不老的傳說……

  多情才子柳永

  瀟瀟,淅淅,澌澌,瀝瀝……雨是多情人的季節,聽雨落在纖細的柳葉上,宛若晶瑩的淚,滴滴流入你的心中,吟筆哀弦與雨聽!

  “寒蟬”“長亭”“雨”無處不淒涼,無處不傷懷,戀人將要遠走,蘭舟催發,帳飲怎不無緒?“相看淚眼”“無語凝噎”於無聲中見真情,。“千里”“煙波”,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暮靄沉沉楚天闊”更顯離情之深之遠。酒醒於“楊柳岸、曉風殘月”以虛景寫真情,何等淒涼。“經年”與“今宵”相對,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幾多傷感“更與何人說”!(《雨霖鈴》)

  聽,瀟瀟,淅淅,澌澌,瀝瀝……雨,幽幽淺吟著花間悽婉優柔的離愁。

  豪放曠達蘇軾

  從“揀盡寒枝不肯棲”到“也無風雨也無晴”,再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同樣的情形,多份曠達的心境,即是不同的境界。

  把“明月幾時有”向青天問之,氣勢恢宏豪放,將豪放派詞人的氣勢展露得淋漓盡致。“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作者“出世”與“入世”,亦“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寫詞人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其曠達顯而易見。(《水調歌頭》)

  又一箇中秋,又一次月圓人不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合上書卷,心頭再次縈繞宋詞之韻,精巧宮麗的、悽婉優柔的、抑或豪放曠達的……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3

  假期閒餘,隨手翻閱了一本宋詞。翻開《宋詞三百首》,則為其中的細膩真摯所吸引,而不能自拔。詫異於文字的魅力竟可穿越千年不朽,思接千載。試想穿越千年的風雲變幻,和古人吟詠著同樣的詩歌,感受著同樣的情感,那是何等神奇的事情。

  忽然想起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似乎有悟。品讀宋詞,感覺他們真情湧動,真切如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又象涓涓溪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詞。

  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詞。柳永的輕輕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那斷腸的“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淒涼滄桑,我聽後,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彷彿感染了我的“愁”。

  讓我也反思是否我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但是無論心情好亦或是心情不好,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細膩的宋詞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絃。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後的徹悟;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迴腸,感慨萬千。

  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更會被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品宋詞卻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我是在品讀一個人。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

  的確,我鍾愛著宋詞,但也有個小小建議:不要太過於鑽研它們的情感,會讓你走向“林黛玉”呀。但仍要說:“我愛宋詞!”

  《宋詞三百首》讀書筆記4

  每個人總會有一兩本忘記了的書,時光流逝,偶然再會,才懊悔曾經的`錯過,也許,那不是錯過,只是相遇的時間不對。彼時,年少輕狂,意氣風發,不知愁滋味,無法領悟《宋詞三百首》的韻味與境界,而今再讀,甚感這是一次美好的遇見。幸好,我們還是遇上了。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王國維先生一語道盡了詞與詩的區別。的確,相較二者,在給人的感觸印象上,詩剛,詞柔;在表達的手法上,詩直,詞曲;在情意的表露程度上,詩顯,詞隱。

  物慾橫流,風雲變幻的時代,讀上這樣一本書,如心靈淨化,身心俱潤。合上書,閉上眼,那些詞句情景如現眼前,那些情感誓言如在耳邊。到如今,才發現宋詞原來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接下來,我就道一道,從《宋詞三百首》旖旎的詞章中體味的淡淡情懷。人世間最能讓人感動而又讓人淚下的莫不是一個“情”字,“情”的描寫透露於字裡行間:“枯藤老樹昏鴉”的蒼涼,“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境,“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以及“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婉約。正是因為有“情”,眼中的世界,心中的一切,筆下的文字,才會撩撥人們喜怒哀樂的心絃,引起共鳴。在詞中,我讀到了情怨、幽怨與哀怨,無論是“別來不寄一行書”、“漸行漸遠漸無書”,還是“一春猶有數行書,秋來書更疏”,妻子對書信的渴求那是對丈夫無聲的關切,也許大丈夫當修身、治國、平天下,但是妻子的那份依賴更與何人說。在詞中,我明白了有一種等待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有一種思念叫“衣帶漸寬人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一種期望叫“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有一種欣慰叫“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一壺香茗飲出詞話。品一句“心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道一聲“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思一段“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的款款柔情。心中,似無雜念。原來,詞,是可以養性的。

  品讀宋詞,就是在品讀一種風骨,品讀一段人生,品讀一個時代。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語言的韻味雅緻一流;賀鑄“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原來男子也可以這般柔情;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國難當頭,奇女子也只能無限哀嘆;朱淑真“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盡顯剛烈性情;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才情出眾卻未得以施展;蘇東坡世事滄桑,仍葆有“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豁達……斯人雖已逝,但他們留下的一首首小詞在優美的,雋永的,歷史的塵埃中綻放。而我們,已然融化在這樣的小詞中。

  時光清淺,詞之境界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