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端午節> 兒時的端午作文2篇

兒時的端午作文

兒時的端午作文2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兒時的端午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兒時的端午作文1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屈原的故里秭歸,乃我的家鄉,於是乎,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都過得極為熱鬧。

  還記得幼時凡臨端午節,在我們老家還舉行隆重的賽龍舟比賽,頂著上午的烈日,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來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江邊圍著一排排的人,顯得異常熱鬧,我們一家人在岸邊為參賽的小夥子加油,雖然人多,但大家的助威聲非常整齊,頓時有了填山移海之威,太陽不遺餘力地散發熱量,大家也竭盡全力地散發熱情,所有的人都懷著對屈原的敬意祈禱一家人平安順遂,來年風調雨順。

  男人們賽龍舟,家裡的婦女也不閒著,拿著剪子便去家門邊的從裡剪兩捆艾草與菖蒲。

  而我家門上每年必掛著一捆,小區的樓道里幾乎都是那樣的清香,因為味道格外特殊,便深深的留在我的記憶中。開始時,那些植物還是漂亮的青綠色,為堆積著灰塵的昏暗樓道增添了一抹俏皮的綠色,請想象一下,在灰樸樸的狹窄小空間中,有那樣一抹令人心曠神怡的顏色,是多麼讓人心生歡喜啊!再過些時日,那抹青綠,便漸漸化為枯綠,泛黃的深綠色為整個畫面似是增添了一種陳舊的味道,無端便顯得莊嚴與古樸。

  幼時火氣重,一到夏秋季,總是喜歡流鼻血,而且一流便止不住,那場景常常讓人唏噓不已,那艾草便成為了我的“救命”的“稻草”。

  太陽漸漸西下,天邊的晚霞染紅一片片雲彩,一家人團圓圍在桌邊,有說有笑地包起粽子,外婆是我們家包粽子的高手,我笨手笨腳地在旁邊有模有樣的學著,明明是這裡漏幾粒米,那裡繩子散開,外婆卻總是眯起眼睛綻開笑容,臉上的溝壑都提起來:“包的很好哦,長大了你肯定也是包粽子的能手。”現在回憶起外婆欣慰、慈祥的笑容,原來那裡面是對我寄予期望,希望在我長大後每年這樣的團聚習俗,一直延續下去……

兒時的端午作文2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除了春節以外就數端午節最為熱鬧了,由於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時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鄉下。那時的端午節使我難以忘懷。

  與平時的過年過節一樣,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外婆總會讓我乖乖坐在床邊,給我講一些過節的規矩,例如“不許亂說話““不許偷吃冷粽子”“不許與小夥伴打鬧”“不許玩水”……我總是批頻頻地點頭。外婆就讓我早早睡下,好讓明天能有個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廚房,此時外婆已把廚房裡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臺上綁著幾捆桂葉和桂繩,白白嫩嫩的糯米靜靜地躺在盛滿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瑩的珍珠,灶臺上放著的幾個小碟,裡面盛著各種各樣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紅糖。 於是,我就坐在桌上一邊吃著早飯一邊看著外婆忙碌著。 鄉下的灶臺是兩邊的,一邊用來燒水,一邊用來煮菜煮飯,外婆就把早已洗乾淨的鴨蛋放入大鍋裡,用木瓢從另一個熱水鍋裡舀幾瓢水放入大鍋中,然後還細心地放入一小勺的`鹽,接著就往灶裡添了幾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邊,開始給我編絡子了。

  外婆的手由於長期勞動已經粗糙的像樹皮一般了,但卻不失靈巧,三下五除二一個用紅繩編成的絡子就編成了。 此時,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撈起一個最大的用紅紙沾水染成了紅色,再用乾布擦拭乾淨,裝進絡子裡,掛在我脖子上。接著,外婆就往我兜裡裝著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去看龍舟賽了。 外婆總是把我送到大門口,囑咐著要我快些回來吃粽子。我總是一溜煙就消失了。 小夥伴們此時都差不多到齊了,由鄰家的大姐姐當頭,領著我們這一群小毛孩到河邊看賽龍舟。由於河道較小,所以就只有兩條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13個人,12個人划槳,1個人打鼓喊口號,“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個皮膚黝黑的小夥子動作整齊地划著,兩條龍舟你追我趕地向前駛去。 可是,小孩子會知道看什麼呢?我們只不過圖個熱鬧罷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會兒,便覺得無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則不然,他們總喜歡沿著岸邊追著龍舟跑,由於划槳的人力度較大,幾乎每個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濺著的痕跡。

  鑼響了,大概是舟到終點了吧,剛好東西也吃完了,站起身,與夥伴們拉著手高高興興回家去。 太陽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廚房裡已經飄出了桂葉的清香了,我就連忙躥進廚房裡,去挑已出鍋的個大的粽子。一般我都會坐在門檻上把那個粽子吃得乾乾淨淨,偶爾會剩下幾顆糯米粒給雞吃,看著大公雞的貪吃樣,我也被逗樂了…… 儘管如今過端午節,母親每年都會包粽子,編絡子給我,儘管母親的手藝一點也不比外婆遜色,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我真懷念兒時的端午節啊!