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1

  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樂於保持一顆童心,善於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而且是教師對學生產生真誠情感的心理基礎——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甚至把童心視為師愛之源。我們應努力使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諧一致,學會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用兒童的興趣去探尋,用兒童的情感去熱愛!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的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當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教師的職業卻要求我們應該保持一點兒童的興趣。“只要人們沒有做到以童年的歡樂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裡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歡欣的激情,只要他沒有沉醉於孩子氣的頑皮活動之中,我們就沒有權利談論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當學生髮現老師帶她們去郊遊並不僅僅是為了學生們的願望,而更多的是出於老師自己的興趣時,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做朋友。在與學生嬉戲遊戲時,老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具有兒童般的思維。孩子們總是懷著善良的美好的動機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讚揚、尋求心理滿足。但是,他們生理心理發育還不成熟,考慮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壞事,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們把孩子們做的動機好效果壞的蠢事,稱之為“可愛的缺點”。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只有學會“兒童思維”,教師才能夠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是智慧之處。

  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有兒童般的純真。童心,表現為純樸、真誠、自然、率直,而這些正是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品質。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對假惡醜的毫不妥協,火熱的激情,正直的情懷,永遠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作為社會人,教師也許會有幾幅面孔,但面對學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誠實!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

  童心於教育彌足珍貴!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2

  讀書的氛圍已不知不覺圍繞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閒暇之餘,我靜靜學習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

  閱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的收穫很多。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使缺點的雜草最後無立足之地。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集體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人格,學識,能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與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更貼近學生,更適合我的學生,我今天在課堂上的發揮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駕馭課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靈活,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3

  前不久,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25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讀後,使我受益匪淺。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對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都有其獨到的見解。他的觀點,他對班級的管理,使我感動,折服。同時,使我這個頗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從中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更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在這裡,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這裡我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總結。從李老師成長的印記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進步的影子;從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適合我們的方法。它讓我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的目標,那就是成為一位勇於自我批評、善於積累、善於反思、有愛心、勇於挑戰、有目標的老師!

  有人說,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愛是一首詩,冰冷中溫暖渴求的心房;愛是夏日的風,冬日的陽,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教育理念《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正是證明了這一點。他把自己所有的愛,全部傾注給了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25年如一日,愛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譜寫著一幕幕愛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級這個集體大家庭裡,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裡面去,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去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敬佩。

  對照李鎮西的教育方法,我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很多不當之處。例如: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由於急於求成,常常忍不住對學生髮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時,對完不成作業的學生,缺少耐心輔導,缺少個別引導,使學生對我敬而遠之,師生之間缺乏代溝。

  透過讀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對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覺得自己與一個好老師的差距太遠了,這哪是愛學生?反思後才認識到:教育上的愛,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運用得恰當,它會把“愛”自然而然的貫穿於教育的某一個環節,也會不聲不響的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會潛移默化的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為愛,冰雪會消融;因為愛,枯木會逢春;因為愛,希望綻放華彩,因為愛,能撥雲見日,未來永值得期待;因為愛,所有的生命才收穫了圓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決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為榜樣,以“愛”為己任,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進取,顧大局,識大體,努力按照上級的要求,按學校要求,高標準要求自己,樹立競爭意識,不但要自己思想過硬,品行端正,業務水平高,樂於敬業,端正態度,明確責任,勇創佳績,還應想方設法投入到學校集體的建設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為校增光、添彩。自覺維護學校利益,遵守規章制度,服從安排,舍小家顧大家,潔身自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甘為人梯,愛生如子。

  最後,借著名教育家鎮西小語作為我的座右銘,“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鞭策自己,激勵自己,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師在學習中的心聲。

《做最好的教師》教師讀書筆記4

  童心於教育彌足珍貴。沒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沒有完美的教育。童心在教育上的體現,便是愛心。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又必定是一個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們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種情感,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真正的尊嚴是敬重而非敬畏。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當教師把愛心自然而然的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只把教師當作老師。這時教師所獲得的尊嚴,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尊嚴,更有朋友的尊嚴、同志的尊嚴、兄長的尊嚴……

  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教師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教師故作尊嚴,學生只會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教師“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教師。這樣,教師便把自己尊嚴的豐碑建在了學生的心中。由此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哲理——教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前提和保證!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所特有的師愛,首先應是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

  教育不應違背兒童的天性。當然,“不違背”並非一味遷就,而是把童趣引導到正當的途徑和允許的範圍內發揮,這將會使學生和教師的心貼得更近。如果教師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養一點“兒童的天性”,那麼,簡直可以使師生之間的心靈融為一體。

  教師和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依戀感,有時會產生連教師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

  教育的愛,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做出來的一種姿態;它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因為教育,不僅意味著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識能力水平,同時意味著按文明社會與他人交往的準則規範人的行為,即通常所說的“養成教育”。這種養成教育,帶有某種強制性。作為社會人,不遵循起碼的公共規則與秩序是很難與人交往的。同時,在一個集體中,一個人的違紀必然妨礙其他更多的人。這樣,為了尊重多數人的權利,有時不得不對違紀者以必要的懲罰。凡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不是教育中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